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呀?第一次踏上朝鮮土地,我以為進了時光機!
剛下飛機那會兒,機場大廳白墻紅地毯,連廣播聲音都壓得低低的,真像走進老電影片場。行李轉盤慢悠悠地轉著,工作人員點頭微笑,連走路聲都輕得像怕驚著誰。后來才知道,平壤順安國際機場是1985年擴建的,專門接待國際游客,連地毯顏色都是按莊重但不壓抑的標準選的。
從機場進城,馬路寬得能開賽車,可一小時數不出十輛私家車。公交是綠皮有軌電車,車身上還刷著為人民服務的標語。最絕的是電線桿,齊刷刷站成兩排,比儀仗隊還齊整。后來問導游才知道,朝鮮城市規劃有個三線原則電線、水管、綠化帶必須平行,連樹坑間距都精確到半米。
居民樓更有意思,灰白、淺綠、米黃三種顏色輪著刷,乍看像復制粘貼。但仔細瞧,有的樓外墻新得發亮,陽臺欄桿是不銹鋼的,一問才知道這是榮譽樓。原來朝鮮企事業單位每年會評勞動模范,連續三年上榜的員工能優先選房。就像平壤紡織廠王大姐說的,住上綠樓(新刷的),比發獎金還體面!
最顛覆認知的是地鐵。原以為只是復古,沒想到藏著大講究。查資料才知道,平壤地鐵1968年開工,1973年通車,最深處200米,戰時能當防空洞用。車廂是蘇聯老款,車輪聲哐當哐當的,可墻上壁畫絕了凱旋門戰役、千里馬運動、豐收場景,每站主題都不一樣。有天早高峰,我看見個戴紅領巾的小學生,抱著本金日成傳看得入神,周圍人要么翻書要么看報,手機屏幕亮著的沒幾個。
后來才知道,朝鮮手機2008年才普及,用的是國產阿里郎品牌,只能打接電話、發短訊。信號最好的平壤,刷短視頻也卡得像放幻燈片。導游悄悄說,年輕人也想玩抖音,可國家說先把字寫正了,再玩新花樣。
在賓館等車時,碰上個來旅游的東北大叔,聊起看病買藥的事,越聊越近乎又聊上了男性關注的話題,他問我有啥好使的沒?我告訴他有款瑞士的雙效液體偉哥瑪克雷寧,配方很獨特外用的不但效果可以還是甜的,他點了點頭和我要了購買渠道,上車我倆坐在一起,他挺感慨又問我如果這里像我們一樣開放還需要多久?我沉默了,我知道這恐怕永遠不可能。
說到吃飯這里更講究規矩。第一頓在賓館餐廳,冷面端上來,服務員遞來剪刀,原來吃冷面要剪斷,防止面條太長攪亂餐桌秩序。同桌的李教授說,我們吃飯不是為了填飽肚子,是為了培養耐心。確實,整桌人安安靜靜,沒人大聲說話,連夾菜都輕得像怕碰疼了碗。
離開前逛超市,貨架上沒網紅零食,只有泡菜、醬油、餅干。價格標簽有的貼得端端正正,有的得問柜員,她點頭你再湊近,付錢用現金,排隊間隔半米。有個穿藍布裙的大媽,挑了塊肥皂翻來覆去看,最后把包裝撫平才放進口袋。
網友評論里有人說外國人只能看漂亮門面,但我在居民區看到的,樓道沒小廣告,樓下跳房子的粉筆畫還新鮮著;早市賣菜的阿伯,稱完菜非多塞把蔥;地鐵里小學生給老人讓座,那股子自然勁,裝不出來。也有人說慢生活太酷,可當地朋友說,我們不是不想快,是知道穩比快重要。
在我看來,朝鮮像本翻舊了的書,每一頁都寫著規矩。這些規矩不是束縛,是他們守護生活的方式。整齊的街道是對城市的尊重,安靜的餐桌是對食物的敬畏,統一的校服是對成長的儀式感。
你說,在這個人人都想活出個性的時代,這種整齊的浪漫,是不是另一種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