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病房里,13 歲的女孩珠珠(化名),終于有機會向醫生傾訴心里積壓已久的委屈。
而讓這個本該活潑開朗的少女陷入抑郁的,是父母掛在嘴邊十幾年的一句話:“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弟弟。”
珠珠的弟弟只比她小 1 歲,可在這個家里,兩人卻像活在兩個世界。自幼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珠珠,直到四年級才被父母接回身邊。本以為能感受到久違的親情,可等待她的卻是無休止的 “退讓”。
弟弟想要的玩具,父母會立刻給他買,而當她想買本課外書,卻被叮囑 “女孩子要省著花錢,不能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最讓她困惑的是,弟弟犯錯時,父母從不會責備弟弟,反而轉頭訓斥她:“是你這個當姐姐的沒做好榜樣,才帶壞了弟弟。”
長期的偏心像一根無形的刺,扎進珠珠心里。她開始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照鏡子的時候,她總感覺自己長得丑,嘴里經常念叨 “鼻子太塌了、眉毛太丑了……”
漸漸地,珠珠變得敏感又自卑。在學校里,她沒有興趣愛好,也找不到能說心里話的朋友,課間只能一個人發呆。
一年多前,珠珠的情緒開始失控:上課時注意力總飄走,完成作業變得越來越困難,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成績也眼看著從優秀迅速滑落到中下游。
在家里,她會突然對著家人大吼大叫,冷靜下來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責。最嚴重的時候,她甚至有過傷害自己的行為。
“她是被長期的情感忽視和不公壓垮的。” 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醫生孫莎莎說。
入院后,在科主任陳剛博士的指導下,醫生們為珠珠制定了針對性的診療方案。如今,珠珠正在慢慢走出陰霾,但那句 “你是姐姐,就得讓著弟弟” 留下的傷痕,還需要更長時間來撫平。
珠珠的遭遇并不是個例,“讓著弟弟(妹妹)”,是很多家庭里都普遍存在的口頭語。其實大部分當哥哥、當姐姐的都被這句話傷到過。只是,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強一些,自己能排解消化掉。而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長期的委屈積聚在心里,最終導致抑郁的嚴重后果。
不少網友直言 “隔著屏幕都覺得窒息”,他們心疼珠珠在本應被呵護的年紀,卻要背負 “姐姐必須退讓” 的枷鎖。有網友提到:“只差 1 歲的孩子,憑什么姐姐就要天然‘欠’弟弟?父母的偏心不是愛,是在給孩子心里扎刺。
“長幼有序” 是我們的一個傳統觀念,在古代常用在不同年齡的人之間的尊卑排序上。比如,長子的家庭地位,一般會高于其他子女。民間說“長兄如父”也是這個道理。
不過,現代社會中,我們更傾向于它的另一層意思,即:年長的要關心照顧年幼的,年幼的也要尊重年長的。
然而,很多家庭只注意到了前半句,一味地要求哥哥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要讓著他們,要起到榜樣作用。卻忽略了教育弟弟妹妹在享受照顧的同時,也要對哥哥姐姐有足夠的尊重。
這份尊重,不僅是來自弟弟妹妹,更重要的是來自家長自己。假如你尊重每個孩子,就不會做出偏心的事情而不自知。
“長幼有序”一旦異化為無條件的犧牲,就會變成傷害孩子的利刃。
另外,所謂“榜樣”,是需要父母幫忙樹立的。弟弟犯錯怪姐姐‘沒做好榜樣’,這種邏輯太荒謬了。這分明是父母逃避教育責任,卻讓孩子承擔后果,本質是對兩個孩子的雙重不負責。
從自卑敏感、社交孤僻到情緒失控、自傷行為,珠珠的每一步變化都是求救信號,卻被父母的忽視硬生生拖成了抑郁。
珠珠的不幸值得每個當父母的去思考,孩子的心理需求從不是 “小題大做”,那些被輕視的委屈、被壓抑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壓垮稚嫩的心靈。
您在家里排行老幾?小時候有沒有被要求過“讓著弟弟(妹妹)”呢?評論區聊聊。
敬請點贊、轉發、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