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張星星
編輯 | 方展博
今年以來,AI編程全面升溫。從Cursor、Codeium到Windsurf,各類智能工具輪番刷屏。無論是零基礎小白,還是資深程序員,都開始用AI來寫代碼、提效率。國內外大廠紛紛入局,誰都不想錯過這波浪潮。
在這場技術競速中,眾多互聯網科技公司都在結合自身業務發展戰略以不同的方式接連入局。多年來一直以技術驅動業務發展的百度,其關于AI Coding的每一次動作備受外界關注,關注的維度一方面是驗證技術產品發展走向,另一方面,則是洞察百度關于技術前瞻的預判。
6月23日,百度AI DAY·文心快碼專場發布了國內首個多模態、多智能體協同的AI IDE——Comate AI IDE,消息一出,就在程序員圈子里引發熱議。
今年4月,百度已推出國內首個多模態、全棧自動編程智能體文心快碼Comate Zulu,協助開發者以自然語言、圖像輸入,靈活調動多種工具,自動搭建開發環境和啟動服務,此次的Comate AI IDE更進一步,突破了傳統“插件助手”形態,將AI能力深度嵌入開發環境本體,具備平臺級能力。有開發者評價,這代表著AI IDE從“工具”走向“工作操作系統”的一次躍升。
簡單來說,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集成開發環境)是開發者用于編寫、調試和管理代碼的工具集合。打個通俗的比方,IDE就相當于程序員的“工作臺”,能將流程都集中在一個高效的環境中,重要性就像設計師的PS、剪輯師的PR一樣。而AI IDE是在此基礎上引入大模型、智能體等AI能力,就像是給IDE加上了“大腦”和“助手”,使得開發過程從“手寫+低效”轉向“智能+協作”,大幅提升效率。
Comate AI IDE的發布,也引出了三個關鍵問題:百度為什么在這個時間點發布這款產品?它為何具備將AI IDE做深做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百度想借它撬動怎樣的平臺生態?
這不僅是一次AI編程工具的發布,更藏著百度“做得早、能做深、想做大”的答案。
從插件到獨立IDE,百度為什么此刻再度加碼?
如果說市面上大多數的AI編程工具大多還停留在“寫代碼時幫你補幾行”的階段,那么Comate AI IDE更像是一位能夠理解目標、拆解任務、主動協同的“AI同事”、“資深團隊”。
以多智能體協同為例,開發者不再需要思考某一操作步驟該用哪個智能體,只需一兩句話描述最終目標,Comate便能自動拆解并執行任務。
這就好比你是一個項目總負責人,Comate能自主組建一個由Planner(規劃者)、Architect(架構師)、Actor(執行者)、Debugger(調試者)等多個專精智能體組成的“虛擬團隊”,自動規劃、執行、修正各環節任務,直至最終交付。
功能之外,Comate AI IDE的另一個重要突破在于形態。
它不是依附在傳統IDE里的插件,而是完全獨立構建的AI原生開發環境。
圖源 / 文心快碼官網截圖
一位AI從業者向「定焦One」表示,目前國內大多數大廠選擇插件形式,主要出于技術難度、合規、成本等方面考慮。百度選擇插件起步、獨立進化的路線,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家老牌技術公司在AI編程路線上的務實與前瞻。一方面,插件作為輕量入口,前期驗證了用戶需求與模型能力;另一方面,當平臺協同成為主流需求,百度也展現出了獨立AI IDE所需的技術底氣。
這個時間點也恰逢其時。
2025年被行業普遍認為是AI編程“應用元年”。開發者不再滿足于代碼層的“智能補全”,而是期待從目標表達到任務執行的全鏈路人機協同體驗。
在這個需求升級的背景下,獨立AI IDE相比插件,能在功能設計、代碼安全、系統流暢度等方面提供更完整的體驗。多位開發者對「定焦One」描述,理想的IDE應具備功能全面(支持主流語言和工具鏈)、易用性強(界面直觀、操作簡潔)、擴展性好(插件豐富)、性能優越(運行流暢)等特點,一款從底層設計之初就有AI基因的IDE,更有可能滿足這些要求。
可以看出,百度并非為了追趕風口,而是抓住了AI從“模型熱”走向“應用爆發”的關鍵時點。在工具能力成熟、開發者態度開放、生態搭建窗口開啟的當下,Comate AI IDE的發布不僅是一次產品進化,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戰略布局。
Comate AI IDE快速誕生的“四重支撐”
Comate AI IDE能成為首個實現多模態、多智能體協同的國產AI IDE,并非偶然。這背后,是戰略判斷、技術積累、產品路徑與組織文化的協同,可以說是百度十余年的AI布局在一個節點上的集中釋放。
最根本的起點,是百度對AI大趨勢的前瞻判斷。
當AI IDE還只是少數技術論壇上的概念時,百度已將其確立為AI生態建設中的“必爭之地”——不僅因為它正在演變為覆蓋主流用戶的核心產品形態,更因為它是觸達開發者場景的關鍵入口。從戰略層面看,AI Coding與百度長期堅持的“AI技術+應用生態”方向高度一致,幾乎注定是其AI版圖中必須打贏的一仗。
百度深耕人工智能已逾十年,擁有從算法、數據到工程化落地的全鏈路能力。一旦在戰略上做出判斷,百度就有能力做到高質量、快節奏地落地,并拉高行業上限。無論是“文心快碼”的前期探索,還是對AI開發者工具鏈的持續投入,百度的動作都早于行業普遍認知的轉折點。
戰略方向確定后,真正支撐Comate AI IDE快速落地的,是百度在AI基礎能力上的全棧自研體系
一位開發者告訴「定焦One」,Comate AI IDE并非簡單的功能組合,而是一款系統性要求極高的產品:它需要在統一的開發環境中,集成模型調用、代碼補全、自然語言交互、自動測試生成等復雜能力,同時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
能夠支撐這一整套復雜能力的,是百度在AI上的長期積累與自主掌控。百度是目前國內極少數具備全棧自主AI能力的大廠,從自研芯片“昆侖”到深度學習框架“飛槳”,再到大模型“文心”,直至最終面向開發者的應用工具,打通了從底層硬件到產品呈現的全鏈路。
這種系統化、自主可控的技術路徑,使百度在面對AI IDE這種高度集成、跨模態的復雜產品形態時,無需依賴外部組件或第三方平臺。早在2023年推出國內大廠中首個生成式AI產品(類ChatGPT應用)“文心一言”時,百度就已驗證了這一技術體系的優勢。如今,Comate AI IDE的出現更進一步,天然具備多模態交互能力——不僅能處理自然語言,還能理解圖像與代碼,真正實現“從指令到交付”的AI開發能力。
這不是臨時堆砌能力的“趕工式整合”,而是十余年AI基礎建設的長期儲備。
圖源 / Pexels
如果說技術體系提供了ComateAI IDE的實現基礎,那么百度在智能體技術上的持續沉淀,則讓它“跑得更聰明”。
在智能體尚未在行業內形成共識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在多次公開場合強調,“智能體是AI應用的最終形態”。這種前瞻性判斷已經在百度內部形成共識,也推動著百度不只是訓練模型、搭建平臺,更率先將智能體形態融入產品構建之中。
在代碼智能體Coding Agent越來越熱的今天,百度早已通過“秒噠”、“文心快碼”等工具進行了多智能體協同實踐,積累了任務拆解-工具調用-結果校驗的閉環能力,為Comate AI IDE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百度是在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智能體技術沉淀后,水到渠成地交付出了Comate AI IDE這一產品形態。
最后,技術路徑或許可以被模仿,組織文化卻難以復制。百度之所以能率先打造出Comate AI IDE,還因為其長期堅持的工程師文化。
百度是極少數真正由技術出身創始人主導,并持續強化技術導向的大廠。李彥宏本人不僅是AI堅定的信仰者,也是推動“工程師文化”深入百度組織血脈的關鍵人物。
這體現在百度多年來對AI戰略方向的高度定力與持續投入。早在2013年,百度就設立深度學習研究院,是國內最早布局深度學習的企業之一,并在大模型興起前就已啟動端到端的全棧AI能力自研。多年來,百度在AI投入上也不遺余力,僅2024年,百度的研發投入就達到221億元,占總收入的17%,位居中國互聯網行業前列。
也正因如此,百度被視為中國最重要的技術人才聚集地之一,長期穩定吸引著大批頂尖開發者與AI科學家。這種人才密度,讓百度更容易把握前沿趨勢,也更有能力第一時間響應。從基礎模型到智能體再到AI編程工具,每一步轉向,百度都沒有錯過。
同時,正因為是“寫代碼的人服務寫代碼的人”,百度對于開發者真正想要什么、痛點在哪里,有著更深的理解。這也是為什么它打造的AI工具能覆蓋不同水平的開發者,持續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創造力與“寫代碼的幸福感”。
百度不僅能看見AI時代的變化,也有能力打造出引領變化的工具。
AI IDE背后,百度想要做的是AI生態
Comate AI IDE的發布,并不僅僅是百度在AI編程工具上的一次功能升級,更藏著它在AI時代更大的野心——生態。
如今,大模型已經逐漸成為一項“通用能力”,行業共識也逐漸清晰:真正的競爭,不只是看誰的模型強,而是看誰能率先建立起圍繞大模型的應用生態。其中,AI Coding是未來其中很重要的一環。一年前,李彥宏就曾表示,AI Coding是他最看好的應用方向。
而在開發者的世界里,IDE被稱作“操作系統級工具”,是開發者每天都要打開的“起點窗口”。它既是與開發者交互的主界面,也是智能體調用和服務分發的調度樞紐。它就像是AI時代的“新瀏覽器”,而ComateAI IDE,正是百度搶占這個入口的關鍵一步。
這對百度而言至關重要。
AI IDE所連接的,不只是一個用戶,而是整個智能體應用生態和開發者生態。“生態”,恰恰是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大遺憾。
過去,百度沒能構建起連接足夠豐富的終端用戶的產品閉環——沒有社交關系鏈、缺少強勢的內容消費場景,錯失生態建設的好時機。但AI時代的入口變了,這一次的關鍵不再是“搶用戶”,而是“抓開發者”,以及隨著編程門檻的降低,逐步從“開發者”向“創作者”過渡。各家大廠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誰能聚攏足夠多的AI應用開發者、讓他們在平臺上構建智能體、復用工具和服務,誰就有可能掌握AI應用時代的話語權。
圖源 / Pexels
對于深耕技術十余年的百度而言,這是一次在生態建設層面“扳回一城”的機會。
這樣的構想并非空中樓閣。
一方面,從開發者的角度看,AI編程工具正在成為剛需。
資深程序員陸通表示,AI工具已經成為許多開發者日常工作的輔助,他希望“AI程序員同事”的設想成真,讓人類程序員專注于創新和更加復雜的事務。
開發者不僅愿意接受AI編程工具,更渴望一款真正“好用”的產品出現。在AI應用加速落地的當下,這部分群體規模還將持續擴大,百度的AI IDE正好能夠承接這部分用戶。
另一方面,從平臺端來看,真正的生態競爭在于能否形成閉環。
當越來越多的開發者聚集到此,他們將不僅是工具的使用者,更是智能體的創建者。他們在平臺上共建智能體、共享工具模塊,再通過各種場景鏈接企業和用戶,實現開發者-企業-終端用戶的生態閉環。
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度希望在AI應用時代,構建一個類似“微信”或“小紅書”的內容創作者生態,只不過對象從內容創作者變成了開發者和AI Agent創作者。開發者既是用戶,也是生產者,而Comate AI IDE,就是那個連接他們的入口,將更多的人從非開發者群體中納入進來,進而拓展創作群體的量級。
陸通認為,百度通過AI Coding和AI IDE形成自身優勢,吸引大量開發者并構建生態,這一思路具備可行性,關鍵在于產品是否真正提高開發者的效率。從目前來看,Comate AI IDE已經獲得了開發者的廣泛關注與使用意愿。
這一次,百度不再是錯過的那個,而是以Comate為起點,改寫著AI時代的生態版圖。
*題圖來源于Pixab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