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開篇,先跟大家聊一個挺有意思的事。
前幾年,胖胖有個朋友在廣州一家工廠打工,聊起過這么一段經(jīng)歷:
他們工廠的老板是個潮汕人,想出來一套特別的激勵機制。
員工呢,只要完成了每月規(guī)定的目標,除了正常的工資、提成之外,公司還會再發(fā)一筆“激勵獎金”。
不過,這筆錢不打到員工自己的卡上,而是要員工提供父母的銀行卡,獎金直接打到父母賬戶上去。
除此之外,像有些員工,臨近過年,工廠還會主動給他們父母備點年貨寄回家,擺明了是花錢給父母做思想工作,讓父母在背后幫著給孩子PUA。
當時胖胖聽完,第一反應是覺得活久見!
這種操作確實沒見過,但越細想越覺得,這種“軟刀子”管理學不得不佩服。
錢是實打實的,情感牌也打了,也打得漂亮,父母收了這份孝心激勵,回頭還能反向PUA孩子一句:
“要好好干啊,公司這么看重你,老板這么有心,你可別讓人家失望啊!”
你看,工廠出了錢,父母出了親情綁架,員工出了血汗,每個環(huán)節(jié)拿捏得死死的。
所以胖胖是覺得這招妙就妙在,用利益綁定的,未必長久,但用親情綁架的,可能還會更根深蒂固。
你得讓父母得了實打實的好處,父母才可以反向操作這種“親情綁架”。
一方錢也確實花出去了,另一方面這家工廠人家好歹是你入職以后,拿了工資提成的基礎上,額外給的激勵獎金。
所以,這種“先給好處,思想工作由父母來做”的玩法,流程上起碼還說得過去。
不過,胖胖最近刷到一則報道,有家公司做得倒好,門都還沒進,先給你套上一層道德枷鎖,綁得比誰都快。
事情是這樣的。
據(jù)正在新聞6月20日報道,湖南長沙一名求職者趙先生(化名)發(fā)帖稱,他在面試時遇到了一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要求應聘者填寫一份所謂的“孝道文化調(diào)查問卷”。
這份問卷里設有七大題,表面看似在關心家庭背景,實際上是逐步滲透進私人隱私領域。
除了要求填寫父母結婚紀念日、旅游經(jīng)歷等基本信息外,居然還要求職者詳細填寫為父母慶祝生日的預算、購車計劃、春節(jié)紅包安排等具體的財務支出計劃。
到了第六題,更是赤裸裸:
假設父母可能患上重病,要求填寫未來的醫(yī)療準備金金額及存款計劃。
最后一題,更是要求求職者寫出自己"最對不起父母的一件事"并進行自我懺悔。
面對媒體采訪,該公司工作人員絲毫不覺問題,反而辯稱這種做法長期實施,意在“考察求職者的感恩之心與價值觀”,他們自認為這種形式挺好。
看到這里,胖胖有這么一個感覺:
這樣的“孝道文化”包裝得冠冕堂皇,骨子里卻是典型的精神控制手段。
所謂“懺悔對不起父母的事”,表面上似乎在培養(yǎng)感恩,實際上是在制造道德負債。
人在沒入職前,就先被逼著把自我道德感削弱一截,你既然承認自己欠父母良多,那么公司以后要你多拼一點,忍一點,付出一點,好像也順理成章了。
胖胖之所以一看到這一套就格外反感,是因為這種手法太熟悉了。
小時候讀書,這些愧疚教育還少嗎?一言不合就各種感恩、愧疚,配合著煽情音樂和家長現(xiàn)身說法,常常把一群孩子弄得哭得稀里嘩啦。
那時候覺得壓抑,硬生生把孩子不該有的負罪感榨出來,拿出來做道德繩索綁人,現(xiàn)在回頭看,更覺得這是一種情感操控,把孝道變成了道德綁架的工具。
現(xiàn)在倒好,這一套居然一路延伸到了公司,連找工作都得先來一場“靈魂拷問”,才算過關。
當然,這家公司財務類問題的設置,在胖胖根本不是單純的“孝道文化”,而是在打著考核的幌子,悄悄做風險篩選。
購車計劃、春節(jié)紅包、醫(yī)療準備金這些看起來關心家庭責任感,實則是測算你的家庭負擔程度,父母如果經(jīng)濟不獨立、子女經(jīng)濟壓力大的求職者,意味著未來更容易接受高強度工作安排、更少請假、更不會因家庭問題耽誤工作,可以壓榨的彈性空間也就更大。
說白了,公司在變相排查“你是不是便于管理的優(yōu)質勞動力儲備”。
這其實早已不是單一公司的小聰明,而是職場普遍存在的一種深層焦慮:
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把員工“拴死在崗位上”。
只不過,這家長沙科技公司,把套路玩得更加赤裸,干脆從面試就先把你家庭背景扒得一干二凈,順便在道德層面提前套牢你。
別小看這種“提前套牢”,它的效果遠比單純物質綁定還要陰狠。
物質綁定是你工作以后慢慢給你加壓,但道德負債,是你連工作都沒開始,心理負重已經(jīng)先壓上來了。
后續(xù)公司若提出任何高強度安排,你想拒絕時,你想想,你既然都承認對父母虧欠,既然有購車計劃、有大額紅包安排、有高額醫(yī)療準備金儲備,那公司讓你更用力地做“牛馬”不是應該更全力以赴嗎?
更別說,企業(yè)還可以把這些信息當成未來的管理依據(jù),形成員工個人檔案,隨時調(diào)取你的家庭情況作為談話的切入口。
到時候稍微提一句:“你不是還打算明年買車嘛?多加班,這獎金不就來了?”
看起來很善意,實則精準施壓。
說穿了,這根本不是文化建設,而是提前布局的人性操控。
而這最可怕的是:
它打著“孝道”的旗號,讓員工不好批評,你如果反對,好像顯得自己不孝順、不懂感恩。親情本是溫情部分,卻被部分企業(yè)利用成了PUA工具,甚至比裹挾純粹利益捆綁還要深一層,利益綁不住的人性,親情和道德感可以。
胖胖從另一個的角度看,這背后其實折射出企業(yè)用工環(huán)境的深層邏輯:
一邊是勞動者的議價能力持續(xù)下降,一邊是企業(yè)面對復雜經(jīng)濟形勢和內(nèi)卷壓力,試圖用更隱性的方式鎖死勞動力供給。
而這類“孝道問卷”實際并未經(jīng)過任何科學驗證,它既無法真實衡量求職者未來工作態(tài)度,也無法預測實際績效表現(xiàn),但它卻極具篩選效能:
你家庭背景清晰、個人壓力透明、未來穩(wěn)定性預估明確,公司用人風險大幅降低。
可以說,比HR普通面談更精準。
而這種赤裸裸的數(shù)據(jù)搜集,其實完全是沒有邊界感、公私不分的操作。
根據(jù)法律,在正常面試中,勞動法其實早已規(guī)定不得涉及求職者隱私、不得設置與崗位無關的附加條件。
但現(xiàn)實中,類似擦邊球真不少見,特別是這種以“企業(yè)文化”包裝之名行侵犯個人之實,實際上已經(jīng)是涉及到了違法。
當企業(yè)以更深度“掌握你背后的家庭風險敞口”作為用工依據(jù)時,勞動者的選擇權與談判權只會進一步減弱,原本在招聘環(huán)節(jié)還能做出的公平競爭,被調(diào)查問卷徹底替代。
到那個時候,企業(yè)招聘會逐漸固化為一種過濾鏡看你背后的負債鏈條誰更長:
家庭經(jīng)濟越緊張,父母退休沒保障,兄妹拖后腿,自己要買房要供娃,恭喜你,公司最愛你這種人。你壓力大,你跑不掉,你最聽話。
所以,胖胖想說,這并不是單純“孝道文化”該不該存在的問題,而是它被誰、以何種方式利用。
文化本身是沒有原罪的,親情本該是一種溫暖、一種自發(fā)行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親情紐帶。
而一旦被企業(yè)拿來做成標準化的量表、數(shù)據(jù)化的篩選工具,它就從親情變成了剝削模型。
從情感溫度,變成了赤裸裸的剖析工具,把人切割成各種標簽,壓縮成可以預判的“壓榨空間”。
說到底,它的根本邏輯仍舊是那一套老掉牙的思路:不求你幸福,只求你穩(wěn)定且廉價。
但如果企業(yè)文化的健康與否,是要靠侵犯私人情感邊界來維護,那它本身就不是健康的文化;
如果所謂的“感恩文化”,最終只能篩選出那些可以最大限度壓榨的人群,那它也根本算不上文化,而只是一套披著外衣的風險控制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