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局勢可謂是緊張到了極點。據說,以色列的飛行員在接到了“直接攻擊”伊朗的指令時,甚至一度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結果呢,伊朗那些要害位置瞬間火光沖天,高級將領也接連被打死,全世界都看得真真切切。
可讓人覺得特別尷尬的是,以色列都這么明目張膽地動手了,整個中東愣是沒有一個國家站出來為伊朗說句話,就連平時被大家認為是伊朗“老鐵”的黎巴嫩真主黨和胡塞武裝,這次也都裝聾作啞,連個屁都不敢放。
這事要放在十年前,那絕對不敢想。那時候誰敢動伊朗,中東的伊斯蘭兄弟們非得群起而攻之不可。所以,大家都以為以色列這么一搞,那可就是捅了馬蜂窩,中東那些伊斯蘭兄弟們肯定會一起來幫伊朗圍攻以色列。
可現實卻狠狠打了大家的臉。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啊,不是伊朗朋友不夠多,而是這些所謂的“朋友”,一個比一個靠不住。
中東的伊斯蘭主要分成兩派,遜尼派和什葉派,這兩派互相把對方視為死敵。所以,伊朗能交到朋友的圈子,也就只能局限在“什葉派朋友圈”里了。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后,就一直奉行“輸出革命”的戰略。當時霍梅尼主張,伊朗不光要在自己國內建立伊斯蘭神權體制,還得在什葉派世界里確立領導地位。
這么一番操作下來,就有了所謂的“什葉派之弧”。從伊朗本土開始,連接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社群武裝,再到敘利亞的阿拉維派政權(這阿拉維派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之前是由阿薩德家族控制,不過現在政權已經垮臺了),接著是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還有也門胡塞武裝,這么一連串下來,構成了一條什葉派影響力的地緣帶。
這就是大家說的什葉派走廊,不過這條走廊,更多像是伊朗政權自己的想象,根本算不上是牢固的聯盟。它就好比是一張披著宗教外衣的地緣政治網,上面的每一個節點,都是因為當地有戰爭、內亂或者貧困,才對伊朗的資金和武器有依賴,說白了就是臨時盟友。
伊朗在打造這個“朋友圈”上可沒少花錢,而且在全球反美地緣政治圈里,伊朗也是響當當的“紅人”,聽著好像挺厲害,一呼百應似的。但問題是,這個“朋友圈”水分太大,說白了就是花錢買來的塑料兄弟情。實際上,從“什葉派之弧”到“全球反美斗士”,伊朗所擁有的這一切,不過是一場政治幻覺罷了。
真正的中東地緣政治真相是:表面上大家好像都仇以,可實際上,大家心里更防的是伊朗。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東國家對以色列那是“恨之入骨”,覺得以色列就是整個中東的“全民公敵”。但那都是過去的老黃歷了,現在的現實情況早就變了。現在大多數中東國家對以色列的態度已經不一樣了,真正讓他們頭疼的,反而是伊朗。
為什么這么說呢?
以色列雖說和巴勒斯坦沖突不斷,可要是和以色列合作,還能帶來科技、貿易和經濟發展,真真切切能賺到錢。伊朗就不一樣了,整天喊著要“輸出革命”,它的野心是讓整個中東都聽它指揮,都信奉它的伊瑪目,可這對別的國家經濟來說,只有消耗,沒什么好處。伊朗表面上打著“宗教團結”的旗號,實際上就是想當老大,擴張自己的勢力,稱王稱霸。
就拿沙特和伊朗的矛盾來說,這可不只是宗教上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歧,在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上,兩國就是正面沖突。沙特這些年一直被胡塞武裝(背后有伊朗支持)用無人機和導彈騷擾,油田被炸、機場被襲,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所以,沙特這幾年最大的心病,不是以色列,而是伊朗。
還有阿聯酋、巴林這些國家,對伊朗也是防得死死的,甚至還公開和以色列建交了,在2020年還簽了“亞伯拉罕協議”。
說白了就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他們想要西方市場的準入機會,想要美國的保護傘,還想和以色列在高科技、安全、反導這些方面展開合作。要是跟伊朗混,就只有制裁、內亂和窮困,什么好處都撈不著,說不定還被拖進麻煩里。
所以,不能再用“阿拉伯國家鐵板一塊反以色列”這種老觀念去理解現在的中東了,時代早就變了。
更打臉的是,就連伊朗在什葉派里那些像“親兒子”一樣的盟友,現在也都不想替伊朗沖鋒陷陣了。伊朗以前總吹噓自己在中東有一張特別強大的“代理人網絡”,就是那些拿它錢、用它武器的什葉派武裝。可這次,以色列打擊伊朗的時候,這些所謂的“鐵桿”朋友都選擇了沉默。
先說黎巴嫩的真主黨,它以前是伊朗最得意的代理人,被稱作是“伊朗手臂伸進以色列家門口”。以前只要伊朗有點啥動靜,真主黨就會配合著發射火箭彈,制造邊境緊張局勢,看起來關系特別鐵。可這兩年,真主黨明顯不太愿意這么干了。因為黎巴嫩國內現在都快撐不下去了,經濟破產、貨幣貶值、銀行關門,整個國家全靠外援才能勉強維持運轉。老百姓早就不想再打仗了,真主黨要是再挑事,那就是自己害自己。而且他們也清楚,真要和以色列打起來,根本打不過,還會把整個黎巴嫩拖進戰火里。所以這次,就算以色列直接轟炸德黑蘭,真主黨也沒站出來給伊朗“出頭”。
再看看敘利亞,伊朗盟友阿薩德政權倒臺之后,千瘡百孔的敘利亞就開始想著修復和阿拉伯國家、西方世界的關系,想重新被大家接納,回到“大家庭”里。所以,敘利亞現在也不愿意再公開站在伊朗陣營,去高調挑釁了。對于現在處于過渡時期的敘利亞來說,最重要的是國家重建,還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而不是繼續給伊朗當炮灰。這幾天,敘利亞過渡政府甚至任由以色列使用其領空,和以前阿薩德政權時期跟伊朗緊密合作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也門的胡塞武裝就更現實了。雖說他們和伊朗有聯系,可這兩年在沙特的施壓下,再加上和談的努力,已經表現出“停火求穩”的想法了。胡塞武裝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知道打仗就是為了在談判的時候多些籌碼,可不是真的想當德黑蘭的馬前卒。這次,胡塞武裝也就是象征性地發射了幾顆導彈,然后就沒動靜了,那意思就是“大哥,對不起啊,我也就只能幫到這兒了”。說到底,以色列的強勢也確實把胡塞武裝給嚇到了,他們知道只要動作一大,高層馬上就可能被“斬首”,哪還敢輕舉妄動啊。
這么看來,伊朗以為自己的“朋友圈”能一呼百應,可實際上,這些關系都是靠補貼和恐嚇才維系住的“應酬型關系”。一旦局勢變得不利,好處又不夠多,這些朋友們就都躲起來了,各自忙自己的事。
伊朗神權體制剛成立的時候,就把“反美”寫進了憲法,從占領美國大使館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和美國徹底對立起來了。這幾十年來,伊朗一直堅持和美國以及西方全面對立的路線。在伊朗國內,這被叫做“獨立自主”,可在別的國家看來,這就是“閉關鎖國”。
這種做法,短時間內可能會讓伊朗國內的民族團結感增強,尤其是面對外部威脅的時候。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把全世界當敵人”的戰略,其實就是自己主動切斷了外交、經濟、技術等所有可能合作的路。
反美本來只是一種情緒工具,可伊朗卻把它變成了國家治理的邏輯。結果就是,所有和美國關系好的國家,都不敢和伊朗親近,哪怕他們對伊朗人民并沒有什么惡意。
這還不算完,伊朗把反美當成了一種身份標簽,連國內的政治都和這面大旗綁在一起。誰要是主張改善和美國的關系,那就是“背叛革命”;誰要是想開放經濟,那就是“西化滲透”。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國內政治僵化、經濟崩潰,年輕人失望透頂。在國際上,伊朗的路也越走越窄,把自己置于一種別人都不敢輕易靠近的位置。這場反美戰略玩到極致,最終的結果就是被徹底邊緣化。
保持獨立自主本身沒什么錯,也不是說不反美就一定要去討好美國,世界上的事兒沒那么極端。但要是把“反美”當成維系政權的唯一合法性來源,那就有點自己把自己困住的意思了。伊朗一直靠“制造敵人”來維持國內團結,美國是敵人,以色列是敵人,沙特是敵人,西方媒體是敵人,就連國內的反對聲音也被當成敵人。
可問題是,敵人多了,朋友自然就少了。你總是站在對立面,別人就不敢靠近你,更不愿意為你承擔代價。伊朗想要靠宗教去團結什葉派世界,但現代國際關系講究的是利益和博弈,可不是情懷和站隊。它以為自己在戰斗,其實就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說實話,伊朗這個國家底子不差,波斯文明幾千年歷史,要文化有文化,要資源有資源。但凡能務實一點,把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絕對能成為中東的標桿。
可惜啊,被意識形態綁架太深,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國際刺頭”。大家都很現實,都講究利益,誰還愿意被你一通“革命輸出”就裹挾著去送死呢?
這次以色列的打擊可能只是個開始。伊朗現在最該擔心的不是外部威脅,而是國內的社會撕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年輕人越來越失望,這種局面能撐多久?
伊朗現在最需要的是改革開放2.0版,別總想著當“反美急先鋒”,先把老百姓的飯碗問題解決好。等經濟發展了,民生改善了,國際地位自然就上去了。到那時候,還用得著花錢買“朋友”嗎?真正的朋友自己就來了。
這個世界早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年代了。中東這盤大棋,伊朗要是還抱著老黃歷不放,遲早要被淘汰出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