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大模型已落地30多個行業、500多個場景。
文|趙艷秋
編|牛慧
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家水泥廠。蕪湖海螺水泥2號產線現場,一條長達數十米的鋼鐵巨筒緩緩旋轉,這就是水泥廠的“心臟”——回轉窯。石粉和熱浪在其中翻滾,煉成城市的“骨骼”——水泥熟料。
而這片看似傳統的工業場景中,人工智能正悄然滲透。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業固廢如今被轉化為替代燃料和原料,不僅顯著降低碳排放和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也讓水泥廠變成了綠色轉型樣本。
這場變革背后的力量,來自AI。過去,為保障產品質量,生產只能靠優選原料、保守操作。如今,依托盤古大模型對熟料強度的預測,企業可動態優化“窯爐工藝”,在提升“固廢摻比”的同時穩住產品品質,這家全球最大水泥企業之一,邁向了智能化與低碳化的新紀元。
支撐這一變革的,是國產AI的全棧創新。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上,基于CloudMatrix 384超節點的新一代昇騰AI云服務全面上線,并發布盤古大模型5.5,進一步打破AI與傳統產業間的屏障,為中國產業構建面向未來的智能底座。
這不只是水泥廠的故事。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計算CEO張平安宣布,盤古大模型已落地30多個行業、500多個場景。中國AI正在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激活前所未有的新動能。
01
AI大轉型,穿越十年的產業耐力賽
大模型火了兩年,但在真正的產業落地中,它并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技術革新,而是一場深刻而漫長的組織重塑與產業革命。要真正釋放AI紅利,企業必須穿越一場至少十年的耐力賽。
從盤古大模型已落地的場景數據看,較去年增加了百余個。大模型正在逐步走入產業核心環節,成為產業“底層重構器”。華為云集中展示了具有突破性的一批高價值場景
沙利文《中國行業大模型市場報告2024》,華為云在政務、工業、金融市場份額第一
尤其在工業領域,落地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去年,華為與寶武集團打造的“高爐大模型”,解決了“爐內溫度不可測”的難題。目前,單爐每天節省燃料達20噸
今年,盤古大模型繼續在深水區拓展:海螺水泥優化“窯爐工藝”,湘鋼利用大模型改進“精煉工藝”,提升鋼水合格率,降低合金消耗;中國鋁業基于盤古的“坤安大模型”,幫助云南鋁業電解鋁效率提升25%,每年節電2600萬度。
在AI for Science這一國家戰略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華為云打造農業科學發現大模型,海量專業文獻、跨物種多組學數據經過增訓后匯入模型,實現從基因解析到育種設計的全流程決策優化。在實驗室里,中國農科院谷曉峰副局長手中那株新培育的水稻材料,株高降低約25%、抗倒伏能力顯著提升,正是這套系統的成果之一。
汽車行業被認為是繼互聯網之后,被AI最深度重構的產業之一。廣汽集團L3級智能駕駛系統已完成數百萬公里的實地測試和10億公里的仿真測試。平臺技術研究院負責人梁偉強介紹,與華為云合作,依托盤古多模態大模型,實現了2D視頻與3D點云的像素級融合,僅需數分鐘便可復原corner case等復雜場景,為端到端模型“兩天一版本”提供支撐,成為業內首個實現量產輔助駕駛仿真的標桿項目。
但落地行業的這條路并不輕松。麥肯錫2025年調研顯示,雖然78%的公司已在至少一個職能應用AI,但僅有1%認為AI已深度嵌入核心流程并創造實質價值。大量企業遭遇“重投入、輕回報”的落差。
IDC中國區副總裁武連峰指出,要理解這個現象,不能只看技術,更要看到背后的組織、業務流程重構。當前大模型主要應用在文案、客服、營銷等效率提升場景,尚未真正改變流程與決策。下一階段,AI將進入體驗環節,重塑客戶、員工、供應鏈之間的互動邏輯;最終將重構產品、服務乃至商業模式。
因此,AI轉型如同數字化轉型,是一場十年級別的長周期變革。IDC預計,2025至2030年,AI將在全球創造22.3萬億美元的總價值,超過中國2024年GDP。但真正的價值釋放將是漸進的:到2035年,預計全球仍有一半系統由傳統方式運行。這是一場長坡厚雪式的產業演進。
在這一過程中,大模型從“試驗室”走向“生產線”,離不開堅實的AI基礎設施。開發者大會期間,華為云公布了圍繞算力、盤古大模型的全棧創新。
02
全國產16萬卡集群,意義何在?
隨著大模型逐步進入產業,AI應用從文本對話邁向多模態感知、Agent決策等復雜任務,對上下文長度、多模態模型、Agent工具調用的需求迅速增長,這些對AI基礎設施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倒逼AI軟硬件全棧從底層重構。
傳統以CPU為核心、按租戶“拼單”的云原生架構已難以適配AI時代的計算需求。大模型訓練通常需要成千上萬張AI卡、長時間獨占,而微調和推理則要求云端資源按需調度。AI基礎設施正從“以App為中心”的多租戶架構,轉向“以模型為核心”的混合部署,底層也在從CPU主導邁向CPU與NPU對等的革命性演進。
華為云的CloudMatrix384超節點新一代昇騰AI云服務,正是在此背景下的關鍵創新。在單芯片工藝受限情況下,通過集群架構、通信協議、散熱等系統級創新,CloudMatrix重構了AI基礎架構。張平安宣布,這一服務已在蕪湖、貴安、烏蘭察布以及林格爾全面上線。
CloudMatrix的核心創新在于“Scale-up”網絡,節點內外帶寬一致,每卡帶寬達2.8Tbps,延遲也基本相當。而傳統萬卡AI集群通常采用“Scale-out”(橫向擴展)網絡連接,節點內及節點間帶寬差異大,有通信瓶頸。Scale-up有效提升訓練效率,同時適配當前主流的MoE(專家混合)架構。一個超節點可支持384個專家并行推理,“一卡一專家”,實現更高的推理吞吐與效率。
CloudMatrix另一個關鍵架構創新是對等池化架構,不僅NPU連接Scale-up網絡,CPU等也能直連高速互聯。CloudMatrix超節點的CPU、NPU、內存、網絡等均可池化,而其他業界超節點,只有GPU實現了池化,有一定局限性。
CloudMatrix超節點支持資源按需調度、“一切可組合”。當下,幾乎每天都有新模型、新應用出現,很難通過單一系統滿足。CloudMatrix可以靈活配置資源,實現彈性伸縮。
此外,對于萬億、十萬億參數的大模型訓練任務,還可以通過Scale Out方式,將最多432個超節點連在一起,形成一個16萬卡的AI集群。如果這一集群用于訓練千億參數大模型,可以同時支持1300個。
總的來看,這一架構遵循“三個一切”理念:一切可池化、一切皆對等、一切可組合。它打破傳統“主從”結構,把CPU與NPU并列設計,從根本上緩解算力利用率低、通信延遲高等痛點。
據悉,基于CloudMatrix384超節點的新一代昇騰AI云服務已支撐互聯網、汽車、科研機構等多個高強度應用場景。例如新浪微博構建的“智慧小浪”推理平臺,在CloudMatrix支持下推理效率提升50%、模型上線速度成倍加快,算力利用率(MPU)提升超45%,實現高性能、高穩定性與成本可控的平衡。中科院基于CloudMatrix384超節點,構建了中科院AI for Science科研大模型,擺脫了對國外高性能AI算力平臺的依賴......
業界看到,今年國產算力崛起趨勢已十分明顯。有統計顯示,2025年一季度國產算力占比已超40%,年底有望突破50%。以華為為代表的本土廠商正成為新一代AI基礎設施的關鍵力量。張平安透露,昇騰AI云服務客戶數已從去年的321個躍升至1346個。
03
盤古大模型5.5升級,更實用更可控
除了算力架構的重構,大模型本身的進化也決定了其產業落地的深度與廣度。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上,華為云正式發布盤古大模型5.5,這是一個模型家族,涵蓋NLP、多模態、預測、科學計算、CV五大基礎模型,全面升級。
業界注意到,盤古5.5首次在外部打榜,全部基于昇騰全棧軟硬件完成訓練,展示了國產算力打造世界級大模型的可行性。
諾亞方舟實驗室一直負責盤古基礎模型的訓練。該實驗室主任王云鶴介紹,盤古5.5在長序列處理、低幻覺生成、自適應快慢思考、Agent能力等方面進行創新,重點面向企業級實用性與可控性。
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盤古發布了718B參數的超大MoE模型“Pangu Ultra”,由256個專家組成,激活參數量為39B。借助“通算掩蓋”、“MoGE專家路由”,以及親和的詞表、三明治架構等技術,實現訓練效率、推理吞吐和模型精度的大幅提升。
在今年較熱的“快慢思考”上,盤古5.5引入“自適應快慢合一”機制,簡單問題快速響應,復雜問題深度推理,實現8倍整體推理效率提升,兼顧速度與準確性。
在Agent方向,以火熱的DeepResearch為代表的Agent,已展現出綜合應用前景,但這些Agent在更廣泛應用時,面臨很多挑戰。華為發布了開放域信息獲取智能體“盤古DeepDiver”,提出“Search Intensity Scaling”(SIS)機制,讓大模型在真實互聯網環境中動態調整搜索深度與頻率。目前,該Agent可在5分鐘內完成10條以上的復雜問答、生成萬字級專業報告。這意味著大模型應用走向了“可調度、可控”的企業級Agent。
為助力企業定制化模型開發,華為云提供ModelArts工具鏈,通過“數據膠囊”機制,即在盤古在500多個行業場景中探索出的最佳數據配比、預訓練中采用的行業數據集,打包成數據膠囊與客戶自有數據融合增訓,形成客戶專屬大模型。
在醫療、金融等高度專業領域,通用模型尚無法勝任。潤達醫療通過增量訓練,打造“潤醫大模型”,在MedBench測試中排名第一,成為行業標桿。
大模型要進入行業,光有自然語言還遠遠不夠,盤古5.5也在構建多模型協同生態。
在預測大模型方面,盤古5.5首創Triplet Transformer統一預訓練架構,將工藝參數表格、設備運行日志的時間序列、產品檢測圖片進行統一的三元組編碼,在同一框架內處理和預訓練,提升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在海螺水泥,利用上述技術,對130多條產線數據進行預訓練,僅一周時間將水泥熟料強度預測準確率從60%提升到89%以上。
視覺模型方面,發布業內最大規模的300億參數視覺MoE模型,支持圖像、紅外、雷達、光譜等多維識別能力,并通過行業故障樣本生成算法構建稀缺樣本庫,廣泛應用于能源制造等高難場景。在中石油“昆侖大模型”案例中,盤古識別石油輸送管中亞毫米級裂紋效率提升40%,人工強度降低25%。
盤古還發布了業內首個支持點云生成的世界模型,可同時處理點云與視頻數據,用于構建數字物理空間,支撐自動駕駛與具身智能訓練。工程師甚至用其生成火星地貌訓練環境,供火星車避障訓練。
業界認為,盤古走入產業有自身優勢。得益于華為在制造、半導體、智能汽車、材料、科研等領域的業務積累,它對產業理解深入,與行業可以深入對話,也更容易獲得認可,易于形成落地共識。
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全球最完備工業體系的國家,大模型走進產業不僅需要強模型,還需要“AI基礎設施+模型體系+工程能力+行業know-how”的全棧協同。華為云正圍繞這幾個維度持續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云也更新了品牌圖標——由三片云構成的紅色“AI”,分別代表:基礎設施即服務、技術能力開發即服務和行業數字化經驗即服務,寓意以AI為核心打造全棧智能化云服務體系,解決產業與AI融合的壁壘,推動推動中國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方向加速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