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4小時,劇情大反轉。
前一天還在口口聲聲說“兩周內再決定是否打伊朗”的特朗普,21日突然撕下“和平”面具,親自宣布:美軍已經空襲了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大核設施,所有戰機安全返航,襲擊“非常城功”。與此同時,他再次對德黑蘭發出“必須無條件結束戰爭”的通牒。
這不是虛張聲勢。央視援引美媒消息稱,美軍此次確實出動了B-2隱身轟炸機,目標明確——就是深藏于山體下、連以色列也啃不動的福爾多。
事后以色列高層一口咬定“打得非常準”,內部人士甚至稱,這一波打擊“極大削弱了伊朗的核武器能力”。聽上去,好像美軍一次就干掉了伊朗十幾年的戰略積累。
可伊朗這回,居然沒被打懵。
在特朗普話音剛落之后,伊朗“努爾新聞網”第一時間披露:美軍空襲確有其事,但三大核設施早已完成提前撤離。伊朗國家電視臺也確認,這些被炸目標里“沒有任何核材料”,損失有限。
換句話說,美軍是真打了,但伊朗也是真防住了。
這就有意思了。看起來像是美軍“勝利歸來”,其實是一場信息戰、節奏戰、心理戰的復合交鋒。特朗普前一天還裝模作樣地說要給伊朗兩周“考慮時間”,第二天就開火,擺明是放煙霧彈。連B-2的起飛時間都安排得滴水不漏:媒體盯著一批“飛亞太”的轟炸機看,真正動手的,卻早就悄悄部署到了以色列境內。
但問題來了,伊朗是怎么知道的?
沒人公開解釋,但很顯然,德黑蘭這回沒再吃“斬首伊斯梅爾”那種突然襲擊的虧。這不光是警惕高了,更是整個戰略節奏在變。他們在“最可能被打”的三個核設施里,干凈利落地轉移了材料,硬是讓美軍打了個寂寞。
從表面上看,特朗普是出了一口氣。但從戰略上看,伊朗守住了自己的底線。那三個核點是象征,是紅線,一旦出問題,就是談判籌碼全丟。但現在,這波突襲沒有炸毀任何核材料,等于伊朗還能在談判桌上坐著。
所以說,特朗普不是沒出手,而是打了卻沒打到要害。伊朗不是沒挨炸,而是挨了但沒受重傷。
但這場對抗真正危險的地方,不在這一次投彈成功與否,而是美國這一步已經越過了“不可逆界限”。從此刻起,美伊之間不再只是“以色列戰爭的外溢”,而是美軍親自參戰,踩下第一腳油門。
伊朗此前多次警告:如果美軍直接動手,他們將對整個中東的美軍基地發動報復。從霍爾木茲到巴林,從卡塔爾到伊拉克,美軍在中東布滿前哨,導彈一飛,戰線就能被拉滿。也門胡塞武裝已經發聲,稱一旦美軍繼續空襲,將襲擊紅海上美艦,黎巴嫩真主黨也還按兵未動。
看得出來,伊朗沒有立刻發動報復,而是選擇“冷處理”這第一波攻勢,既防住了心理戰,又留足了戰略空間。
但這不代表他們認慫。
伊朗的邏輯很清楚:美國這波打了個“架空核設施”的面子工程,如果立刻激烈還手,反而正中美以希望激化戰事、拖入全面沖突的下懷;可如果沉住氣、逐步打擊美軍在中東的節點目標,反而能贏下“戰略主動”。
從目前情況看,伊朗不會貿然反擊美國本土,但美軍海外資產已經全線暴露在“隨時被點名”的狀態中。這場仗從“代理人沖突”變成“中東正面交鋒”,只是時間問題。
而最危險的,反而是美方的判斷。
美國這波空襲行動,其實賭的就是伊朗“不會立刻還手”。甚至可以說,特朗普的算計是這樣的:打一波“準核打擊”震懾住伊朗,又不傷及核材料,就可以逼德黑蘭談判,同時還能在大選年立人設、秀軍力。
但這步棋,真有那么妙嗎?
第一,伊朗沒跪;第二,盟友未必買賬;第三,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發聲,認為襲擊“無核材料區域”不構成合法打擊依據。這種局面,美國打得光鮮,卻沒拿到實質戰果,反而逼著伊朗下一步必須出手。
一旦伊朗下一輪的報復落到美軍頭上,不管打在哪里,戰爭都會滑向“完全失控”。
所以說,特朗普這次不是“不打”,而是“打完了也沒贏”。
伊朗這次沒上當,但下一次,還能躲得了嗎?沒人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從這一天起,中東已經進入了最危險的狀態。
這仗,真的被特朗普點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