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
《光明日報》頭版聚焦孝感大悟
刊發文章
《湖北大悟:紅色沃土 豐碑閃耀》
全文如下,一起來看
《光明日報》 2025年6月20日01版
《光明日報》 2025年6月20日04版
“我的媽媽是在大雪天里騎著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師長的棗紅馬,從滾河楊家沖嫁到白果樹灣的。”
6月16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下嚴灣,59歲的村民嚴福星,手捧著母親楊幺收到的原新四軍第五師參謀長劉少卿寫來的、已有些泛黃的信,講起了自家的故事。
20世紀40年代初,劉少卿住在楊幺家。到了80年代,劉少卿先后托人轉交來11封信關心問候“房東”一家人。
“大悟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保存有革命遺址111處。”湖北省新四軍研究會副秘書長、大悟縣檔案館副館長何燁明介紹,從1941年7月起,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鄂豫邊區黨委、鄂豫邊區行政公署先后進駐大悟山,至1945年9月上旬撤離,新四軍第五師駐扎時間超過4年。
穿行在
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的房屋里
端詳著斑駁的磚墻與石柱
耳聞著軍民同住同勞動、
同向同心同行的故事
仿佛一下子回到那段烽火歲月之中
“1943年2月,鄂豫邊區黨委擴大會議在大悟山蔣家樓子召開。當時下了大雪,鄉親們騰房讓鋪、送衣送被支援參會的新四軍第五師指戰員。民擁軍、軍愛民。眼見就到了除夕,李先念安排戰士們趁著夜色給農戶家送上一捆柴火和紅紙包好的一個銀圓。初一一大早,鄉親們一開門,柴火和銀圓倒進家里來,寓意‘招財進寶’,大家開心得不得了。”滿頭銀發的大悟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陳義萬,繪聲繪色地講起紅色往事。
新四軍軍民同心
抗擊日偽頑
作出巨大犧牲
陳義萬拿起一本《紅色故事里的大悟》,聲音低沉:“革命戰爭年代,30萬余人的大悟,有15萬人參加革命,7萬多人犧牲。”
“在大悟,每個山頭都飄揚過革命的紅旗,每個田坎都是消滅敵人的戰場,每塊土地都浸染了烈士的鮮血。”大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主席周耘芳眼含熱淚。
這段歷史
大悟人始終銘記
大悟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高峰介紹,《大悟縣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烈士7338名,其中抗日戰爭時期烈士563名。參軍報國早已成為大悟的社會風尚。大悟縣現有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2萬余人,大悟連續七屆獲得湖北省“雙擁模范縣”。
軍民魚水情,今天亦如是
如何把大悟的紅色故事
講得更鮮活、生動
不少人仍在不斷探索
“我們劇本寫的是發生在大悟的故事,用大悟特色的北路子花鼓戲來表演,唱腔又兼用方言,為的是藝術化呈現大悟革命先輩頑強戰斗的崢嶸歲月,致敬大別山的革命先烈。”大悟縣楚劇團副團長張艷介紹,近年來,劇團先后創排《大悟烽火》《到中原去》等劇目,送戲下鄉,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
“讓豐碑永立年輕人心里”——這是陳義萬從青絲到白發宣講不止的初衷。他倡導成立以“老干部、老戰士、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為骨干的“火炬”宣講團,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進農村、進企業、進軍營、進景區,開展紅色文化宣講。如今,陳義萬有了越來越多的同行者。大悟縣600多名“紅色小導游”、辜小娟巾幗紅色宣講工作室等老中青三代志愿者,爭當紅色文化研究者、傳播者、踐行者。
革命戰爭年代的大悟
黨的組織不散、武裝斗爭不斷、
革命紅旗不倒
如今,在這片紅色沃土上
大悟茶綠滿山坡
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如火如荼
處處蓬勃著綠色發展的生機
在白果樹灣,嚴福星開起了福星農莊,給游客講述“一代房東兩代情”的故事。他說,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那段軍民一家親的革命歲月,讓大悟的紅色文化一代代傳下去。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張銳 王建宏 通訊員劉欣然
制作:李夢婷
校對:鐘明
責編:徐文
終審:朱霞
出品:孝感市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