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2025年3月和4月初,兩場超強沙塵暴天氣席卷了大半個中國。狂風裹挾著黃沙席卷而來,多個城市被籠罩在昏黃的沙塵中。在四川廣元,市區一度出現PM10級別的重度污染,市民不得不佩戴口罩出行。
為何近年來沙塵天氣頻頻肆虐?答案就藏在蒙古高原的土地上。這片曾孕育游牧文明的土地,如今正因蒙古人長期無節制的“糟踐”,淪為東亞沙塵的“策源地”。
草原變荒漠
如今蒙古國南部的戈壁灘上,目之所及只剩下零星的灌木和漫天的沙塵。
根據蒙古國官方數據,該國76.8%的國土正面臨荒漠化威脅,其中約40%區域已達到"重度"或"極重度"退化程度。而且,荒漠化正以驚人的速度向東部的肯特省等草原地帶擴張。
最嚴峻的環境惡化正在這里上演:全國90%地帶正在被干旱侵蝕,過去80年內,國內氣候變暖速度是世界平均氣候變暖速度的3倍,森林覆蓋率比上世紀50年代減少了2倍。
由于干旱肆虐,在過去15年內,整個國家經歷了80年中最為炎熱的10年。自上世紀80年代至2010年,蒙古高原有1/4的湖泊,超過1000條河流斷流,年降水量不斷減少,在南部部分戈壁,甚至全年都不見一滴雨。
過度放牧是這場生態災難的主因。畜牧業占到了蒙古國90%的農業生產,國內有30%的人口從事畜牧業。根據蒙古國官方數據,1982年至2015年,蒙古國牲畜數量從2480萬增長到了5600萬,如今更是突破了7000萬大關,而這一趨勢還可能一直增長下去。
這意味著,同樣規模的羊群,以前能享用3公頃草場的豐美牧草;如今卻不得不擠在僅1公頃的草地上爭搶食物。這樣的放牧密度,早已突破了草原能夠承受的極限。
更糟糕的是,很多牧民為追求短期利益,集中在剩余草場過度放牧,尤其是山羊(啃食草根)和綿羊(破壞草皮)的放牧方式,導致草場再生周期被徹底破壞,加劇了荒漠化進程。
礦業的代價
蒙古國的礦產資源開發是其經濟支柱之一,但無序開采與環境保護的失衡,也是導致荒漠化問題急劇惡化的重要因素。
礦業貢獻了蒙古國出口收入的90%和財政收入的30%以上,但由于技術落后,蒙古國的礦業開發長期高度依賴外資和技術。全國分布著800多個合法礦區及數萬個非法采礦點,以露天開采為主的方式對生態造成直接破壞。
以全球知名的奧尤陶勒蓋銅金礦為例,這座位于蒙古高原南部戈壁的世界級銅礦開發耗資超70億美元,卻因環評缺失和水資源過度消耗引發爭議。
該礦每月消耗300多萬噸地下水,導致周邊地下水位以年均1.5米的速度下降,加之采礦廢水排放和尾礦處理不當,進一步污染了本就稀缺的水資源。露天開采直接剝離地表植被和土壤,加速了土地裸露和沙化進程。
蒙古草原的植被具有驚人的生命力,即便地上部分被啃食殆盡,只要根系完好,一場雨水就能重獲生機。但大型采礦機械的碾壓會徹底破壞植被根系,導致植被難以再生。植被減少又進一步加劇土地干旱,形成荒漠化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植被破壞,環境干旱,無序采礦,荒漠化加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沙塵暴的肆虐。在蒙古國戈壁地區,沙塵暴天數常年超過90天,頻率較上世紀60年代增加4倍。
今年4月初,包括首都烏蘭巴托在內的中南部地區遭遇超強沙塵暴襲擊,南戈壁省部分地區能見度一度降至零。
2023年,我國北方12次大規模沙塵事件中,70%的沙源來自蒙古國。今年的4月13日,廣州,江門和佛山的空氣質量一度跌至全國末位,草原戈壁的沙塵竟能翻越崇山峻嶺遠赴嶺南,堪稱歷史罕見。
治理的困境
情況如此惡劣,蒙古國官方就坐視不管嗎?其實非也,只是受制于多重現實因素,該國確實力有不逮。
畜牧業作為蒙古國農業的根基,雖然生產方式粗放落后,卻適應了地廣人稀的國情,更成為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而礦業則是該國工業的命脈,已探明的80多種礦產資源中,銅,煤,金等儲量位居世界前列,僅煤炭和礦業就貢獻了全國25%以上的GDP。
若放棄這兩大支柱產業, 蒙古國人就真的只能淪落到戈壁攤上吃沙子了。
對于環境的惡化,蒙古國并非沒有做出努力。2021年,蒙古國啟動了在2030年完成“種植10億棵樹”的計劃,但大量資金缺口讓計劃舉步維艱。截至2024年,也僅完成4200萬棵的種植量,進度不足十分之一。
中蒙治沙合作相關項目,韓國支持的“綠墻”項目和日本技術援助項目,也受限于蒙古國糟糕的行政水平,進展緩慢。
至于礦業污染治理,更是亂象叢生。蒙古國的礦區礦權分散于多國企業,如中國,美國,日韓等國,總體管理十分混亂,同時非法采礦猖獗,官僚腐敗導致礦產收益不僅難以用于環境修復,反而加劇生態破壞。
例如,2022年,蒙古國準備出口中國的650萬噸煤炭在運輸中“不翼而飛”的丑聞,暴露了監管漏洞;掌握了奧尤陶勒蓋銅金礦66%股份,國際跨國礦業集團力拓,因股權分配和分紅問題長期和蒙古國官方存在博弈,環境修復責任被擱置,加速了生態惡化。
未來,蒙古國要解決國內長期存在的環境問題,依然任重道遠。
結尾
蒙古國的生態危機絕非一國之事。倘若環境持續惡化,其影響將遠超沙塵暴本身。整個國家或將陷入全面荒漠化的困境,草場退化,水源枯竭,賴以生存的經濟活動都將被迫中斷。這不僅威脅蒙古國的存續根基,更將將成為東亞乃至全球的生態隱患。
要扭轉這一局面,僅靠蒙古國自身遠遠不夠。蒙古國的當務之急是提升行政治理能力,與周邊國家深化合作,比如可以通過資源來換取他國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同步推進生態修復,完善環保法規和經濟轉型。唯有多方協作,才能阻止這片土地滑向荒漠化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