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洗牙會讓牙齒變松,甚至導致牙齒脫落
真相:
洗牙本身不會讓牙齒變松,相反,它能清除牙齒周圍的牙結石和牙菌斑,緩解牙周組織的炎癥。
如果洗牙后感覺牙齒松動,往往是因為原本堆積的牙結石 “包裹” 著松動的牙齒,洗牙去除牙結石后,牙齒的真實松動狀態才暴露出來 —— 這恰恰是牙周炎的表現,而非洗牙的后果。
關鍵:
牙周炎是導致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不洗牙才會讓牙結石持續刺激牙齦,加速牙槽骨吸收,最終導致牙齒脫落。
誤區二:洗牙會磨損牙釉質,讓牙齒變敏感
真相:
正規洗牙使用的超聲波探頭表面光滑,振幅極小,正常操作下不會損傷牙釉質。
洗牙后短期敏感,多是因為牙結石去除后,暴露的牙本質對刺激敏感(尤其本身有牙齦萎縮或牙釉質磨損的人),這種敏感通常 1-2 周會自行緩解。
對比:
牙結石長期堆積導致的牙齦萎縮、牙釉質腐蝕,才是牙齒敏感的 “元兇”,洗牙反而是保護牙齒的必要手段。
誤區三:健康牙齒不需要洗牙,洗牙是牙醫賺錢的套路
真相:
即使每天認真刷牙,也難以完全清除牙縫、牙齦溝等隱蔽部位的牙菌斑,這些菌斑礦化后會形成牙結石。
健康人群建議每 6-12 個月洗牙 1 次,牙周病患者需根據醫囑增加頻率。
危害:
不洗牙會導致牙結石持續刺激牙齦,引發牙齦炎、牙周炎,治療成本遠高于定期洗牙。
誤區四:洗牙后牙齒會變白,能代替美白治療
真相:
洗牙的主要目的是 “清潔”,而非 “美白”。它能去除牙齒表面的色素沉積(如茶漬、煙漬)和牙結石,讓牙齒恢復原本的顏色,但無法改變牙齒本身的色度。
區分:
外源性色素(如煙漬、咖啡漬):洗牙可清除,效果明顯;
內源性著色(如四環素牙、氟斑牙):需通過冷光美白、瓷貼面等專業手段改善。
誤區五:孕期洗牙對胎兒有害,必須忍到產后
真相:
孕期激素水平變化易引發 “妊娠性牙齦炎”,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嚴重時可能影響胎兒健康。
安全建議:
孕期 4-6 個月可在專業牙醫指導下洗牙,避免孕早期和晚期的刺激;
選擇無抗生素、無麻醉的溫和洗牙方式,降低風險。
誤區六:洗牙后牙齒縫隙變大,是洗牙洗壞了
真相:
牙縫變大是因為牙結石被清除后,原本被牙結石 “填充” 的間隙暴露出來 —— 這是牙齒的真實狀態,而非洗牙導致的損傷。
如果不及時洗牙,牙結石會持續壓迫牙齦,導致牙齦萎縮、牙縫越來越大,甚至牙齒移位。
改善方法:
洗牙后可通過牙周治療(如齦下刮治)控制炎癥,若牙縫影響美觀,可咨詢正畸或修復科醫生。
正確看待洗牙:它是口腔健康的 “基礎保養”
洗牙如同給牙齒 “洗澡”,是預防牙周病、齲齒的關鍵步驟,而非 “傷害牙齒” 的行為。
選擇正規口腔機構,醫生會根據個體情況調整洗牙方案(如牙周病患者需進行 “齦下刮治”),最大化降低風險。
建議:每年 1-2 次定期洗牙,配合日常刷牙、使用牙線,才能真正守護牙齒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