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特朗普又一次為烏克蘭戰爭寫下新的腳本。這一次,美國不再自己掏錢,而是把責任丟給北約。7月10日,特朗普公開宣布:美國將向北約運送援助烏克蘭的武器,北約將“百分之百”承擔費用。這不僅意味著一場代理戰爭的資金來源正在被制度化,更揭示了美國如何以“技術中立”的姿態繼續插手俄烏戰爭——通過“分攤責任”的方式保住霸權,同時規避國內政治成本。
這一安排看似創新,實則是特朗普“美國優先”邏輯的自然延伸。他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美方將通過總統撥款權直接從軍火庫存中挑選武器,交由北約“買單”,然后再經由北約分發給烏克蘭。此舉不僅重啟了此前因預算凍結而暫停的部分援烏計劃,也為他在競選期間回避“無底洞軍援”批評提供了漂亮的防火墻:武器美國出,錢北約出,邏輯上毫無破綻。
然而,戰爭不是財務操作,也不是發言稿游戲。特朗普此舉雖然在賬面上“減少美國負擔”,但實質上擴大了美國在俄烏沖突中的主導權。北約在過去一年屢次被美方批評“不給力”“吝嗇”,如今不得不全額出資,進一步被綁定進這場戰爭中。這一轉變不僅使戰爭外包機制走向常態化,也意味著北約正被重新鍛造成美國的“軍火支付機構”與“戰略執行工具”,政治獨立性和地緣彈性正在被侵蝕。
與此同時,俄烏前線并未因這場外交賬本操作而減緩沖突烈度。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同日表示,烏方已收到恢復軍援的“所有政治信號”,包括美方批準新的防御型武器交付,以及德國和挪威愿意出資采購愛國者防空系統。他聲稱烏克蘭至少還需要十套愛國者導彈系統來應對俄羅斯近期加劇的攻勢。在俄軍大規模使用無人機與導彈打擊烏克蘭各地、單夜間發動728架無人機攻擊的背景下,烏方的“十套系統”計劃更像是絕望中的求生聲明。
這場戰爭正在系統性地吞噬資源、財政和政治耐性。在特朗普提出北約“埋單”模式的背后,是西方財政政策與民意支持逐步耗盡的現實倒影。此前美國國會因預算紛爭,導致對烏軍援一度凍結;歐洲則因內部經濟疲弱與民眾反戰情緒高漲,難以維持長期高強度支援。一位西歐外交官曾直言,“我們已經走到了輿論和財政的極限。”而特朗普的新模式,恰是對這一困境的反應式“制度創新”——不是減少戰爭,而是換個方式維持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并未放棄對俄羅斯的操控話語權。他在同一場采訪中提到將于7月14日發表“關于俄羅斯的重大聲明”,并首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普京“感到失望”。這番態度轉變,是對俄羅斯持續拒絕停戰談判與升級攻擊的回應,也可能預示著特朗普將在競選期間打出更為“強硬對俄”的外交牌,以便壓制其“通俄門”標簽,重新構建其在中間選民和軍工集團眼中的國家安全形象。
從戰爭工具角度看,特朗普此次擬運送的武器包括價值約3億美元的庫存裝備,其中包括愛國者導彈系統與進攻型中程火箭。這些武器不僅可在戰術層面對抗俄羅斯火力,更具有強烈的戰略象征意義。它們代表的是美國繼續深度參與沖突的意志,是將戰爭從“戰區消耗”轉向“資源調控”的信號。
而最真實的戰場,永遠不是地圖上的箭頭和專家口中的“前線態勢”,而是在炮火之下的民眾生活。在烏克蘭東北部哈爾科夫地區,兩個年僅八歲和六歲的兄弟,在廢墟與裝甲車殘骸中玩著玩具槍。他們的父親在2023年陣亡,母親說:“戰爭摧毀的不只是房子,而是他們的童年和靈魂?!边@組照片隨報道被刊登在全球媒體上,成為戰爭中人性失落的象征。當西方政客討論“預算機制”、當北約商議“攤付款項”,這些孩子正生活在用導彈筑成的現實之中。
特朗普試圖以一紙協議,將援烏行動從“美國責任”轉為“北約義務”,這無疑是對其“美國優先”政治理念的進一步實踐。但這種制度化的代理戰爭機制,終將對全球秩序造成深遠影響。它將模糊戰爭的責任邊界,將沖突外包至“聯盟之中”,也將國際社會對戰爭正當性與合法性的判斷徹底工具化、程序化。最終的問題不再是誰對誰錯,而是誰出錢、誰買單、誰動手。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可能還會通過這一模式擴大對其他地區沖突的影響力——從非洲薩赫勒到中亞戰略要地,“北約出錢,美國控局”的代理模式恐將成為新常態。而在這個新秩序之下,戰爭不再是政治延續,而是賬單上的“項目清單”,一套由超級大國設計、由聯盟國家支付、由戰區百姓承受的現代戰爭體系正在成形。打響戰爭變得越來越容易,但結束戰爭,正變得越來越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