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將腦血管疾病多稱為“中風”。中風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病輕者可無昏撲而僅見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癥狀,臨床見癥不一,變化多端而迅速。又因其發病突然,亦稱為之為“卒中”。
中風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內因
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肝陽上亢,化風上擾清竅,導致中風。這是中風最常見的內因。
痰熱內蘊,肝風內動:長期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生,痰熱互結,肝風內動,上擾清竅。
氣血虧虛,腦失所養: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腦髓失養,導致中風。
脾腎陽虛,痰濕阻竅:脾腎陽虛,水濕內停,痰濕阻竅,導致中風。
外因
情志過極:長期情緒激動、憤怒、焦慮等,導致肝氣郁結,肝陽上亢,化風上擾。
飲食不節:長期過食肥甘厚味,導致痰濕內生,痰熱互結,肝風內動。
勞倦過度:長期勞累過度,損傷氣血,導致氣血虧虛,腦失所養。
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劇烈,寒溫失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痰濕內生。
中風的辨證分型主要分為急性期和恢復期,急性期又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以下是常見的辨證分型及論治:
1. 急性期
中經絡
肝陽上亢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30克,當歸尾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
痰熱腑實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頭暈目眩,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藥:解語丹加減。制白附子10克,僵蠶10克,全蝎6克,天麻10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地龍10克,木香10克,枳殼10克,羌活10克。
風痰阻絡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腹脹便秘,頭暈目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
治法:通腑泄熱,熄風化痰。
方藥:星蔞承氣湯加減。膽南星10克,全瓜蔞30克,生大黃10克(后下),芒硝10克(沖服),枳實10克,厚樸10克。
氣虛血瘀型
中臟腑
閉證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頭暈目眩,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通絡。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0克,鉤藤15克,石決明30克,牛膝15克,杜仲10克,桑寄生15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益母草15克,茯神10克,夜交藤15克。
痰熱閉竅型
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痿,脈細弱或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人參15克,附子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
痰濕蒙竅型
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每次1丸,每日2次;至寶丹每次1丸,每日2次。
脫證
癥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面色蒼白,身涼肢冷,痰涎壅盛,舌淡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豁痰化濁,醒神開竅。
方藥:蘇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 恢復期
肝腎陰虛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弦。
治法:滋養肝腎,育陰熄風。
方藥:左歸丸加減。熟地黃20克,山藥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龜板膠10克(烊化),鹿角膠10克(烊化),菟絲子10克,牛膝10克。
氣虛血瘀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30克,當歸尾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
痰濕阻絡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頭暈目眩,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方藥:解語丹加減。制白附子10克,僵蠶10克,全蝎6克,天麻10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地龍10克,木香10克,枳殼10克,羌活10克。
李鯉治療中風醫案匯總:
一、陽虛血瘀證
趙某,女,64歲,退休,2013年8月20日初診。
主訴:右側肢體無力12年余。曾因“腦梗死”住院治療?,F癥見:右側肢體無力,自覺全身不適,走路不穩,行如踩棉花感,胸悶,氣短,陰雨天加重,納可,眠可,醒后不易入睡,大便干,3~4日一行,小便可,雙目視物模糊,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中醫診斷:①中風;②胸痹。
辯證:陽虛血瘀。
治法:和中化痰,活血化瘀,佐以宣通心陽。
方藥:保和丸合四物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處方:瓜蔞20g,薤白20g,陳皮12g,半夏12g,茯苓30g,炒萊菔子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2g,連翹12g,懷牛膝20g,肉蓯蓉2 0 g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2g,木香12g,焦檳榔15g,甘草110g,生姜3片,大棗5枚。7劑,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分2次服。
二診(2013年8月27日):服上藥后,整體好轉,現覺頭皮發麻,大便已暢通,雙腿內側覺有蟲行感,舌質淡紅,有瘀點,苔黃稍厚,脈滑。
守上方,加丹參20g、紅花20g,川芎增至22g。7劑。
三診(2013年9月10日):服上藥后,整體好轉,頭皮發麻減輕,雙腿內側已無蟲行感,余癥如前,舌質暗紅,有瘀點,苔薄少,脈滑。守上方,加丹參至25g、紅花至22g,加赤芍15g。10劑。
按:根據患者病史、臨床表現,結合舌脈,本案系陽虛血瘀之中風、胸痹。患者年事已高,腎氣日衰,心陽不振,脾胃素虛,痰濁內盛,且發病前出現過腦梗死,腦脈瘀阻,而致右側肢體無力,自覺全身不適、走路不穩;心脈瘀阻,胸陽失展,而致胸悶、氣短;脾胃虛弱,升降無力,故大便干、3~4日一行。治療的根本在脾胃,脾胃健運,痰濕自除,則血脈流利,諸癥向愈。故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以瓜蔞苦寒潤滑、開胸滌痰,薤白辛溫通陽散結,半夏祛痰散結;四物湯補血養血活血;保和丸健脾消痰。全方共奏宣通心陽、化瘀通絡之功,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診時患者訴出現頭皮發麻、雙腿內側覺有蟲行感,為血行瘀滯,血不能濡養所致;舌質出現瘀點、苔黃稍厚、脈滑,為痰熱血瘀征象。故二診時在原方基礎上加用丹參、紅花,并加大川芎用量,加強活血祛瘀功效。三診時諸癥皆有好轉,但舌質暗紅,故將二診方中丹參、紅花加量,并加用赤芍,以活血散瘀止痛,改善胸悶、氣短癥狀。
二、痰瘀互結證
案例1
王某,男,38歲,2013年6月14日初診。
主訴:右側肢體麻木無力1個月余。患者1個月前受涼,次日晨起發覺右側面部及肢體麻木、無力,伴頭暈、兩鬢脹痛、胸悶,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舌質暗紅,苔白膩,舌底脈絡青紫,脈弦滑。查體:右側上、下肢肌力4級。平素嗜煙酒、肥甘厚味。中醫診斷:中風。西醫診斷:腦梗死。
辯證:痰瘀交阻,經脈不利。
治法:化痰開竅,活血通絡。
方藥:保和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處方:陳皮15g,半夏12g,茯苓30g,炒萊菔子12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連翹12g,丹參30g,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2g,桃仁12g,紅花20g,全蝎12g,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5枚。14劑,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分2次服。
二診(2013年6月28日):患者訴頭暈、胸悶等明顯減輕,上、下肢活動較前靈便。守上方,加遠志12g、石菖蒲20g、枸杞子20g、何首烏20g。14劑。
三診(2013年7月12日):患者精神轉佳,諸癥基本解除,上、下肢肌力5級。以上藥為主,鞏固治療2個月,患者生活能自理,工作如常。
按:中風為中醫四大疑難重癥(中風、肺癆、臌脹、噎膈)之一。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是其基本病機。該患者由于飲食不節,嗜酒肥甘,致脾失健運,聚濕生痰,加之經脈瘀滯,痰瘀互結,阻滯經絡,則發為此證。李老認為,“痰”貫穿于該患者罹病始終。《丹溪心法·中風》云:“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在左屬死血瘀血,在右屬痰有熱,并氣虛。佐以四物加桃仁、紅花······”李老遵此,更注重調理臟腑功能,特別是脾胃。方予保和丸合桃紅四物湯化裁,痰瘀同治。
保和丸可調理后天之本,一則可除臟腑經絡中之積滯頑痰;二則能健脾運,資化源,生化氣血,并可使后期加用的培補肝腎之品更能直達病所。桃紅四物湯原為調經要方之一,是《玉機微義》轉引《醫壘元戎》中的一個方子,也稱加味四物湯?!疤壹t四物湯”這一方名始見于《醫宗金鑒》。該方由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而成,功效為養血活血化瘀。桃紅四物湯以祛瘀為核心,輔以養血、行氣。方中以強勁的破血之品桃仁、紅花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當歸滋陰補肝、養血調經,芍藥養血和營,以增補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以助活血之功。全方配伍得當,使瘀血去、新血生、氣機暢,化瘀生新是該方的顯著特點。諸藥合用,直達病所,使氣血流通,諸癥消除。
二診時諸癥均有減輕,李老在治療中風急性期時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祛實邪為主,而在病情穩定好轉過程中注重補肝腎、養精血,使精血旺以濡養四肢筋脈,促進肢體肌力恢復。故在原方基礎上加用遠志、石菖蒲以增強豁痰開竅功效,加用枸杞子、何首烏以補肝腎、養精血。服用2周后,諸癥基本痊愈,肢體肌力恢復正常,又堅持鞏固治療2個月,以鞏固療效。
案例2
鄭某,男,55歲,2013年4月1日初診。
主訴:言語不利、右側肢體麻木無力3天,加重2天?;颊?天前晨起后出現言語不利,右側肢體麻木、略無力,頭昏沉,未予重視,亦未予治療,上述癥狀逐漸加重,故來診。平素嗜食肥甘,形體略胖,近幾日納食欠佳,夜寐一般,二便調,舌質暗紅,邊有瘀斑,苔白厚膩,舌底脈絡紫暗紆曲,脈弦滑。查體:血壓160/90mmHg(相當于21.3/12.0k P a , 1 m m H g \approx 0 . 1 3 3 k P a ),右側鼻唇溝變淺,伸舌歪斜,右上、下肢肌力4級,右巴賓斯基征(+)。血脂四項檢查示血脂偏高,血流變示高黏血癥。中醫診斷:中風。西醫診斷:腦梗死。
辯證:痰瘀阻絡。
治法:和中化痰,化瘀通絡。
方藥:自擬和中通絡湯加減。
處方:陳皮15g,半夏1 2 g ,,茯苓3 0 g ,,炒萊菔子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5g,連翹12g,,三七粉3g((沖服),丹參30g,,全蝎1 0 g,地龍30g,赤芍220g,,夏枯草30g,石決明330g(先煎),甘草1 0 g,生姜3片,大棗5枚。10劑,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分2次服。
二診(2013年4月12日):言語不利、右側肢體麻木無力有明顯好轉,仍覺頭暈,測血壓145/90mmHg。守上方,加天麻115g、烏梢蛇30g。15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