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不需要被懷疑,這是我要強調的。任何一種存在,物質存在也好,意識存在也好,都是存在,存在不需要懷疑。
在繼續寫下去之前,我還是將最簡單但最重要的認識寫下來。你得先有下面這些認識,才能聽得懂我在講什么。
在我這里,你在你之前就是存在的,存在形式不一樣而已。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你是某一精子和卵子結合的產物,而精子和卵子又是人吸收能量【吃喝】產生的,只是從某一形式轉變另一種形式存在了。同理,你死之后,你也是存在的。簡單來說就是能量守恒定理,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人”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樣,這就是為什么要給物質的意識劃分層次。
所以再次強調,哲學的第一大問題“存在”是絕對存在,不需要懷疑。而物質存在和意識存在是“存在”的一體兩面,互相影響,互相依存,沒有第一第二之爭!具體的推論在本章不再重述,大家可以見前面章節。
本章是補增章節,既然是一本哲學書籍,我意識到雖然我不打算在方法論的層面做細致拓展,但該書并沒有就空間和時間做論述。而在《變化》和《見微知著》中的論述,更傾向于科普語言,而非哲學語言,所以思慮再三決定補增這一章節,來解答大家關于時空的疑惑。
而要解答時空的疑惑,必然是一個“重大工程”,我得有心理準備,你作為讀者同樣要有心理準備,沒2個小時,你休想讀完或者讀懂。而且本章也必須穿插大量的物理前沿研究,也就是必須結合前輩們【尼采,馬克思,笛卡爾,薩特,海德格爾…】沒有看到的物理前沿,來對當下的哲學做新的拓展,否則我做的哲學思考,沒有任何意義,一定突破不了前輩們的認識。就像我在這本書中一開始就說的,你不要想著自己比別人聰明,相比于馬克思這樣博學的人,即使現在的我們,都還是難以比肩的。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我們站在了更高的巨人肩膀上了,我們站在了這個時代的前沿,尤其是AI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一個更加璀璨的文明世界。
講到這里,我再給大家講一些有突出貢獻人的思維,也不算偏離主題,因為后期會講到他們的理論,來作為我理論的支撐。
應該從伽利略開始說起,伽利略算是打破宗教枷鎖的第一人,所以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牛頓統一了天上地下的力,但請記住,沒有伽利略和第谷以及開普勒的研究,牛頓很難推導出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之后出現了麥克斯韋,統一了電磁學。但他也是在他老師法拉第的基礎上完成的理論。后來又出現了愛因斯坦和楊振寧。你去深刻地了解這兩個人,你會發現一個人要在科學領域有劃時代的貢獻,真的是一件無比驚心動魄又奇妙的事情。相對比前三人,愛因斯坦和楊振寧更具有開拓性,所以他們能被譽為“宗師”級別的人物。
愛因斯坦能率先突破權威“牛頓”時空理論,這是他的成功之處。當時一只腳跨近狹義相對論門檻的人,可不止他一個人。洛倫茲,龐加萊都有了相應想法了,就是不愿意或者說不敢否定牛頓的絕對時空,還在“以太”學說里尋找答案。而愛因斯坦就足夠大膽,既然麥克斯韋公式里得出的光速沒有參考系,何不認為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中都相同呢?偏偏要給自己找麻煩,這不是聰明人該干的事情啊。于是他成功了。愛因斯坦最牛的地方,當然還是廣義相對論了,因為如果不是他,廣義相對論可能現在也沒有弄出來。
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思維與眾不同,他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你們一定要懂這句話的深意。原來的科學都是先實驗,然后從實驗數據找規律,推導公式。你們看看下面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場方程,你就懂了,什么叫想象力大于知識。就這個公式,你怎么通過實驗來得出公式呢?你就是現在知道了這個公式,現在要得出解還很難,而且這都過了100多年了。
愛因斯坦用的是什么方法,就是先理論,后實驗。尤其是對于那些復雜情況的研究,你實驗是無法展開的,所以你必須用“理論物理”來整。大概就是先拆分問題,找對稱性,對對稱性做“大腦實驗”,用高超數學手段進行推理,得出公式,后面慢慢驗證。
雖然說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的貢獻,但他也還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只是這種想法的誕生,沒有他可能別人還真想不到。對于廣義相對論有貢獻的人,有馬赫,黎曼,馬塞爾·格羅斯曼,希爾伯特,埃倫費斯特。尤其是格羅斯曼和希爾伯特直接參與了公式的推導,因為愛因斯坦的數學能力并不出眾,廣義相對論所需要的數學語言,是他當時沒有掌握的。而馬赫和埃倫費斯特在思想上給了愛因斯坦啟發,這個我在科普書中有寫過,在此也不重述。
再來說楊振寧,楊振寧的成功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楊振寧正好最崇拜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還有過交談,楊先生自己都說遺憾的是沒有留下照片。但是愛因斯坦這種思維研究方式,極大地影響了楊振寧,偶像的力量還是不容忽視的。他和李政道以宇稱不守恒名噪一時,當年提出的理論,被吳健雄女士通過實驗證明,次年就獲得了諾獎。應該是諾獎史上得獎最快的研究。他們的膽量有多大,你現在可能感覺不到。但宇稱守恒那時候就是在物理學界是根深蒂固的認知,幾乎沒有人懷疑。有問題的時候,大家也是懷疑有什么沒有發現的東西導致的,從不懷疑宇稱守恒出現了問題。比如玻爾曾經懷疑過,但泡利預言是一種粒子在作怪,后來發現了中微子,成功解釋了缺失的能量。像泡利,朗道,費曼這些人,都是認為試圖推翻宇稱不守恒是傻子一樣。朗道有個叫沙皮羅的學生在研究介子衰變的時候也覺得宇稱應該不守恒,寫了篇論文給朗道審閱,朗道直接不看。
大膽猜想,小心求證,楊振寧和李政道是很牛的。正好完成該理論的三個人物都是中國人,你說巧不巧。【當時李政道和楊振寧還沒有加入美國籍,吳健雄是剛剛加入美國國籍不久】而之后,楊振寧又能在外爾的基礎上,發展出楊米爾斯理論,更是驚人之舉??梢赃@樣說,沒有他的理論,標準模型現在發展到哪一步了都還是未知數。
可是反過來說,假如費米【最早描述弱力的是費米的理論】不是李政道和楊振寧的老師,假如楊武之不是楊振寧的父親,假如楊振寧不具備愛因斯坦的“對稱性”思維,假如楊振寧沒有出國……那么楊振寧還真的可能沒有如此大的理論成就。所以你越深入了解一個偉大科學家的故事,你就越能發現,勤奮和敏感的科學思維,以及科研環境【當時能做宇稱不守恒實驗的實驗室國內不具備,當時是1956年】對于一個科學家而言是多么重要。
我看到有人網上問:“為什么現在楊振寧沒有新理論發現了?”各位,為什么我要說天時地利人和呢!這就是了,你不得不服老,科學家雖然不是運動員,但也有黃金期,你去查查就知道了,很多大科學家的重大貢獻和發現都是在45歲之前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成名要趁早是對的。早努力比晚努力重要多了。
但人都是后知后覺的,求學時代的我們,總是叛逆,不以為然,以為青春永在,以為我干什么都行,去哪都沒有問題。所以你如何引導你的孩子,提早找到他熱愛并且為之奮斗的東西,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現在回到時空的話題上來,我的觀點到現在還和從前一樣,那就是空間,物質,時間是一體的,不可分割。人們總愛拆分問題,這樣看問題似乎會簡單,但其實對于一些復雜問題,拆分是不合理的,拆分之后的研究也不客觀。比如混沌理論,比如時空理論。
但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物質空間和時間可以拆分,那就拆一下,所以先說說物質空間。空間一定要說物質空間,因為有一丁點的物質就能證明空間的存在,空間一定是物質空間,不是物質空間的空間你也無法想象!所以這個認識你得有。我在《變化》中寫過關于高維度時空的論述,我說高維度時空理論值得懷疑,就是我不大贊同有超過4維時空的存在。而大家發現了沒有,各種科普都愛把空間維度往高了說,尤其是抖音上,我看到過好幾個這樣的解說。我在《變化》中的那篇文章叫《宇宙時空的哲學》,你可以先去看看那篇文章,然后再回來接著看這篇,這樣你就清楚我為什么接下來會這樣寫。我懷疑高維度時空理論存在的原因是那樣的維度空間我們無法想象。而今天我將用另一種方式,來再說一次為什么。
在前面的章節里,我們已經提到了,人是一種局限,有時候我們看不到,也聽不到很多東西。那是不是說,有很多東西存在【比如說高維度空間】,我們也身處其中,但我們發現不了。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哲學書籍《重構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