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奶酪相關的廣告隨處可見,這一“舶來品”似乎越來越受到國人的認可,尤其是在很多家長眼里,奶酪是孩子不可替代的營養食物,更是富裕家庭的餐飲必備。
當然,目前來看奶酪在國內的普及率還是較低,:2024 年中國奶酪人均年消費量約 0.7kg,遠低于歐美國家的 10-20kg,可見奶酪尚未完全融入普通家庭的日常飲食,這一現象背后涉及多重因素,以下從文化、經濟、市場、消費習慣等維度展開分析:
- 傳統飲食結構的 “奶制品缺位”
中國傳統飲食以谷物、豆類、蔬菜為主,奶制品并非主流。相比之下,西方飲食中奶酪作為牛奶的 “濃縮產物”,是蛋白質和脂肪的重要來源,且在披薩、沙拉、烘焙等場景中不可或缺。而中國家庭更習慣用豆漿、豆腐替代蛋白質,用牛奶、酸奶補充鈣質,奶酪的 “功能性” 未被廣泛認知。例子:北方部分地區雖有食用奶豆腐、奶皮子的傳統,但屬于少數民族或地域特色飲食,未形成全國性習慣。 - 口味認知的 “壁壘”
奶酪種類繁多,部分品種(如藍紋奶酪、水洗軟質奶酪)具有強烈的發酵氣味和咸酸口感,與中國人偏好的 “鮮香”“清甜” 口味差異較大。普通消費者初次嘗試時容易產生 “異味”“難以下咽” 的負面印象,導致接受度低。二、價格與性價比的 “門檻”
- 價格居高不下
優質奶酪主要依賴進口,受關稅、運輸、冷鏈存儲成本影響,終端售價較高,性價比優勢不足。數據:2024 年中國奶酪人均年消費量約 0.7kg,國產奶酪近年雖有發展(如兒童奶酪棒、再制奶酪),但高端天然奶酪(如原制奶酪)生產技術仍落后于發達國家,原料奶品質、發酵工藝的差距導致口感不足,而低價產品又可能因添加植脂末、香精等被消費者質疑 “不健康”,陷入 “低價低質” 的惡性循環。三、市場教育與消費場景的 “缺失”; - 烹飪場景的 “應用空白”
奶酪在西餐中是核心食材(如焗飯、奶酪火鍋),但中國家庭廚房缺乏對應的烹飪習慣。多數消費者僅知道奶酪可用于 “做披薩” 或 “夾面包”,對其在中式菜肴(如奶酪焗土豆、奶酪調味醬汁)中的應用缺乏認知,導致使用場景單一; - 營養認知的 “偏差與不足”
奶酪的鈣含量約為牛奶的 6-8 倍,且富含益生菌和優質蛋白,但公眾對其營養價值的認知遠低于牛奶。部分消費者還存在 “奶酪 = 高油高鹽” 的誤解,認為其屬于 “零食” 而非 “日常食材”,缺乏長期消費的動機。 - 冷鏈物流的 “高成本門檻”
天然奶酪需全程 2-8℃冷藏,運輸和存儲成本比常溫乳制品高 30%-50%,導致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超市、便利店難以普及,消費者購買渠道受限。 - 品類豐富度的 “斷層”
超市中的奶酪品類多集中于再制奶酪(如奶酪片、奶酪棒),原制奶酪(如帕瑪森、高達)種類少且包裝大(多為 500g 以上),不適合家庭少量購買。而適合中式烹飪的切絲奶酪、涂抹奶酪等細分品類供給不足,進一步限制了消費場景。 - 消費升級的 “滯后效應”
奶酪消費本質上屬于 “改善型需求”,更依賴中高收入家庭的支撐。盡管一二線城市年輕消費者對奶酪的接受度提升(如烘焙、咖啡中的奶酪元素流行),但全國范圍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異,導致奶酪仍屬于 “小眾高端食品”。
奶酪未能 “走進尋常百姓家”,本質是文化差異、價格門檻、市場教育及供應鏈限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