還記得今年初,廣州市白云區新市街道一則環衛工招聘公告限定“35周歲及以下”時,輿論嘩然。
在公眾質疑聲中,街道辦最終承認“存在崗位條件設置不合理、考慮不周全的問題”,將年齡要求改為“18周歲至法定退休年齡之間”。
但這一事件也揭開了我國就業市場一個“公開的秘密”——35歲,這個本該是職業黃金期的年齡,卻成了無數求職者難以跨越的職場“生死線”。
企業招聘為何要
設置年齡門檻?
37歲的肖女士也有此煩惱,數月來她投出近百份簡歷與招聘企業HR溝通過千余次,然而收到的面試邀約寥寥無幾。“很多企業明確要35歲以下的,對于像我這樣的大齡求職者而言,篩選簡歷這一關都過不去,更別提面試機會了。”
39歲的金先生從事互聯網游戲開發,從去年6月到今年春招,他投出數百份簡歷,但因為年齡問題,大部分簡歷石沉大海。“有些是項目不合適,但主要還是年齡問題。”
“35歲不只是應聘門檻,企業的項目變動、末位淘汰等,35歲以上員工是首先被拿來‘開刀’的。”金先生說。
為什么企業那么執著于35歲以下的員工呢?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李育輝認為,企業追求“青春紅利”是原因之一。在普遍認知里,年輕人的工作精力更充沛,工作效率更高,尤其在新技術占比較大的互聯網行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
“社會普遍認為年輕人的知識結構更新更快,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更強,更能適應技術迭代和行業需求的快速更新。企業在進行人才規劃時也更傾向于培養年輕人,增強忠誠度。同時,企業招聘把年齡作為顯性指標,能幫助企業在招聘環節縮小候選人范圍,降低招聘成本。”李育輝表示。
北京市蘭臺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程陽認為,企業設置年齡門檻,一方面是因為公務員和國企招聘中的年齡限制具有示范效應,另一方面是為了控制用工成本,“高齡勞動者可能伴隨更高薪資預期、醫療支出及退休福利成本。”
一些招聘開始破除
35歲年齡限制
有網友提出:既然延遲了退休年齡,那是不是也應該同時延遲招聘年齡呢?
隨著社會變化,這種限制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一方面,我們國家勞動力平均年齡已經接近40歲,同時延遲退休政策已經實施,男性退休年齡逐步延后。這意味著人們工作的時間變長了,如果招聘還卡在35歲,就會產生矛盾:需要工作更久,但找工作的機會反而可能減少。
另一方面,這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很多35歲以上、經驗豐富的人被擋在門外,壓力巨大。
因此,最近一兩年,要求打破35歲招聘限制的呼聲很高。很多人大代表也提出建議。政策上也開始松動:
近日,一些山東、新疆、貴州等地發布的事業單位招聘公告,把部分崗位年齡放寬至45周歲以下;北京一家國有文化科技企業招聘年齡要求在45周歲以下;遼寧鞍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布的企業招聘公告顯示,年齡放寬至45周歲以下等。
而在廣東,也有多地企事業單位,將招聘年齡放寬至了45周歲,甚至更高。
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年齡要求不超過45周歲,最高可放寬至50周歲。
廣州市越秀區礦泉街公開招聘黨建工作指導員,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不限專業,年齡要求45周歲以下。
河源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其中,博士研究生、副高職稱放寬至45周歲,正高職稱放寬至50周歲。
這些變化傳遞出一個信號:招聘應該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只看年齡。
政策雖好,落地不易
隱形門檻惹爭議
政策放寬的消息讓大家,尤其是中年人看到了希望。但很多人也擔心,政策要求取消了年齡限制,企業在實際招聘中會不會設置“隱形門檻”?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有互聯網公司的招聘人員就私下表示,他們的簡歷系統會優先推年輕的候選人,除非年紀大些的求職者有特別突出的優勢,比如專利或資源。
在招聘時,沒有證據證明招聘單位是因為年齡而篩掉35歲以上的候選者,而在法律上,目前也沒有明確把“年齡歧視”列為禁止行為,這讓被歧視的人很難維權。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企業的考慮。有研究認為,35歲以下員工的平均工作效率可能比45歲以上的更高。企業追求效益,自然可能更傾向于選擇他們認為“性價比高”的年輕員工。
此外,很多35歲以上的求職者,在快速變化的數字化時代,可能面臨技能更新的挑戰,他們的經驗優勢有時難以充分發揮。這些都導致35歲以上失業的人再就業比年輕人更困難。
所以,即使紙面上取消了年齡限制,但要真正落實到位,讓大齡求職者獲得公平機會,還需要更多努力和監管,難度不小。
公務員年齡放寬
晚進早退公平嗎?
而特別是在公務員招錄這塊,年齡放寬到45歲左右引發的爭議更大,焦點集中在“代際公平”上。
反對的聲音主要認為:45歲才考進去的公務員,可能只工作十幾年就退休了,卻能享受和那些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公務員差不多的退休待遇,導致組織的培養和財政對個人的投入不公平。
也有人擔心,公務員晉升體系通常講資歷和年齡,大齡新人進來,可能會打亂年輕干部的培養和晉升節奏,讓年輕人上升更難。
很多應屆畢業生更是擔憂,放寬年齡后,他們要面對更多經驗豐富的中年人競爭,考公務員的難度會大大增加。
支持放寬的聲音則指出,這可以吸引更多有社會經驗、專業能力強的中年人進入公務員隊伍,優化隊伍結構。
他們建議可以分類管理:比如管理崗位維持較嚴限制,而技術性強的專業崗位可以放寬年齡,或者對于后續福利待遇進行區分。
關鍵是建立更科學的評價體系,真正考察人的能力、經驗和潛力,而不是單純卡年齡。這場爭論的核心,其實是傳統的“論資排輩”觀念和“唯才是舉”新理念之間的碰撞。
打破就業年齡限制
關鍵在于能力而非年齡
取消35歲等不合理的招聘年齡限制,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延遲退休的背景下,廣東等地的探索邁出了重要一步。
拆除看得見的“年齡門檻”相對容易,消除人們心中無形的偏見和顧慮更難。只有當招聘真正回歸到“能力本位”,讓不同年齡段的勞動者都能人盡其才,這場關于年齡門檻的改革才算真正成功。
真正的改革,不是簡單地將35歲門檻換成45歲門檻,而是徹底打破“年齡=價值”的粗暴等式。當環衛工崗位不再荒謬地要求“35歲以下”,當中年程序員不必恐懼“技術迭代即失業”,當公務員考場出現更多白發考生而不引發爭議——那時的就業市場,才真正稱得上“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編輯:Selex
部分來源:廣東省總工會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廣東最生活出品,轉載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