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天山南北的滄桑巨變中,有這樣一群科技工作者:
地質學家支東明,破解“黑金密碼”,讓十億噸級油田噴薄而出;材料科學家潘世烈,打磨出世界領先的“中國牌”晶體;藥學專家阿吉艾克拜爾·艾薩,推動“一帶一路”醫藥科技合作;青年女科學家喬慶慶,探尋亞洲內陸干旱化的關鍵線索;青年教師羅凱,帶領學生播撒科學夢想……
本期“科技援疆援藏”欄目,以5位科學工作者的事跡為窗口,展現新疆科技工作者奮勇創新、攻堅克難,在絲綢之路上書寫新傳奇。
支東明:
油田深處“找油人”,凹陷區里創奇跡
支東明,懷柔實驗室新疆基地常務副主任。圖為支東明(中)在油田巖心庫查看巖心。
天山北麓的風裹挾著砂礫,掠過克拉瑪依油田的井架,在準噶爾盆地上空盤旋。
時任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總地質師的支東明站在瑪湖油田勘探部署圖前,紅色標記從盆地邊緣向中心螺旋收縮,像一組不斷刷新的年輪。1995年,作為兵團二代,他大學畢業后義無反顧選擇回到新疆。“我在這里成長、生活,骨子里種下了建設邊疆的夢想。”
支東明的研究生涯,始于海量的石油地質資料。剛畢業的半年時間里,他每天去庫房借資料,自己了解學習后再交給師傅:整個區帶打了多少口井,每口井是哪一年打的、打到多深、目的層是什么、在哪個層位有油氣顯示……光是整理和記錄,他就寫滿了5個本子,相關資料信息也刻在了腦海里。
“新疆的地質構造和油氣資源稟賦與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讓我深深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潛力與使命。”
在瑪湖凹陷油氣勘探的10年攻堅里,支東明帶領研究團隊突破傳統學科認識,在國際上率先創立了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指導發現了世界上迄今規模最大的整裝礫巖油田——瑪湖10億噸級特大型油田,推動了油氣勘探領域從盆緣向深部拓展,實現了幾代石油人跳出斷裂帶走向凹陷區的夙愿。
“我是打心里真喜歡油氣勘探。地下的東西誰也說不清,再大的專家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證哪個地方一定找到油氣。只有通過思考研究,進而鉆探才能證實想法是否正確。”他工裝褲口袋里的礫巖樣本,成為“我為祖國獻石油”最生動的注腳。
當2017年瑪湖10億噸級油田發現時,支東明堅定表示:“瑪湖油田現有的10億噸級儲量,是‘真金白銀’的10億噸,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考驗。”
潘世烈:
天山腳下“追光者”,深紫外領域攀高峰
潘世烈,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所長。圖為潘世烈(左二)給研究生做實驗指導。
2007年,潘世烈結束了在美國西北大學的留學生涯。面對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伸出的橄欖枝,潘世烈選擇來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既然決定了回國做科研,我就要選擇一個能靜下心來做事的地方,新疆就是這樣的地方。”
靜下心來,潘世烈一守就是近20年。
他從零組建光電晶體團隊,從無到有創建了光電功能晶體實驗室。從最初的僅有幾臺老舊烘箱,到帶領團隊開展系列多波段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的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新型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的設計、制備及器件研制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潘世烈團隊站在天山腳下,心系國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勇攀世界高峰,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BF晶體,使我國在深紫外激光領域繼KBBF晶體后持續領跑世界。
2023年,當團隊研發的深紫外晶體輸出最短倍頻激光時,潘世烈指著實驗室墻上泛黃的首張晶體生長圖譜說:“邊疆的每粒沙子,都可能藏著科學的種子。”
團隊在2024年取得的最新成果,更是將深紫外截止邊縮短至158.9納米,刷新了世界紀錄。
18年腳踏實地,團隊如今已有7名成員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名成員連續5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潘世烈對此驕傲又激動:“在祖國的西北大地,是一群年輕人,用青春的力量讓中國牌晶體在世界科技之峰更加閃耀奪目。”
阿吉艾克拜爾·艾薩:
民族藥現代化推手,筑夢“一帶一路”
阿吉艾克拜爾·艾薩,新疆醫科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學術副所長。圖為阿吉艾克拜爾·艾薩在實驗室工作。
在推動民族藥現代化方面,阿吉艾克拜爾·艾薩正推動著科學與邊疆的共生。他帶領團隊構建了藥效物質發現、質量控制研究、新藥研發轉化“三位一體”的技術平臺,完成了62種經典藥材的藥效物質研究,分離鑒定了4571個化合物,包括50種新骨架類型和1212個新化合物,為創新藥物的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多個新選擇線索。
阿吉艾克拜爾·艾薩團隊率先開展新疆民族藥國家標準樣品的研究制備,有效地解決了特征成分確認和規模化制備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完成了25項國家標準樣品研制和推廣
該團隊還建立了干旱區藥用資源數據庫,包含植物標本2072份,藥材2393份,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樣品6291個,被列入國家基礎學科公共科學數據中心。對于發現先導化合物、提升質量標準和研發創新藥物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其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意義非凡,使命重大,正以強勁勢頭促進中國—中亞國家合作中發揮輻射力與影響力。”秉持著這樣的信念,阿吉艾克拜爾·艾薩帶領團隊構建的“一帶一路”醫藥合作模式,讓民族藥不僅走出新疆,更走向世界。
喬慶慶:
荒漠巖石“解讀者”,聆聽地磁詠嘆調
喬慶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圖為喬慶慶記錄考察數據。
喬慶慶的科研之路,始于對“荒蕪”的重新定義。
2012年12月,喬慶慶結束博士后研究,從北京回到家鄉新疆。這不僅是一次地理坐標的遷移,更是一場科研視野的深刻轉變。
“從繁華都市到西北邊陲,初時心理落差很大。”她坦言,陌生的城市環境與研究所的科研節奏一度讓她陷入迷茫,“生活像一潭死水,工作遲遲未見起色。”但家鄉塔城的血脈呼喚,以及博士后合作導師肖文交院士的指引,讓她堅定了在這片土地上工作的信心。
“新疆是亞洲內陸演化的‘天然檔案館’。”喬慶慶解釋,塔里木盆地作為亞洲干旱核心區,其風成沉積與鹽湖記錄如同地質年輪,深埋著干旱化演變的歷史密碼。
她帶領團隊踏遍帕米爾高原與天山周緣,在中新世地層中捕捉關鍵證據——那些被巖石封存數百萬年的磁學信號。“巖石是錄音機,地磁場是歌唱家。”曾有學者用詩意的比喻描述她的專業,“我們要解碼巖石記錄的‘地磁詠嘆調’。”
實驗室里,她與團隊常常對著巖芯樣本展開“對話”,一干就是數月。憑借數以萬計的磁學數據分析,他們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重建中新世帕米爾—西南天山構造運動史;厘清構造拼合對亞洲內陸干旱化的環境效應;揭示人類活動留下的污染磁學印跡。
這些發現為“構造驅動干旱化”理論提供了關鍵證據,也將零碎的地質信息整理成了一條清楚的演化線索。
2022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新疆科協”)的推薦下,她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面對榮譽,她格外清醒:“這是鼓勵,更是鞭策。”她以彭加木的誓言自勉——“我愿做一塊填補新疆科學空白的鋪路石”。如今,她常說:“只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到花開。”
當別人用腳步丈量荒漠時,喬慶慶正用磁學信號聆聽巖石的低語,在看似荒涼的土地上,奏響地球系統科學的壯麗樂章。她說:“邊疆不是科研的末梢,而是創新的富礦。”
羅凱:
南疆講臺“播種者”,點燃鄉村科學夢
羅凱,巴楚縣第二中學教師,研究員、研究館員。圖為羅凱在課堂上。圖源:喀什廣播電視臺
中午12點,大學畢業主動到新疆成為一名中學教師的小伙子羅凱,已經餓得發慌。作為甘肅平涼人,他習慣了家鄉的飲食節奏,但在這里,午飯時間要等到下午2點。
好不容易熬到飯點,他沖進一家拉面館,大口吃下一嘴面,卻皺起了眉頭——這不是蘭州拉面,而是新疆拉條子,濃郁的膻味,讓他難以適應。
再想到當天上午,校領導帶著新老師們參觀還在建設中的學校,羅凱當時的第一感覺,“這兒幾乎是片荒漠啊!”然而,他卻更堅定了留疆的決心:“這說明這里需要更多力量參與建設。”
2010年,“85后”青年羅凱在畢業之際,得知新疆南疆地區嚴重缺乏師資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援邊疆,奔赴條件艱苦的南疆基層開展工作。
在新疆巴楚縣第二中學,他成為一名歷史老師,又因為教師資源不足,兼帶綜合實踐活動課,并和大學畢業后一起志愿赴疆工作的愛人劉娟芝等一起成了當地學校的首批科技輔導員。
“我做科技創新教育并沒有天然優勢,但我非常愿意學習,我首先帶領學生從人文社科領域開展一些科學考察、科學探究,例如帶領學生結合脫貧攻堅做庭院經濟的調查、做環保意識的調查等等。”羅凱表示。
巴楚是產棉大縣,羅凱設計課程、聯系工廠帶著學生去探究棉花生長的自然過程、去工廠了解棉花產品的生產過程;再或者利用巴楚縣的絲綢之路遺址開展相關的科技考察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
如今,15年過去。但現在的羅凱,早已愛上了新疆的拉條子。而他播下的科學種子,更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結出碩果。
羅凱工作室。圖源:喀什廣播電視臺
“2010年我來的時候,孩子們很少有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這些年在科協等多部門的支持下,我們的學生有了很多走出南疆、走出新疆的機會。這些寶貴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科學教育感受到科學家的報國情懷,感受到祖國科技發展的成果,更進一步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羅凱的目標從來不只是上好某一節科學課,而是“希望能讓每個孩子接收到科學教育的普及,并帶動提升他們家庭的科學素養,進而帶動鄉村文明建設”。
編者手記
在天山南北的實驗室、油田與課堂間,無數科技工作者正以創新為犁,深耕這片占祖國六分之一的土地。
從瑪湖油田的AI勘探模型到巴楚校園的科創基地,從塔克拉瑪干的防風林到“一帶一路”的醫藥平臺……這些成果如同天山雪水,在荒漠中匯成創新的長河。
新疆科協恰似連接各方的“生態系統”:為羅凱的科普項目爭取“創新教育基金”,為潘世烈團隊牽線“揭榜掛帥”項目,為支東明協調多學科聯合攻關,為喬慶慶搭建“一帶一路”學術平臺……
1960 年,新疆科協成立之初,這里的科技人才極度匱乏。幾十年來,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如蒲公英種子般在新疆大地落地生根,科技力量持續壯大。他們的故事,正是這一歷程的生動切片,也將帶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新疆這片熱土。
當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戈壁荒漠,邊疆便成為科學創新的富礦;當科學成果融入牧民的草場、藥農的田地、學生的課堂,科技便真正有了溫暖的邊疆底色。
天山雪松巍然屹立,恰如新疆科技工作者堅韌不拔的品格。未來,這片土地將繼續以科技為翼,在“一帶一路”的藍圖中振翅高飛,續寫絲路新傳奇。
責 編:張 楠 陳盡美
審 核:張敬一
值班編委:宋玉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