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官方的一紙通報,將演員那爾那茜(通報中稱“那某某茜”)推向了風口浪尖。這份通報不僅坐實了其高考報名涉嫌造假的事實,更如同解剖刀一般,精準地剖開了隱藏在教育公平表象之下的三大制度漏洞:學籍管理的形同虛設、定向委培的約束無力,以及特權操作的空間暗藏。這起事件,遠非一個明星的個體污點,而是敲響了教育公平警鐘的典型案例。(源自新華社等媒體)
漏洞一:學籍管理“紙糊門”,造假報名暢通無阻
通報明確指出,那爾那茜在2008年參加高考時,是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學城鎮應屆生”的身份報的名。然而,她從未在該校就讀,也沒有該校的學籍。這一案例并非孤例,近年來,高考學籍造假案件屢見不鮮。例如,2013年歌手仝卓通過偽造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涉及山西省臨汾市教育局工作人員違規辦理轉學手續及檔案造假。這些案件暴露出學籍管理環節的嚴重失守。學籍本應是證明學生身份和就讀經歷的鐵證,卻成了可以隨意“掛靠”的虛名,為造假者鋪設了紅地毯。
學籍管理的漏洞,首先體現在審核流程的形式化。在那爾那茜案中,呼和浩特第八中學為何會為一個“影子學生”出具證明?當地的招生考試部門在審核報名材料時,難道只看公章不看實情?這種“只認文件不認人”的審核方式,讓嚴肅的高考報名制度在特權面前不堪一擊。其次,技術手段的滯后也是重要原因。盡管近年來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部署開展高考手機作弊專項治理,但在學籍信息核查方面,仍缺乏全國統一的實時動態監管系統,導致“空掛學籍”現象難以被及時發現。
漏洞二:定向委培成“空頭支票”,違約成本近乎為零
那爾那茜能進入上海戲劇學院,走的是“內蒙古委培班”的渠道。這個班的設立初衷是好的,是為了給內蒙古培養藝術人才。根據官方通報,當時的合作協議和那爾那茜本人簽訂的委培協議都寫得明明白白:學生畢業后,“必須按甲方(內蒙古方面)要求返回內蒙古自治區從事與委培目的相應的工作”。然而,2012年6月,那爾那茜剛拿到上戲的畢業證和學位證,就向內蒙古負責此事的“領導小組辦公室”遞交了申請,說要拿著這些證件原件去挪威讀碩士,并獲同意。這意味著,那份白紙黑字、具有法律效力的“必須返回內蒙古工作”的委培協議,成了一張廢紙。
定向委培制度的約束失效,根源在于違約成本與收益的嚴重失衡。一方面,協議執行缺乏剛性約束。盡管《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委托培養學生管理工作暫行規定》明確要求畢業生按合同規定到委托單位工作,但在實際操作中,對違約行為的追責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地方利益與個人發展的沖突,使得協議執行面臨現實困境。對于那爾那茜而言,出國留學可能意味著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而返回內蒙古工作則可能限制其個人發展。在這種利益權衡下,違約行為便成了“理性選擇”。
漏洞三:特權之手暗箱操作,公平監管層層失守
從“掛空學籍”成功報名高考,到無視實際就讀經歷被錄取進入委培班,再到輕松豁免違約責任、取回證件出國留學,這一連串的操作,在普通人看來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通報中提到,那爾那茜的戶口1990年落戶呼和浩特,2011年遷出。有細心的網友根據當年的政策指出,內蒙古規定“父母戶口不在內蒙古,截至2008年4月1日前,本人戶口遷入內蒙古并在內蒙古實際接受高級中等教育未滿兩年者”不具備報名資格。雖然通報確認其戶口在報名時在呼和浩特,但她的實際教育經歷是否完全符合“實際接受高級中等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在其“學籍掛靠”的背景下,這本身就充滿了疑問。
特權操作的暗箱化,是教育公平失守的深層原因。從那爾那茜案可以看出,特權操作往往貫穿于高考舞弊的整個鏈條。在學籍審核、高考報名審核、委培生選拔錄取、畢業履約監管等每一個環節,本應層層把關、相互監督的制度,都如同虛設,讓特權操作得以一路綠燈。這種系統性、鏈條式的失守,往往是特權得以滲透和運作的溫床。
寫在最后
那爾那茜事件,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教育體系中潛藏的“學籍管理虛化”、“委培約束疲軟”、“監管制衡失靈”三大漏洞。官方通報只是初步核查,公眾仍在等待對涉事人員的“嚴肅追責問責”和“完善制度,加強管理”的具體舉措。
高考,被譽為最公平的競爭舞臺;教育公平,是社會正義的基石。這起事件警示我們,任何制度漏洞都可能被利用,侵蝕這份來之不易的公平。唯有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查造假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對協助造假、玩忽職守者嚴厲追責;唯有扎緊學籍管理的籬笆,讓“掛靠”無處遁形;唯有強化定向委培的剛性約束,讓違約者付出應有代價;唯有建立更透明、更嚴格的監管機制,壓縮特權操作的空間——才能堵住這些漏洞,真正捍衛教育公平的尊嚴,回應千千萬萬寒窗苦讀學子及社會公眾對“公平公正”的深切期盼。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