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國近代藝術大師齊白石曾如此告誡弟子。這八個字道破了藝術與商業共同的生存法則——模仿或是生存的起點,但若止步于形似,終將困死于窠臼。這一訓誡在商業史上被反復印證:索尼學美國收音機技術而創 Walkman,三星仿日本電子工藝而立全球品牌,皆因“學其神”而活;而無數山寨企業因“仿其形”湮滅于市場洪流。
2020年,華為斷臂求生,將榮耀剝離獨立。這場“父子分家”的商業大戲,恰成觀察中國企業從模仿到超越的絕佳樣本。
獨立后的榮耀,一度陷入“華為影子”的形似困境。其 Magic系列對標華為 Mate,鏡頭模組復刻星環設計,系統界面神似鴻蒙,甚至喊出“耀耀領先”的口號,對應華為的“遙遙領先”。這種策略短期內承接了華為用戶的情感慣性,卻也埋下了隱患——當消費者發現榮耀的產品邏輯、技術路徑與華為高度趨同,卻缺乏自研芯片、鴻蒙系統等核心差異化價值時,“平替”標簽反成枷鎖。
榮耀需要走出自己的路,追求“神似”。于是我們看到,榮耀開始進行產品全線覆蓋,不斷探索高端化、全球化發展,同時加速、加碼 AI(人工智能)戰略,將 AI深度融入影像優化、續航管理、交互邏輯,甚至嘗試用 AI重構操作系統底層架構,致力于將榮耀從智能手機制造商轉型為全球領先的 AI終端生態公司。未來的手機不再是通信工具,而是個人數字生態的中樞。這種對產業終局的預判,恰是華為“以技術定義市場”精神的延續,卻又在路徑上開辟新戰場。
榮耀的突圍揭示了一個真理:超越者必須重新定義競爭維度。華為以通信技術立身,榮耀則以 AI+場景破局;華為依托鴻蒙構建萬物互聯,榮耀借 AI重塑人機共生。二者的關系,恰如齊白石筆下蝦與蟹——同屬水墨,卻以不同的筆法開宗立派。
中國商業的進化軌跡,恰是一部“從形似到神似”的覺醒史。形似者,復制表象;神似者,解構內核,重構價值。中國企業的成長路徑,如同一場跨越40余年的“齊白石式修行”——從代工模仿到自主創新,從追隨西方到定義東方,從價格戰到價值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創造”。
過去,中國企業深陷“價格到底、品質到底”的產業鏈困局。方便面加火腿腸式的微創新,暴露的是對“規模增長”的路徑依賴。而華為引領全鏈路國產化、比亞迪全球銷量登頂、 DeepSeek極限成本下的算法優化等案例證明:當企業讓品質、設計、科技、情感價值同步躍遷時,消費者會以真金白銀投票。這種覺醒,本質上是對“中國消費者只認低價”刻板印象的顛覆。
西方營銷理論建立在成熟市場和理性消費者假設之上,而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于用4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消費啟蒙,這種壓縮式進化,催生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營銷。
齊白石畫蝦,三筆兩墨勾勒其形,水暈墨章盡顯其神。中國商業的進階之道,亦在這“似與不似之間”,在商業長卷上揮毫寫下四個大字——神形兼備。這種覺醒的終極目標,不是對西方模式的替代,而是在全球化版圖上,用中國智慧開墾出另一片生態——那里既有咖啡的醇香,也有茶的余韻;既有邏輯的嚴密,也有寫意的空靈。
責任編輯:楊曉 | 責任校對:趙艷麗 | 審核:張旭 | 美編:丁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