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舉不起手!
梳頭?抬不過肩!
半夜痛到睡不著
最愛的廣場舞只能眼神參與
何阿姨(化姓)痛了一年多了
四處求醫不得改善
十分“肩”熬
多方打聽后
在我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宋斌主任醫師處
接受了前沿的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
才卸下了肩疼的重負
舉不起手,疼到睡不著、血壓高,“肩”苦難熬
51歲的何阿姨飽受右肩疼痛帶來的折磨。
一年多前,她因不慎受傷造成右側肱骨上段骨折,在當地醫院接受內固定治療后,肩關節疼痛一直不能改善,疼到夜間難以入睡,上肢上舉活動受限,手都抬不過肩膀,血壓也因為疼痛刺激升高了不少。
家里人看著心疼,期間帶著何阿姨輾轉求醫,嘗試了許多治療辦法,都不見好轉。求醫路漫漫,不棄終有信。經過多方打聽,何阿姨一家決定到我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宋斌主任醫師處就診。
接診后,宋斌進行詳細體查,謹慎閱片,判斷何阿姨為右側肱骨頭骨折術后右側肩重度創傷性關節炎,同時出現了右側肱骨頭缺血壞死,這是疼痛的根本原因。
術前規范細致的活動度評估:右側肩關節前屈、外展主動活動范圍僅有0-30°,主動外旋0-20°,內旋僅能到臀部水平。
術前DR和CT提示,右側肱骨頭骨折術后:右肱骨上段內固定在位,右側肱骨頭愈合不良并形態失常、多發骨碎片伴部分骨質吸收。
翻轉思路,舉手之“肩”獲新生
為了緩解何阿姨的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經過綜合評估,宋斌團隊提出了右側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這是目前較為新穎有效的治療方式。在充分了解之后,何阿姨及家屬決定進行手術。于是,宋斌團隊為何阿姨量身定制全流程方案,從術前注意事項到術后康復要點。
手術如期而至,何阿姨帶著一絲忐忑進入手術室。宋斌表示,此類手術尤其考驗醫生的精準、精細化操作,手術時要精準截骨,把握好假體放置的位置,否則易造成置換的關節脫位、不穩,甚至出現感染;此處靠近腋部,如果粗枝大葉可能導致腋神經受損;此外還可能面臨各類突發情況,需要醫生能隨機應變,迅速決策。團隊在關節置換等方面經驗豐富,手術十分順利,耗時約1.5小時。
術后,何阿姨肩部疼痛感已經大部分消失,并逐步開始康復鍛煉,關節活動度較前明顯改善。她對手術效果非常滿意,家屬也表示,“此前每天看著母親被疾病折磨,日漸憔悴,我們非常焦慮和難過。現在母親肩膀不痛了,終于可以睡個安穩覺,我們如釋重負。”
宋斌為何阿姨細致講解反置式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原理
術后復查肩關節DR
何阿姨與宋斌團隊合影
關節“反”著裝,效果出乎意料
宋斌介紹,肩關節重度關節炎及肱骨頭缺血性壞死作為臨床常見致殘性疾病,病理特征常表現為持續性肩關節疼痛、關節結構破壞及進行性活動受限。簡單來說,就是關節里的“軟墊”(軟骨)磨沒了,骨頭和骨頭“硬碰硬”,嚴重時骨頭可能會變形、塌陷(像被壓扁的饅頭)。持續性的疼痛使患者活動的意愿下降。如不及時干預,長此以往,將會進一步加劇肌肉萎縮和加重骨質疏松。不僅如此,該疾病還容易導致患者焦慮、抑郁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
針對這類復雜病例,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RTSA)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有效解決方案。反置式人工肩關節與人體自然的肩關節解剖正好相反,肱骨頭在外側,關節盂在內側,故而得名。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該術式通過創新性的生物力學重建,能顯著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并緩解疼痛。其有以下優勢:
1
手術適應癥“門檻”低。傳統肩關節置換依賴完整肩袖,否則易失敗,RTSA對手術前肩袖肌群功能要求相對較低,主要依賴三角肌作為主要動力來源及肩關節前后力偶平衡關系重建關節功能,因此為以往無法行此類手術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機會”。
2
肩關節穩定性高。RTSA將旋轉中心內移和下移,通過凹面-球型設計增加關節的“扣鎖效應”,建立良好的生物力學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術后肩關節脫位概率。
3
疼痛改善明顯,術后恢復快。主要依賴于術前肩袖功能的評估,RTSA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肩袖失效導致的異常力學負荷,相較于傳統的肩關節置換手術,生物力學機制更優異,因此疼痛改善明顯,術后康復過程更加“絲滑”。
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癥:
1
關節結構破壞嚴重:
如巨大肩袖撕裂且肌肉已萎縮或脂肪浸潤嚴重(肩袖失去功能,難以穩定關節)、嚴重的肩關節骨關節炎、肱骨近端的腫瘤或感染等原因造成的肱骨頭缺損。
2
過往手術失效:
傳統肩關節置換失效翻修、各種原因造成的肱骨頭壞死。
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的術后康復注意事項:
1
術后切口請務必保持清潔干燥,謹遵醫囑更換敷料和服用止痛藥,同時密切觀察切口情況。如出現明顯的紅腫、發熱、持續滲液或異常疼痛加劇,請及時就醫;
2
術后的1-2天內即可開始輕柔的手腕、手指活動及鐘擺運動;4-6周需要佩戴肩關節外展支具或懸吊帶,尤其是睡眠時和下地時,以保護重建的關節;6周開始可以增加主動肩關節活動度練習,切勿過早或過度用力活動;
3
定期隨訪,手術可行美容縫合免去拆線,術后6周、3個月、6個月及1年進行復查,根據病情需要必要時拍攝X光片等評估術后恢復情況。
本文指導專家
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 宋斌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任職: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足踝工作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運動醫學醫師分會副主委、青年醫師專業組組長;廣東省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委員兼髖踝學組副組長;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運動醫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足踝運動損傷學組組長,粵港澳大灣區運動醫學醫師聯盟委員及秘書;廣東省運動防護協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廣州科普名師。
醫療專長:關節骨病、四肢關節(膝、踝、髖、肩等)運動損傷的關節鏡微創治療以及復雜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尤其在膝關節、踝關節運動損傷診療方面具有較深造詣,2022年入選廣東省實力中青年醫生。
近5年發表高水平論文20余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級課題10余項,Arthroscopy?Biomaterial審稿人,《中華創傷骨科雜志》編委,《中山大學學報》青年編委,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客座主編,主講課程《骨科學概論》榮獲國家一流課程認定。
出診時間:周一下午,周五上午(金融城院區);周三下午(知識城院區)
感謝亞穆罕默德·阿力克對本文的支持
責任編輯:張婷婷、陳子瀅
初審:戴希安
審核:樂虞瑩、簡文楊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布:李漢榮
供稿科室: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