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伊朗總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全國人口達9060余萬,可謂國土廣袤、人口富足。反觀以色列總面積僅2.5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區區千萬,二者在紙面實力上相差甚遠,但在近兩年的國際事務和中東地區沖突中,以色列卻常常能表現出驚人的霸道。
暴打加沙、轟炸黎巴嫩、空襲伊朗核設施,甚至悍然襲擊斬首伊朗高層官員。但令人奇怪的是,中東國家面對橫行無忌的以色列卻陷入到集體沉默之中。莫說群起圍攻,甚至連個呼吁反抗的國家都未曾出現。
我們不禁深思,以色列如此猖獗的底氣究竟在哪里?為何中東的阿拉伯兄弟國家們不去聯手抵制呢?
以色列的最佳盟友
以色列地處中東,雖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卻極為關鍵。它身處亞洲、非洲、歐洲交界處,是串聯東西的核心要道。但優越的地理位置,也讓以色列深深陷入了復雜地緣政治局勢之中。
以色列與多個周邊國家之間都存在長期歷史遺留問題,且和阿拉伯國家爆發了數次激烈沖突。首先是黎巴嫩,以色列歷來與黎巴嫩之間存在領土、資源上的激烈爭議,其中黎巴嫩的真主黨武裝力量,更是數次主動襲擊以色列領土,對以色列邊境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去年以色列直接轟炸了黎巴嫩首都,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爭議,而以色列的目的也很明顯,就是向黎巴嫩施壓,讓它正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其次是巴以沖突,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全面爆發,其中哈馬斯作為致力于武裝斗爭解放巴勒斯坦領土的武裝組織,身先士卒站在了對抗以色列的最前線。為了威懾哈馬斯,以色列直接滲透刺殺了其領導人哈尼亞,但巴以沖突遠未迎來真正的大結局。
在沖突中,以色列經常對加沙地帶實施空襲,借此打擊哈馬斯武裝和向巴勒斯坦平民施壓,迫使人民放棄抵抗。根據加沙地帶衛生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在近兩年的對峙沖突中,以色列的轟炸至少已經造成了5.5萬人死亡、13萬人受傷。這使得以色列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一度成為眾矢之的。
以色列對加沙的轟炸引起了胡塞武裝的抗議,作為巴勒斯坦的堅實擁護者,胡塞武裝一邊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沙的所有軍事行動,一邊通過攻擊以色列表明自身立場。胡賽的襲擊不僅威脅到了以色列,也影響到了紅海地區的航運安全。在以色列的報復下,雙方已經陷入了惡性循環。
最后就是伊以沖突,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一夜之間發動5輪空襲,接連打擊了伊朗防空系統、導彈設施,并針對性大規模襲擊了伊朗高層官員,刺殺了被伊朗政府視若國寶的多名核科學家。據以國防發言人稱,他們將持續打擊伊朗核設施,削弱伊朗軍事能力。
當天晚上,急紅了眼的伊朗迅速對以色列展開大規模空襲反擊,一口氣發射足足400枚彈道導彈和1000架無人機轟炸以色列的軍事目標。中東局勢儼然進入到最緊張階段,不少國際社會的專家稱“這是一場雙方都難有退路的沖突?!?/p>
以上地緣沖突,均發生在近兩年之內,從中能直觀察覺到,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種種行徑究竟有多么囂張跋扈。而他們最強大的底氣來源,就是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支持。在國際舞臺上,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稱得上不遺余力。
冷戰時期,以色列以美國中東代理人的身份,幫助美國遏制蘇聯擴張,并通過戰爭形式大幅削弱了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能力。在半個多世紀的合作中,美國同以色列已經形成了深度綁定關系,在外交、軍事上,以色列自然也得到了美國全力以赴的支持。
外交領域上,美國公然充當保護傘,利用手中的一票否決權,否決了所有涉及以色列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美國在巴以問題中為虎作倀,讓以色列得以在中東地區事務中有恃無恐,繼續保持強硬做派。
軍事方面,美國過去多年向以色列提供了F35和各類導彈防空體系。今年更是官宣向以色列提供74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全面解除對以色列的重型炸彈限制,幫助以色列在中東地區保持軍備優勢。
美國和以色列之間的互補性協作關系,極大震懾了中東的阿拉伯兄弟國家,也是以色列敢于亮劍動火的底氣靠山。但對于中東國家們來說,畏懼美國介入是一方面,他們本身就不夠團結又是一方面。
各懷鬼胎的政治格局
阿拉伯世界國家表面上共為一體,但其實在政治、宗教、利益三大方面各有沖突,這些因素也暗中加劇了中東局勢的復雜性。
從宗教角度分析,阿拉伯世界可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像沙特、埃及、阿聯酋都是遜尼派國家,伊朗則是什葉派代表。教派分裂讓中國各國在處理事務問題時,展現出了大相徑庭的態度。
對于絕大多數遜尼派國家而言,他們雖然與以色列之間存在深刻且難以調解的歷史矛盾,但伊朗近些年的持續擴張也令他們感到惴惴不安。整個敘利亞期間,受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力量展現出了出人意料的影響力,更加劇了遜尼派國家的緊張情緒。
這一點我們從哈馬斯和以色列的沖突中就初見端倪,哈馬斯作為巴勒斯坦的遜尼派組織,背后卻接納著伊朗的大量援助支持。于是遜尼派國家寧愿保持中立,也不愿支持哈馬斯,因為他們怕自己成為伊朗勢力膨脹的工具。
從政治利益角度分析,中東地區的局勢在近些年急劇變化。2020年阿聯酋和巴林雙雙同以色列簽署《亞伯拉罕協議》,推動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正?;男蚰?。
在這部分阿拉伯國家看來,與以色列開展合作既能得到經濟、安全方面的雙重保障,也能擁有一個強大的盟友國防范伊朗威脅。因此當以色列和多個中東國家產生沖突時,很多國家并未第一時間采取對抗姿態,而是全心全意的維護自身利益穩定。
細入到具體國家進行分析,埃及早在1979年就簽署了《埃以和約》,是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它當然不會冒然與以色列產生任何沖突,甚至還是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最親密的準盟友國家。
約旦身處沙漠,在水、油資源嚴重匱乏的現狀下,自身經濟極度脆弱。在求存已經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再選擇和以色列全面開戰,最后的結局只能是被滅國。況且約旦國防力量薄弱,軍事力量形同虛設。
沙特近兩年在美國的撮合下,和以色列的關系逐步走向緩和,它更不可能和以色列開戰了。但沙特和伊朗的關系卻從伊斯蘭革命后開始一落千丈,甚至還爆發了代理人戰爭。在目前關系下,沙特絕無可能幫助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動刀。
中東大國都不愿意參戰,對于以色列的行徑視若無睹,更遑論阿聯酋、巴林這些小國家了。夾縫求生已經十分艱難,自然不會去做一些老鼠舔貓咪、自尋刺激的蠢事。只是在各方力量的交織下,中東局勢變得越加撲朔迷離,不可控因素也更加難以預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