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打仗都不怕,就怕你裝不認識。伊朗和以色列剛殺紅眼,后頭那個一直在打自己仗的俄羅斯,突然站出來,一天之內“連發三彈”,誰都沒料到。
但話說回來,俄烏打得再狠,那也是東線的仗;伊以打得再猛,那也是西線的火。當一個國家同時聽見東西兩邊的炮聲,它就得站隊了。于是你就看到了這24小時里,俄羅斯像是被誰逼到了墻角,一邊亮牌子,一邊挪椅子。
先看人,三個發聲的不是省油的燈:
外長拉夫羅夫,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一個負責國際臺面,一個掌握輿論節奏,最后那個,直連普京本尊。能讓這三個人同時站出來放話的,不是形式感,是火線感。
拉夫羅夫怎么說的?“以色列的冒險行為已越過紅線,如全面開戰,俄羅斯不會坐視不理?!?br/>看似外交套話,實則字字有分寸——“越紅線”“不會坐視”這幾個詞,在俄羅斯外交辭典里,可不常見。放在以前,最多說句“敦促冷靜”;現在這口氣,已經不是規勸,是盯著你手里的刀說:你再往前一步,別怪我不客氣。
緊接著扎哈羅娃上場,直接點名美國:“嚴正警告,若干預以伊戰爭,將招致無法預料的嚴重后果?!?br/>聽懂沒有?她不是勸你別動手,而是告訴你,“后果”我不幫你算,但你自己承擔不起。連“嚴重”都省了主語,那不是說辭,是威脅。
最狠的,還是佩斯科夫。他對著鏡頭直接說:要是你們真敢動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那你們就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注意啊,不是什么“可能引發沖突”,不是什么“雙方緊張加劇”,而是“你們在打開潘多拉的盒子”——這不是勸,這是警戒。
你問我俄羅斯是不是要參戰?我不這么看。真正厲害的角色,從不輕易下場,但也絕不會讓自己缺席。
所以拉夫羅夫不是在發瘋,是在立規矩。扎哈羅娃不是在嚇人,是在壓節奏。佩斯科夫說的,也不是氣話,是清單——你要是非要干,我就得回應。
那為啥俄羅斯突然“情緒這么大”?三件事不能不提。
第一,伊朗是真正幫過俄羅斯的。
俄烏開打頭一年,俄羅斯以為靠導彈能轟下來,結果一打發現:不夠用、用不起、用不準。伊朗這個時候二話不說,送了大批“見證者-136”自殺式無人機過去,什么“義憤填膺”都不用說,直接實貨支援。這不是朋友,這是戰友。
你可以說有交易成分,但這種級別的幫忙,是要冒著全世界制裁風暴的,俄羅斯當然記著。你幫我一次,我不出面不行。
第二,俄伊今年剛簽了《全面戰略伙伴協議》,第七條寫得清楚:“若一方遭受安全威脅,另一方需啟動政治協調機制?!?br/>說白了,這輪三連喊,就是“政治協調機制”的實戰版。
別跟我摳什么“不是軍事同盟”,有些場子,不需要結婚證,但你不能在對方被人圍毆時坐著喝茶。
第三,說句你不愛聽的,俄羅斯不是不知道自己打不出手,但它清楚:只要它在外頭吼得夠狠,伊朗就不會孤軍作戰。
俄羅斯敢不敢動?不敢直接掀桌子,但敢遞刀子、敢放風、敢亮彈藥單子。S-400防空系統要不要?要。導彈彈頭數量夠不夠?可以談。情報共享系統開不開?隨時對接。它甚至可以幫伊朗掩護運輸路徑、干擾偵察衛星,這些不用上新聞,但場子里誰都知道這才是真正的“介入”。
你再說回以色列和美國,別看這倆聯手打得猛,可真正害怕的,不是伊朗發多少火箭彈,是俄羅斯在旁邊盯著——你多炸一棟實驗室,它就多一次輿論戰;你動一下伊朗高層,它可能就加快援助程序。這就是非軍事參戰的精髓:你看不見我手里有什么,但你不敢賭我沒牌。
有意思的是,現在場面正微妙。美國那邊,特朗普在那兒一邊喊“兩周決定”,一邊拖著不動手;以色列在前頭扛著火雨等支援;伊朗火力不減,節奏加快;俄羅斯在外圈放出這三道警告,誰都別說看不懂。
所以你現在問:俄羅斯到底參不參戰?
我告訴你,它不需要親自參,它已經在場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