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偉
7 月 17 日,川北醫學院發布調查通報,證實該校大三本科生羅某某發表 7 篇論文、參與 3 篇論文審稿的情況屬實,同時指出其在成果展示中存在自夸炫耀之嫌,已對其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封面新聞)。這份通報既確認了本科生科研成績的真實性,又點明了成果展示的瑕疵,兼具 “厚愛的溫度” 與 “嚴管的尺度”,在呵護本科生科研熱情的同時,也規范了其科研行為。
7 篇 SCI 論文、頂刊審稿人、“博士” 頭銜 —— 大三本科生的 “逆天履歷” 引發廣泛關注:論文是否真實,數量是否屬實,有無學術不端嫌疑?調查表明,羅某某的科研工作不存在抄襲剽竊、署名不當等學術不端行為,但確有在 “曬成績” 時自夸炫耀之嫌,校方已對其進行嚴肅批評教育。
如今的大學生堪稱社交媒體 “原住民”,朋友圈里曬美食、曬旅行、曬獎學金、曬科研成果已成常態。曬普通成績無可厚非,但科研成果的展示必須遵循科研本義:實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這場 “逆天履歷” 風波,本質上是一場 “成長誤會”,一名有沖勁的學生帶領一群熱心科研的隊友奮力前行。他們凝心聚力、專注一事,敢于跳出傳統路徑,運用 AI 技術探索科研,抱團逆襲,這份熱情與闖勁難能可貴。但科研容不得半點含糊,講究實事求是,成果展示既不能拔高,更不能引發歧義、誤導公眾。
對學校而言,如何平衡 “嚴管的尺度” 與 “厚愛的溫度”?對投身科研的大學生,高校需雙管齊下:既要為其搭平臺、鋪路子,鼓勵敢想敢試;也要劃清紅線、立好規矩,明確行為邊界。正如通報所示,既 “嚴肅批評教育”,又 “鼓勵繼續研究”—— 熱情不能熄滅,錯誤必須糾正。
“嚴管” 如何落地?參與科研前,先簽訂學術誠信承諾書,如同開車系好安全帶;評價標準也應突破 “論文數量” 執念,更關注是否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厚愛” 怎么體現?學校應為大學生搭建科研階梯,匹配合適的導師,指導文獻查閱、實驗設計,全程陪伴 “打怪升級”,讓學生明白 “科研不是盲試,而是有方法的探索”,逐步引領其走進科研大門。
對從事科研的大學生,指導老師不妨建立 “科研成長檔案”,記錄從 “零基礎” 到 “能獨立設計實驗” 的每一步。這種 “見證進步” 的評價方式,更顯教育溫度。
本科生搞科研,如同剛破土的青苗。高校既要當好 “陽光雨露”,給予生長動力;也要做好 “園藝師”,及時修剪歪枝、清除雜草。唯有如此,這些年輕的科研幼苗才能茁壯成長,創新土壤才能更富活力。“嚴管” 與 “厚愛” 并行,方能守護學生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