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標星的朋友們有時可能會錯過【通航圈】的推送或是看不到部分推送文章的封面,歡迎新老朋友給【通航圈】點個星標,以便及時收到最新推文、避免錯過更多精彩*
加星標方法:戳關注,右上菜單欄“···”鍵,設為星標
據央視新聞6月21日消息,近段時間,華北、東北一帶出現了短時強降雨、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氣象專家稱,造成這一帶地區的強對流天氣與氣象上的東北冷渦有密切關系。近日,我國氣象部門就首次開展了大型無人機東北冷渦觀測試驗。
東北冷渦,是東亞大氣環流的重要天氣系統,塑造了區域降水分布、氣溫波動和季節特征,但也容易引發區域性極端降雨、洪澇、大風沙塵等災害性天氣。6月19日5時,遼寧省朝陽市上空濃云密布。“海燕”Ⅱ型無人機自朝陽機場飛往渤海灣區域,“捕獲”一場即將到來并與東北冷渦密切相關的雨。這是氣象部門首次實施大型無人機東北冷渦觀測試驗,旨在進一步提升天氣預報精準度與災害預警能力,同時推動低空經濟商業化場景及公共服務場景應用。
本次大型無人機東北冷渦觀測試驗19日在遼寧省朝陽市展開,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聯合遼寧省氣象局利用“海燕”氣象專用無人機搭載了機載下投探空系統、SAR雷達、激光測風雷達和云雷達,針對海洋、復雜地形和對流敏感區開展了機動探測,航程約400公里,共投放4枚探空儀,累計獲取了約5000條有效觀測數據。
東北冷渦,是東亞大氣環流的重要天氣系統,塑造了區域降水分布、氣溫波動和季節特征,但也容易引發區域性極端降雨、洪澇、大風沙塵等災害性天氣。
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得勤介紹,東北冷渦屬于中高緯度地區的大尺度大氣環流系統,其氣流呈逆時針旋轉,核心區域溫度顯著低于周邊環境,通常出現在北緯35°—60°、東經115°—145°范圍內。根據氣象標準,當500百帕高空出現持續3天及以上的氣旋性渦旋時,即被判定為東北冷渦。 東北冷渦在春末夏初(5—6月)最為活躍,其形成機制是極地冷空氣隨西風帶低壓槽南下,在高空(500hPa附近)形成冷性切斷低壓。該系統受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地形阻滯,加之西風帶引導氣流較弱,易形成滯留性較強的天氣系統,常伴隨持續低溫、強對流和降水天氣。“在冬季,東北冷渦還與大范圍的寒潮天氣密切相關。”李得勤強調。
“東北地區約30%的短時強降水、50%的雷暴大風、80%的龍卷風都與東北冷渦有關。”中國氣象局東北冷渦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觀測試驗團隊首席袁潮說,東北冷渦誘發的中小尺度對流系統具有局地性、突發性、反復性、不對稱性等特點,導致預報員對其引發的災害性天氣的強度、落區、時間等把握難度較大。
“這是世界性氣象難題之一。”遼寧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周春曉介紹,地面觀測站網和高空探空站點的空間密度有限,難以精準捕捉到冷渦內部精細尺度的結構和對流觸發前的環境變化。利用無人機觀測東北冷渦,如同為預報員裝上了“超級顯微鏡和透視眼”,可更清晰立體地洞察它的“內部秘密”,從而提升預報員把握天氣脈絡、精準預警災害的能力。
據介紹,本次試驗獲取的探空數據,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式降水預報性能,有利于天氣預報員精確定位暴雨中心、預測降雨強度,從而提高我國北方地區氣象災害的預警時效性和準確率。
據通航圈了解,“海燕”Ⅱ型無人機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翼龍-2無人機基礎上改進研制的氣探型高空大型無人機,具備長航時、遠航程飛行能力,搭載機載下投探空系統等氣象載荷。此前,2023年6月28日,2架海燕號Ⅱ型無人機在四川省自貢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為高原氣象、海洋臺風等天氣觀測及防災減災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氣象局網站、科技日報、中國航空報。
需要進入通航圈交流群的朋友,
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關鍵詞:入群。
免責聲明: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交流探討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本公眾號作者也不負有更新以往文章觀點之責任,一切以最新文章為準。用戶根據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其他觀點進行投資,須風險自擔,責任自負。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部分圖文源于網絡,僅用于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通航圈:一個行業的跌宕起伏
歡迎通航圈內企業
郵箱:publicvoice@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