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科技傳播·智見
COMMUNICATION
gg
羅伯特·奧本海默:“如果科學發現能對人類的思想和文化真正有影響,它們必須是可以理解的。”
習近平總書記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深刻回答了關于創新發展的時代之問,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他深刻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關于中國創新發展基本邏輯的重大判斷把科普置于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可以清晰地看出科普被賦予了強大的創新功能,成為事關創新的重大任務。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簡稱《科普法》),本次修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此舉明確了科普的創新價值,強調了科普之于創新的重要性。新修訂的《科普法》第四條規定:
“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科普工作總體布局、統籌部署,推動科普與科技創新緊密協同,充分發揮科普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中的作用。”
“人”是一切創造力的核心,也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普針對“人”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進行引導和教育,改變人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不斷提升其科學素質,促進實現人的現代化。提升人的認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理解科普促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的邏輯起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充分肯定了創新發展中的人(尤其是普通大眾)的主體作用,強調了推動創新進程需要更高的公民科學素質、更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更深厚的科技文明程度。
從表面上看,當代科技創新活動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的過程和結果,實則是整個社會思想活力的系統迸發,是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的結果。誠如物理學家高鴻鈞院士所說:“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猶如高原與高峰的關系,只有高原更加厚實,高峰才能更加雄偉。”
科普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個層面促進科技創新,推動創新發展。
第一,科普促進創新文化和科學文化的培育。
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都有無形的精神文化支撐,科技創新也是文化軟實力支撐科技硬實力的過程。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三會”上的講話中總結了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八條重要經驗,其中包括“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科普具有顯著的文化屬性,推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融入社會文化建設之中,營造知識崇高、創造偉大的社會風氣,引導青少年和全體公眾樹立科學價值觀,抵御偽科學、極端思想等不良文化侵蝕,助力破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發展失衡、科技倫理沖突等問題,夯實科技創新的社會沃土。很難想象一個遍地科盲、迷信盛行、急功近利的社會,會出現創新人才輩出、科技創新可持續甚至偉大科學發現迸發的現象。
科普是實現科學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愛因斯坦說:“科學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人類在探尋規律和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凝結而成的科學與人文精神,以及基礎研究匯集的智慧結晶,促成了人類思想一次又一次的解放,反過來這種思想解放又極大地促進了科技創新。
科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正如羅伯特·奧本海默所說,“如果科學發現能對人類的思想和文化真正有影響,它們必須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見,使愈加專門化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世人可以理解的知識或思想,科普的責任多么重大。
第二,科普促進科學共同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今天的科技活動不再是科學家的個人行為或科技團體內部的“小圈子”行為,而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客觀要求,成為一項投資巨大的公共事業,這必然會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響應,受到公眾的監督。同時,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大量科技前沿議題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公共話題,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科普促進公眾深入了解科技創新,更好地理解科技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有利于科技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夯實我國重大科技決策的民意基礎,提升科技創新治理效能。
科學家只有坦誠地告訴公眾,自己在做些什么、為什么做這些,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挫折和磨難、欣喜和激動,進而樹立起直觀的人格形象,才能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才能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才可能使公眾認同自己對科研事業的方向選擇。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研究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堅持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要做好科學普及”。
科普能夠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科學知識,支持科技創新。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也認為,科學家能夠在科普活動中更好地了解國家和公眾的需求,進而推動自身的科研工作。
實際上,還有一些觀點,即一成不變的實驗室生活難免有些枯燥,適當走出實驗室參與科普,既是履行責任和義務,也不失為一種調劑。
古生物學家周忠和院士坦言:“總不能24小時都搞科研,做科普往大了說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往小了說也是與本職工作相關的一種補充。”
適當走出實驗室,了解社會和民眾所關心的科學問題,能幫助科研人員認識科研的價值及成果的轉化意義。科研人員通過科普活動,可以切身體會科研工作的意義和社會影響,從而促進其積極性和研究活力。科研人員學會與公眾打交道能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無形中也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學術表達和交流水平,這類間接但關鍵素養的提高對促進科學家與同行交流一樣大有裨益。
第三,科普促進協同創新。
當前,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斷拓展提升,正呈現多學科深度融合、技術邊界模糊化、場景驅動創新等特點,在此背景下,協同創新成為一種基礎性創新方式。知識是最重要的創新要素之一,知識的傳播與配置是創新體系的關鍵性動力。
科普具有傳播渠道豐富、互動性強、啟發作用突出等特點,能夠激活潛在的知識和信息配置需求,促進科技管理人員、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和公眾等之間的跨界跨領域交流互動,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創新資源高效配置,有利于打造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政產學研金用”一體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
如讓科學家獲得跨學科的科技信息、讓企業家精準識別資本的投入方向、讓政策制定者更加明晰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同時培育普通公眾對新科技產品的認知和需求,這將對科技創新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言:“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科普有利于促進科研靈感的產生,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的萌芽與深入。例如,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者通過科普跨界,可以了解生物學、醫學、物理學、材料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進展和方法,進而發現新的應用場景和潛在問題。這種跨學科的知識交流,有助于科學家在科技創新中打破思維定式,實現研究突破。
就科普對科研的重要性而言,一項針對國內337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調查顯示,285位(84.6%)受訪者認為科普“非常重要”或“重要”。
許多科學家在做科普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其對自身科研工作的幫助。公眾對科學觀點、方法的評論,或許有外行偏見,但也不乏真知灼見——這能幫助科研人員擺脫思維定式,給予其獨特的啟示和靈感。
量子物理學家郭光燦院士對此深有感觸:“我們常說教學相長,科普與科研也是如此。我經常給大中學生作科普報告,他們提的有些問題看起來稚嫩,卻可能給我的科研工作帶來啟發。我相信很多科學家都有同感。”
-本文作者謝小軍是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論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全文刊載在《世界科學》2025年第6期上-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