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吵怡情
外地朋友都說,武漢人吵架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然怎么會把勸架高頻詞做成文創“蒜鳥”,火遍全網。
我表示反對。一味吵架是行不通的,在武漢,聰明人吵架只是把問題攤開,把話說開。但凡還能吵下去,事情就有解決的機會。
有矛盾不藏不憋,不攢心結。過日子,“莫怕吵,就怕悶。”每次我媽和我爸吵完就總結陳詞。
前幾天,朋友帶我去卓刀泉的好好趣社創中心,參加了一場高端局。請來的嘉賓有本地居民、老師、家長、大學生,還有小學校長、藝術館館長,社區營造專家、兒童藝術策展人。
和街頭吵架不同,在這里大家吹空調吃甜品,吵得體面,吵得藝術。
現場還有分組,每組有桌長維持秩序,大家就事論事,不扯歪皮。
沒孩子的時候,小吵尚可怡情。有了孩子,難有寧日……當代家庭戰爭,十有八九起于教育問題。
就連小家庭帶娃出游這種“好玩滴個事”,也極容易擦槍走火。
一位男士分享經驗,他的辦法是根據孩子的課本進度制定出行路線,比如語文學到“會當凌絕頂”,那就去泰山感受感受嘛。
聽起來好有道理。他進一步闡發“最好的教育是無處不教育”,孩子走出學校,每場活動、每次旅行都是成長。
大家紛紛點頭稱是,一位女大學生兩句話“掀了桌子”。
她爸爸就是什么都要“上價值”,小時候旅行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打羽毛球是“德智體美教育”,一直被安排,從來沒純粹玩過。
“教育這詞,聽起來就很爹味。”她最后的補刀讓我陷入沉思:原來當爹的也要洗爹味啊。
教育是一種權力,誰掌握了權力誰就能在吵架中取得主動,這是我在現場悟到的。
一位當媽的發愁,她兒子在玻璃瓶里養螞蟻,被老師“投家長”。
熱鬧的是,養螞蟻的男生也來了,他當場反守為攻,控訴“媽媽要扔掉我的‘生態瓶’,怎么辦?”
我趕緊功課什么叫“生態瓶”,原來就是“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光口瓶中,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并且“在教學活動中,生態瓶……可以增長知識……帶來美的享受”。
我一下就對小男孩佩服得五體投地,“生態瓶”肯定也是老師教給他的撒,活學活用有一套啊。
我小時候第一次被請家長,就是因為把毛毛蟲塞進女同學筆盒里……那時候我要知道有“生態瓶”這種好東西,我就會跟老師解釋,我只是想跟女同學分享知識的快樂,并給她帶去美的享受。
桌長發卡片讓我們填寫:
那一次我們商量的是什么?
在那個過程中,我覺得卡住的是……
現在想想,對方真正在意的可能是……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這樣說……
這我會,我平常就按這個方法和老婆吵架。
結婚前,做心理咨詢的同學勸我:以后家里每次鬧矛盾都要坐下來聊,哪怕聊成了小吵也不要回避。
婚后老婆經常拷問我“足球重要還是我重要?”
回答“都重要”顯然要送命。但是送命也要踢球啊。
吵架中,發現她其實不討厭足球,是覺得我不打招呼就去不尊重她,另外我們獨處時間也少了。
后來我每周定期安排約會,踢球前也主動報備,問題就解決了。
現場那對為“生態瓶”爭執的母子,吵完了也相互理解了。
原來,這個小男生只是覺得自己平時總是被照顧,養小動物才讓他感覺到自己在照顧別人,很滿足。
這個架,吵得值。
轉戰下一桌,一位女生提出,小區里的楊梅樹總被毛孩子破壞,是個問題。有人建議“以夷制夷”,讓毛孩子自組巡邏隊,“通緝”偷果子的。
我-不-認-同。
小時候我們爬樹摘枇杷太快樂了,長大后怎么好意思告訴下一代不行?
能不能有個地方,小孩想怎么玩都行?池塘可以網魚,果樹也能爬上去摘。
“那,安全隱患你負責嗎?”這句話把我當場放倒。
這桌吵得熱烈。四人一隊,一人提想法,一人不斷質疑,其他兩人支持,思考如何釋疑。
認真吵架的社區,容易做成事。朋友告訴我,卓刀泉不少有趣的社區活動都是這樣吵出來的。有一次爭議主題是“家庭舊物該不該扔”,最后吵出一個“以物易物市集”,街坊鄰居舊物換舊物,熱鬧又溫馨。
和全國各地一樣,武漢中小學門口的堵車是世紀難題。
有次晚八點,我和朋友開車經過晴川中學,正好趕上放學,接孩子的車橫七豎八在路上,被擋道的司機們狂按喇叭。
鄂A們有一種奇特的“公平觀”:要么都不走,憑么司你先走?
在場的一位打工人說,公司樓下有個小學,他下班趕上小學放學,每天都是惡戰。
成都麓湖小學的校長分享,她們小學每天放學有3000名學生集體出校,老師勸過家長們盡量不開車接送,都是白搭。
最后是小學生們自己站出來,他們組隊采訪路人,研究家長接送路線,查公交地鐵、附近停車場,手繪接娃攻略,還給路過的打工人畫地圖,教大家下班如何避開學校,順利回家。
孩子們一番努力,真的緩解了堵車。
現場一位老師意味深長地說,有的孩子過分調皮是因為被長輩保護得太好了,等他成年去讀大學,會發現身邊同學跟自己一樣,都還“是個伢”。
我聽懂了,就是“巨嬰”嘛。
A4兒童藝術館館長李杰倡議讓小孩走出父母的世界,“孩子成為社會人的時候,才能理解超出自己利益的事。”
讓兒童自己辦藝術展就是成為社會人的路徑之一。
有個小孩在路邊垃圾桶看見流浪貓狗,就做了一個大號垃圾桶放進展廳,讓參觀者進桶里待一下,體驗被遺棄的感覺。
有同理心,有共情力,就會少吵很多沒必要的架,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也會良性得多。
有個小孩喜歡爬到爸爸背上翻跟頭,他在解放公園采訪,問同齡人這樣玩過沒有,發現很多小孩都沒玩過。
于是他辦了個展“借爸”,來的小孩都可以跟他爸爸玩背上翻跟頭的游戲。
一個九歲的孩子爬上去,結果把他爸爸腰閃了。他一下就明白,這個游戲他也只能玩到九歲為止。
在好好趣社創中心,幾乎每周都有“吵架大會”,這里位于華中科學生態城一期住宅嘉悅府的底商,是由該項目與卓刀泉街道、藍海郡社區、款冬營造團隊共同建立的街區鄰里中心&社會創新平臺。
嘉悅府秉承“家校社共育”的理念,圍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研教育”,打造教育示范區。
華中科學生態城選址卓刀泉雄楚大道大學城板塊,一邊東湖一邊南湖,推窗便是公園,地鐵2號線直達,交通方便。
他們還建設了九年一貫制公立學校——武漢經開外校華中科學生態城學校,今年9月開學,教學資源與本部同步,樓下的華潤萬象匯正在動工,即將開業。
||好好趣社創中心的玩探實驗室。這是由一丹中心·探索場 x 武漢華中科學生態城聯合發起的創造性學習設計實驗展覽。
前面說了那么多“吵架”,其實都是在做教育,只不過,這種教育是平等的,沒什么爹味。我去的這次活動主題就是:好好長大,從看見開始,家校社三方吵出結論,如何為孩子打造更好的成長空間。
我沒小孩,但被一句話打動:兒童不只是教育對象,更是社區成長的連接者。
華中科學生態城聯合社區營造團隊款冬營造,做過大量居民調查,卓刀泉居民希望有一個公共空間,里面有書店有咖啡館,大家能夠聯合起來,策劃好玩的活動。
于是,“好好趣社創中心”誕生,它的使命就是在卓刀泉打破壁壘。
|| 在這里,街坊共同策劃了“好好逛市集”,80%攤主是居民。有個讀小學的孩子在家學編程,設計了一款游戲讓大家玩,一塊錢一把,通關獎勵冰棍;有人擺攤教街坊做漆扇;老人現場教學三步踩……
|| 還有“好事發生”欄目,街坊提主意,好好趣負責變成現實。靠運動瘦了幾十斤的爸爸,發起父子體能PK賽,必須爸爸帶娃上陣。擅長做甜點的媽媽,帶娃們學烘焙。
小時候,我和身邊玩伴都夢想長大,早點搬離擁擠的里分。對我這樣的I人來說,里分邊界感不強,考試考差了你會在整條巷子抬不起頭來。
長大后搬進小區,發現這里又是另一個極端,大家互不認識。
卓刀泉現在這樣,就蠻好。
||6月30日交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