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沖突的爆發讓世人震驚,但一些不為人知的暗殺行動其實在爆發之初就已展開。
據《環球時報》6月20日的報道:2025年6月12日至13日夜間,以色列發動了代號為“納尼亞行動”的軍事行動。行動中,伊朗十名最重要的頂尖和科學家中的九名分別在各自家中“熟睡時被同時暗殺”。
次日,第十名核科學家也在以色列對納坦茲核設施及軍事指揮層的“大規模空襲中喪生”。伊朗的最重要核科學人才可以說是在短短的24小時中便被以色列“一鍋端”式全部殺掉了。
而報道中稱根據已經解密的信息顯示,這些科學家自2024年11月就被以色列情報部門標記為關鍵目標,其共同特點是掌握了伊朗核計劃中不可替代的鈾濃縮技術、核武器小型化及彈道導彈適配等核心知識。
為什么要首先殺掉伊朗這些核科學家呢?以色列國防軍公開承認行動旨在“徹底摧毀伊朗核計劃”,一名高級情報官員直言不諱地解釋:“軍事指揮官和設備容易替換,但培養一名掌握核武器級技術的科學家需要數十年。”
很顯然,以色列對伊朗和科學家的“精準刺殺”策略延續了以色列長期以來的“科學家清除戰略”——自2007年以來,已有超過16名伊朗核專家死于類似事件,其暗中指導者不言而喻,但一次性清除九名頂級科學家的事件還尚屬首次。
那么以色列是如何在“納尼亞行動”中將伊朗這些核科學家刺殺的呢?已有的消息中并沒有明確指出,也沒有說出是使用了何種武器,只是很隱晦地說是一種“特殊武器”,而且這種特殊武器還是目前被禁止公開的,那又會是什么呢?
致命武器:穿透臥室的“隱形殺手”
盡管以軍以“特殊武器”為名拒絕透露技術細節,但通過歷史模式與軍工技術軌跡可對其性質進行如下形式的解密:
1. 神經毒劑與窒息氣體定向投放
根據已有的報道,以色列摩薩德曾在2007年曾使用釙-210毒殺核科學家阿爾德希爾·侯賽因普爾,2010年則通過汽車空調系統注入神經毒氣暗殺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
在本次行動中,伊朗的核科學家均在睡眠中無預警死亡,符合氣體類武器作用特征——受害者吸入后迅速麻痹呼吸系統,無法呼救或逃離。
而且早有消息稱以色列近年來開發了一種”微壓差氣溶膠釋放裝置”,可通過空調外機或窗戶縫隙注入致命劑量的新型神經毒劑,可導致人的神經中樞紊亂,呼吸停止乃至死亡,且其揮發性設計可避免事后殘留證據。
2. 衛星遙控智能狙擊系統
有報道解密以色列2020年刺殺“伊朗核計劃之父”法赫里扎德時,曾使用了搭載在皮卡車上的人臉識別機槍,通過衛星實時遙控射擊,用動能武器將其刺殺。
如果被殺的手段是使用動能武器,推測以色列此次“納尼亞行動”可能將動能武器掛載裝置升級為無人機裝置或者壁掛式微型狙擊機器人——偽裝成建筑外墻或家具的設備,可在目標臥室內近距離射擊,配備消音器與亞音速子彈確保“靜默擊殺”。
伊朗科學家普遍配備防彈車輛及干擾設備,但9名核科學家都是在睡覺時被暗殺,說明他們在家庭臥室這一“安全區”缺乏防護,臥室內外事先已被滲透進入。
3. 心臟電擊納米機器人
還有媒體披露以色列索雷克核研究中心2024年在“微型自主殺傷系統”研究上取得突破:通過通風系統或衣物沾染植入的納米機器人,可響應電磁信號指令釋放生物電流誘發心肌梗死。該技術不留物理痕跡,死亡癥狀與心臟病發作高度相似。
以色列“納尼亞行動”具體操作情況還未公布,伊朗9名核科學家的位置情況也不清楚。用如上三種情況的哪一種都有可能,但該計劃設計和成功的核心在于“同步性”,報道稱對于9名核科學家的九處暗殺在“五分鐘內完成”,切斷目標間預警可能。一名以色列官員指出:“科學家們認為家是安全的,因過去襲擊多發生在通勤途中。” 這種心理盲區被精準利用。
情報網絡:滲透國際機構的“鼴鼠”
以色列納尼亞行動的成功,先決條件在于情報掌握方面的精準程度。其暗殺成功的關鍵在于獲取科學家們的隱蔽住址與安保漏。而2025年6月伊朗“凈化行動”中查獲的情報顯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內部潛伏著至少“三名以色列間諜”。
這些“核安全顧問”在核查伊朗核設施時,其實可以借機執行秘密的信息調查任務,比如:
- 在設備中植入納米級追蹤芯片,實時定位科學家行蹤。
- 利用茶歇偷拍安保排班表,甚至得到標注住址的地圖。
- 以心理評估名義套取家庭信息,如子女學校、日常購物路線等。
還有報道稱對伊朗核科學家作為不利的是,伊朗為應對滲透實施的“影子科學家”計劃(整容手術、量子通信、AI全息替身)在此次行動前已被摩薩德破解——黑客入侵德黑蘭安全服務器,確認了目標的真實生物特征。
戰略棋局:中東核平衡的崩塌臨界點
此次行動遠超單純軍事打擊,直指伊朗核計劃的“知識傳承鏈”,導致伊朗在核發展方面遭遇如下的難題:
人才斷層危機:遇害科學家包括鈾濃縮離心機專家、重水反應堆設計師及核彈頭小型化項目負責人,其知識無法通過文件傳承。
技術停滯風險:伊朗20%豐度濃縮鈾產能可能驟降,新一代IR-9離心機研發陷入停滯。
報復升級必然性:伊朗已聲稱“徹底摧毀以政權”,2020年法赫里扎德遇刺后伊朗曾將濃縮鈾豐度提升至60%。
以色列“納尼亞行動”的成功,給伊朗的核計劃造成了非常重大的打擊。伊朗目前并沒有很好的應對計劃,只是已公開IAEA間諜名單,要求聯合國調查“機構中立性”,若查實,將重創全球核不擴散體系的公信力。
在直接對抗方面,伊朗擁有中東規模最大的導彈庫,有人預估超3000枚,飽和攻擊將是對以色列最大的回贈。
暗影中的戰爭早已越過傳統戰場邊界。當國際核查機構淪為間諜溫床,臥室成為狙殺坐標,核科學家的生命在睡夢中被批量抹除——以色列的“納尼亞行動”不僅是一次戰術勝利,更是對國際規則與戰爭倫理的“暴力解構”。
伊朗的地下核設施或可抵御鉆地炸彈,但無法抵御以色列導致的“知識載體的瞬間蒸發”。以色列發動的這場以科學家人體為戰場的“暗影戰爭”,終將把人類拖入更黑暗的叢林。
消息來源:《新京報》6月20日報道《媒體披露:以色列用特殊武器暗殺伊朗核科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