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強逼巴拿馬拆除華為設備遭強硬回懟!這場鬧劇暴露了美國怎樣的霸權嘴臉?
最近,美國在巴拿馬上演了一出"強買強賣"的鬧劇。
美國政府豪擲800萬美元,以不安全為由,要求巴拿馬拆除所有華為通信設備,全部都更換為美國產品。
美國本以為能輕松拿捏這個小國,沒想到卻遭到巴拿馬總統的公開打臉:
"請美國使館停止對我國內政指手畫腳!"
這番強硬表態,讓美國的霸權行徑在國際社會面前徹底現了原形。
這場風波絕非簡單的設備更換之爭。巴拿馬雖是小國,卻是全球通信版圖上的戰略要地。
作為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巴拿馬擁有七條國際海底光纜交匯點,全球互聯網流量的重要中轉站。
每天有超過5000艘船只通過巴拿馬運河,這些船只的航行數據、貨物信息都要通過通信網絡實時傳輸。
美國人盯上的哪是什么通信設備,分明是想掌控這條"數字運河"的鑰匙。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國自己就是全球最大的"監聽慣犯"。
從"棱鏡門"到"梯隊系統",美國國安局的監聽丑聞層出不窮。
有數據顯示,美國每年用于網絡監控的預算高達100億美元,監控范圍覆蓋全球38個國家的領導人。
現在卻倒打一耙,指責華為設備"不安全",這不是典型的賊喊捉賊嗎?
而巴拿馬總統勞倫蒂諾·科爾蒂索的強硬回應,則是給所有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
他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巴拿馬的通信政策由巴拿馬人自己決定。"
這番話擲地有聲,直接戳破了美國所謂"技術援助"的謊言。
要知道,華為設備在巴拿馬已經穩定運行7年,不僅價格實惠,而且從未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相比之下,美國的"免費大禮包"暗藏多少陷阱,明眼人一看便知。
其實這場風波背后,是中美在拉美地區的戰略博弈。
2017年中國企業進入巴拿馬通信市場時,美國就如坐針氈。
近年來,美國對巴拿馬施壓不斷升級:
先是逼迫其退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又試圖通過華爾街資本收購運河港口經營權。
據巴拿馬財政部披露,美國貝萊德集團曾試圖以23億美元收購包括巴拿馬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資產,最終因巴方強烈反對而作罷。
美國的這些舉動,暴露出其想要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的野心。
根據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的數據,運河每年為巴拿馬創造近30億美元收入,占該國GDP的6%。
美國商務部的內部報告顯示,如果完全掌控運河,美國企業每年可節省約50億美元的航運成本。
這才是美國處心積慮要控制巴拿馬通信網絡的真實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博弈還反映出全球通信產業格局的深刻變化。
市場研究機構Dell'Oro的數據顯示,華為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份額已達31%,而美國思科僅占15%。
在5G領域,華為擁有全球最多的3147項核心專利。正是這種技術優勢,讓美國感到恐慌,不得不采取政治手段打壓。
巴拿馬民眾的反應也值得玩味。在首都巴拿馬城,數千民眾自發舉行游行,抗議美國的霸權行徑。
"我們用華為手機上網又快又便宜,為什么要換美國貨?"
這種樸素的認知,恰恰道破了美國技術霸凌的本質。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風波折射出世界格局的深刻變革。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在拉美地區的投資累計已超過2000億美元,而美國在該地區的投資則持續下滑。
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正在打破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技術壟斷和資源控制。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的最新研究報告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拉美的影響力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而美國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
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正是巴拿馬敢于對美國說"不"的底氣所在。
這場圍繞華為設備的較量,看似是商業競爭,實則是發展模式的比拼。
美國依然沉迷于霸權主義的舊夢,而我國則通過平等互利的合作贏得信任。
正如巴拿馬通信部長所說:"我們選擇合作伙伴的標準很簡單:誰尊重我們的主權,誰的技術更可靠,我們就選擇誰。"
在這個多極化世界加速形成的時代,美國的強權政治越來越不得人心。
巴拿馬的強硬回懟,不僅是對霸權的反抗,更是對新型國際關系的期待。
未來,相信會有更多國家像巴拿馬一樣,勇敢地對霸權主義說"不",選擇真正平等互利的合作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