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海峰的通信生活
當AI大模型開始像水電一樣滲透進生活每個角落,當5G-A網絡將端到端時延壓縮至毫秒級,云終端產業正處在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前夜。從手機到車機,從Pad到工業機器人,越來越多的設備正在擺脫硬件算力的桎梏,試圖通過“一跳入云”實現能力躍升。
然而,這個充滿想象的賽道卻面臨著一個棘手的現實:云終端概念層出不窮,形態千差萬別,從芯片架構到應用生態,從網絡傳輸到安全體系,整個產業如同缺乏統一交通規則的十字路口,急需一套權威的技術標準來指引方向。
6月21日,在HDC2025華為云CloudDevice“云啟萬物?智聯未來”高峰論壇上,華為云聯合中國信通院牽頭發布《基于云網端邊芯協同的云終端技術標準》,(以下簡稱“云終端技術標準”),致力于推動云終端產業規范化、生態上云標準化。
你是否好奇,云終端產業發展現狀如何?面臨哪些挑戰?云終端技術標準究竟包含哪些核心內容?它又將如何重塑云終端產業的生態格局?
云終端產業痛點:技術、體驗與安全三重桎梏
何謂云終端?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沒有大腦的超級屏幕,所有復雜的計算、存儲和程序運行都在遠程的云端服務器完成,本地設備只負責顯示畫面和接收操作指令?!鞍阎鼗罱唤o云端,本地只留輕體驗”,這就是云終端的核心邏輯。
說起云終端大家肯定不陌生,這兩年興起的云手機、云電腦、云游戲等應用都屬于云終端的范疇。在數字化轉型加速背景下,云終端市場迎來規模爆發。據Gartner和IDC預測,2030年全球終端上云的市場空間達到千億,云化終端數量接近百億臺。
然而當我們深入產業內核,會發現繁榮表象下隱藏著三大痛點,值得關注。
首先,技術碎片化,兼容適配的天塹。在關鍵技術領域,高性能計算、低功耗設計、安全加密等瓶頸尚未突破,而更棘手的是不同產品之間的兼容性問題,不僅讓用戶成本高企,更導致創新效率低下。
其次,體驗瓶頸,時延與畫質的天花板。當玩家在傳統云終端上操作《王者榮耀》時,從點擊技能到屏幕響應之間的延遲足以錯過最佳釋放時機,而1080P分辨率在團戰場景下更是頻頻出現卡頓。這樣的體驗水準顯然無法滿足游戲、工業控制等對實時性要求高的場景。
最后,安全風險,數據落地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傳統云終端架構下,數據難免在端側落地,一旦設備遺失或被惡意攻擊,企業核心資產便面臨泄漏風險。更棘手的是,不同行業對數據安全的要求千差萬別,金融、政務等領域亟須規范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
云終端產業要想突破瓶頸,走向規模化商用,一套權威、全面的技術標準成為剛需。
云終端技術標準,雙重指標體系定義產業新坐標
華為云與中國信通院聯合發布的這套標準,最核心的創新在于提出了“云-網-端-邊-芯”協同的云終端應具備的功能和性能能力。這絕非簡單的概念疊加,而是對整個產業鏈的重新定義。而且云終端技術標準并非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明確了功能與性能的雙重要求。
在功能要求方面,標準從云基礎設施能力、網絡連接能力、終端云化、協同能力、運維管理、安全能力、運營管理、服務保障能力等模塊重點規范了算力底座的多樣化算力供給,確保能夠提供最合適的算網存資源配置,為云終端的穩定、長期運行整體計算能力支撐。
在性能要求方面,標準設立了指標體系,包含可靠性和性能指標,其中可靠性模塊規范了云終端業務運行連續性和穩定性要求指標,要求滿足用戶體驗的同時,確保系統平穩持續。此外,性能指標分為低時延交互和高質量畫質兩大類,以低時延交互指標為例,其規范了云終端的接入、響應、操作等延遲需達到一定時間范圍,以保證用戶操作精準體驗。
信通院也就華為云CloudDevice這兩項重點性能指標進行了評測:低時延云終端交互、高質量云終端畫質,均獲“引領級”證書。
云終端技術標準的發布,對云終端產業鏈各環節提供了明確的技術坐標:芯片廠商知道該如何設計算力調度接口,終端廠商清楚交互協議的規范,云服務商明白服務能力的邊界,這種清晰的分工協作,將大幅降低產業創新成本,提升整體創新效率。
華為云CloudDevice,六大優勢驅動場景賦能
云終端技術標準是根基,如何破局落地成為關鍵。在云、5G-A與AI高速發展的浪潮下,華為云推出CloudDevice,深度融合AI技術,持續優化“一跳入云”“一云多端”及“普惠AI入口”體驗,打造C端AI算力新門戶、B端云上應用創新和H端家庭智能中樞。
筆者獲悉,華為云CloudDevice產品系列已覆蓋云手機、云PAD、云PC、云機頂盒、云車機、云空間及云游戲等多個領域,可以充分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
具體落地效果如何?在云手機領域,華為云CloudDevice可做到DOU提升60%,智算算力提升100倍;在云空間領域,CloudDevice使得單用戶ARPU值提升33%,離網率降低89%;在云游戲領域,CloudDevice可讓手游端到端時延降低至60ms。
上述成果的背后,離不開華為云CloudDevice所具備的六大優勢。
優勢一:多端協同。多端協同本質是數字分身的無縫流轉。當職場人在通勤路上用手機編輯云端文檔,進入辦公室后只需一鍵投屏至PC,屏幕內容與編輯進度實時同步。這種多屏同看、跨屏操作的體驗,并非簡單的設備連接,而是基于統一云OS的計算資源隨人走。
優勢二:極致體驗。傳統本地主機游戲時延約80-120ms,而華為云游戲端到端時延穩定在 60ms以內,4K@90fps的畫質甚至超越部分高端PC。這種體驗升級背后,離不開網絡壓縮、編解碼優化、邊緣部署等優化手段和新一代云服務器強大的GPU渲染能力。
優勢三:智能隨身。通過輕量化端側模型與云端大模型協同,華為云構建了全場景AI入口,支持多模態感知和“一句話”云機任務執行。同時,通過直達云上大算力模型,提供能力更強、更高效的智能體Agent。
優勢四:安全可靠。華為云采用端到端加密與公私域隔離架構,實現業務數據全程不落地,有效降低企業辦公人員流動,以及設備遺失、信息遺漏風險,滿足金融、政務等行業嚴苛的安全合規要求。
優勢五:彈性高效。華為云搭載的動態算力調度系統,通過智能算法對云端資源進行實時優化分配,將服務器資源利用率提升至80%,成本直降60%。在部署效率層面,其獨有的分鐘級響應能力尤為突出,可以讓云機實例按需調度,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優勢六:生態開放。CloudDevice以開放架構為基石,聯合硬件廠商、軟件開發商及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構建起覆蓋“芯片-終端-應用-行業”的全棧生態體系,并支持全場景硬件接入、全平臺應用適配,讓政務協同、教育智慧課堂、金融客服、零售導購等都能輕松適配。
筆者觀察:云終端產業從零散生長轉向有序協同
華為云與中國信通院牽頭發布的云終端技術標準,本質上是為云終端產業達成共識,建立數字契約。在這個契約下,芯片、終端、云平臺、網絡運營商等各方不再是孤立的參與者,而是被納入一個有機協同的生態系統,以便于協調各方利益,優化資源配置。
這種契約的建立,正在推動云終端產業從零散生長轉向有序協同。當華為云帶著這套標準與軟通天擎、手滑科技等伙伴進行創新實踐,筆者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落地,更是產業話語權重構。
在具身智能領域,CloudDevice與軟通天擎正在聯合創新的政務大廳服務機器人,正通過“云-網-端-邊-芯”協同實現精準的環境感知與任務執行,讓機器人本體突破端側算力瓶頸、快速適配海量應用場景。在家庭AI場景中,手滑科技的AI陪伴機器人基于CloudDevice在Agent上搭建業務工作流,通過機器人的語音等多模態指令,調用其Agent實現全屋智能終端控制、家庭教育和康養陪伴等體驗。
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華為云CloudDevice正以統一規范的技術標準框架驅動技術規?;涞?,有力推動云終端產品賦能各行業數智化轉型。當技術標準真正轉化為產業動能,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個新科技時代——云終端時代的全面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