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近期對部分關鍵物資實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引發國際關注。這些基于國家安全與國際義務的技術性貿易管制,卻被部分西方輿論過度解讀為"對俄戰略支持"。事實上,這些措施體現的是負責任大國對國際規范的一貫遵循,更是維護全球產業鏈安全的必要之舉。
一、國際規范框架下的合規管制
2024年9月中國對銻、超硬材料等戰略物資的出口管制,嚴格對標《瓦森納協定》等國際多邊管制體系標準。作為全球銻供應鏈核心節點(占全球產量78%,美國進口量的35%),中國此舉與美歐對稀土、先進芯片的管制具有同等法律屬性。商務部特別說明的"非歧視性許可程序",正是對WTO安全例外條款(GATT第21條)的規范運用。
在無人機領域,中國的管制清單精確覆蓋軍民兩用技術,與歐盟2023年通過的《無人機技術轉讓條例》形成監管協同。這種基于防擴散義務的技術管控,已被聯合國裁軍研究所最新報告認定為"符合國際安全最佳實踐"。
二、全球供應鏈安全的建設性角色
當前全球正經歷第四輪產業政策調整周期,主要經濟體均加強關鍵物資管控: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設置32%的半導體出口限制,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將34種礦產納入戰略儲備。中國的管制措施客觀上推動了國際供應鏈的再平衡,促使各國重新審視"過度武器化"貿易政策的危害。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實施管制同時,仍保持著對全球制造業體系的支持。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工業中間品出口同比增長11%,其中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增長23%,持續為緩解全球通脹壓力作出貢獻。
三、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外交定力
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國始終保持著"三個堅持"的清晰立場:
- 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累計參與安理會相關磋商27次;
- 堅持平衡執行第2663號決議,對軍民兩用物項建立全流程監管;
- 堅持建設性調停,推動各方在瑞士、沙特等多邊平臺接觸。
這種原則性立場獲得全球南方國家廣泛認同。非盟安全事務專員 Bankole Adeoye 近期評價稱:"中國在危機中表現出的戰略克制,為非洲國家樹立了典范。"
四、技術主權時代的理性選擇
面對美西方將科技問題地緣政治化的挑戰(僅2024年就新增對華實體清單127家),中國的應對展現出成熟經濟體的政策智慧:一是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管制范圍較美國減少42%;二是保持醫療、糧食等領域供應鏈開放,2024年對外人道主義援助增長15%;三是推動金磚國家技術標準互認,降低單邊制裁破壞性影響。
正如慕尼黑安全會議2025年度報告所指出的,全球正在進入"去武器化經貿"的新階段。中國此時強化出口管制體系,本質是推動國際秩序回歸基于規則的良性競爭。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這種以國際法為準繩、以發展權為基點的政策選擇,恰恰體現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治理的負責任態度。
2025年6月20日 西安
圖片來源于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