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飛速傳播的今天,網絡上的各種傳聞總是讓人真假難辨。
最近,“人造雞蛋泛濫,成本只要1毛錢”的消息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這可嚇壞了不少人。
畢竟雞蛋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要是真有大量低成本的人造雞蛋充斥市場,那食品安全可就岌岌可危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從科學和成本的角度來看,大規模生產成本僅1毛錢的人造雞蛋幾乎是天方夜譚。
制作一個逼真的人造雞蛋,需要精準模擬真雞蛋的結構和成分。
雞蛋殼看似簡單,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但要做出和真蛋殼一樣薄厚均勻、質地合適且帶有透氣微孔的蛋殼,難度極大。
即便解決了蛋殼問題,模擬蛋清和蛋黃的口感、營養成分和物理特性更是難上加難。而且,制作人造雞蛋需要用到多種化學原料和專業設備,其成本遠遠高于雞自然生產的雞蛋。
從商業角度考慮,沒有商家會做這種賠本買賣,所以大家不必過分擔心人造雞蛋泛濫的問題。
相比人造雞蛋這種幾乎不存在的“威脅”,生活中這5種雞蛋才是我們應該少吃甚至不吃的。
第一種是裂紋蛋。雞蛋在運輸、儲存或包裝過程中,很容易因碰撞等原因出現裂紋。
雖然雞蛋內部一開始可能并未受到污染,但蛋殼一旦出現裂紋,細菌就會乘虛而入,隨著時間推移,雞蛋會逐漸變質。食用這樣的雞蛋,很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比如腹痛、腹瀉等癥狀。
第二種是斑點蛋。如果發現雞蛋殼上有密密麻麻的斑點,這往往是雞蛋存放時間過長,或者儲存環境過于潮濕,導致細菌侵入內部,引發霉變的結果。這種雞蛋即便外觀看起來問題不大,內部的營養成分也已大量流失,還可能含有沙門氏菌等有害病菌,吃了對健康有害無益。
第三種是散黃蛋。正常雞蛋的蛋黃被蛋黃膜包裹得緊緊的,但如果雞蛋受到劇烈震蕩,或者存放時間太久,蛋黃膜就會破裂,蛋黃散開。
若是因為運輸震蕩導致的散黃,短時間內食用問題不大;但若是存放過久變質引起的散黃,就千萬別吃了,變質的散黃蛋中細菌大量繁殖,會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
第四種是糖心蛋。很多人喜歡吃蛋黃沒有完全凝固的糖心蛋,覺得口感嫩滑。然而,沒有完全煮熟的雞蛋,存在病菌未被完全殺死的風險。
像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常見病菌,在未熟透的雞蛋中可能依然存活,長期食用這種糖心蛋,食物中毒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此外,如果雞蛋中存在寄生蟲蟲卵,也有機會造成寄生蟲感染。
第五種是毛雞蛋。毛雞蛋是已經受精的雞蛋在孵化途中,由于受到溫度、濕度、細菌等因素影響,導致胚胎停止發育的雞蛋。
有些人認為毛雞蛋營養豐富,但實際上它被沙門氏菌等感染的風險極高,即使經過高溫烹煮,也很難保證所有病菌都被消滅,食用后極易引發食物中毒,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
雞蛋是營養豐富的食材,但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我們也要多留意雞蛋的品質。別再為子虛烏有的“1毛錢人造雞蛋”擔憂,多關注身邊這些真正影響健康的問題雞蛋,學會辨別和挑選,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