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發自內心深處地感謝北京。”這是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上周接受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中的誠懇表達,而這樣的感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北京的‘軟’環境、‘硬’政策支持,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北京這片沃土的營商環境和人才等各種方面的資源。”同時他還透露,小米汽車最新款SUV小米YU7將于6月底發布,這讓消費者與一眾汽車愛好者期待值拉滿。
撰文:張濤
今年是小米創業15周年,2021年初,雷軍和他的團隊做了一個重大決議:造車。同時,他們還做了另外一個重大的決策:重啟“大芯片”業務,重新開始研發手機SoC。不知從何時起,當人們提到小米,首先聯想到的,已然不是那些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得的家居電器,而提到電車,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品牌卻是小米,這種奇妙的聯動背后,是雷軍對于人、車、生活的深度理解,亦是其對于破圈跨界的又一次精彩詮釋。
小米從來不缺少話題,雷軍本人亦是如此。從互聯網時代到Z世代誕生,雷軍的互聯網思維可以說專為風口而生,用互聯網思維做車,從小米SU7(參數丨圖片)到即將發布的YU7,它們也許不是電車界的“尖子生”,但絕對是能激發用戶情緒、帶動流量共振的產品之一,這就是雷軍利用互聯網輿論的精妙之處。做車的雷軍,將小米模式運用于互聯網圈、科技圈、汽車圈乃至時尚設計圈,各個圈層都被其深深地影響,變革著傳播模式與行業認知。雷軍是一名實踐者,一名腳踏實地的行者,以夢為路,以信為舵,暢行于未來智駕的寬闊大道上。
·“當我決定造車時,就選擇了在北京”
今年是小米公司成立15周年,雷軍說,“小米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北京企業,就是在北京這片沃土里面成長起來;我們當年決定造車的時候就選擇了在北京造車。”雷軍表示,他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績,主要是因為:“我覺得第一條,小米汽車能夠成功確實離不開我們北京這個環境,它的產業鏈的技術,包括市委市政府,包括各委辦局、經開區對我們相應的支持。北京市委市政府、各委辦局、經開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打造首善標準、國際一流的‘北京服務’,我覺得這是個大前提。”
北京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軟”“硬”政策的出臺與實施,為像小米這樣的車企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幫助。2023年9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到,重點攻關車載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打造“2+N”產業格局,以經開區、順義區為整車制造雙核心,房山、昌平等區為零部件配套支撐;2024年北京市汽車制造業實現“15%”以上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約30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在京產量超30萬輛,自主品牌競爭力顯著提升。目前,在北京,汽車產業已躍升為北京制造業第一大產業。
此外,2024年商務部、財政部等7部門關于印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的通知,2025年發布《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隨后,北京市在2024年、2025年連續發布了相關細則,其中擴大了汽車報廢更新支持范圍,對報廢符合條件舊車并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從1萬元提升至2萬元;對報廢符合條件燃油乘用車并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補貼1.5萬元。今年,北京市還面向無車家庭一次性配置 11.84萬個新能源指標,以家庭積分排序分配,進一步促進了新能源車市場消費。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是國家布局的重要汽車產業基地。‘十四五’以來,北京系統審視技術趨勢和市場規律,搶先布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態,搶占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制高點,堅持推動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與引入新勢力,堅持技術創新和場景拓展,探索出一條符合北京特色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推動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持續邁進。”
·行者 以人為本
雷軍在采訪中介紹說,過去5年小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小米SU7首戰告捷,14個月的時間內銷售了25萬輛車;小米玄戒O1芯片成為中國大陸首個3納米制程SoC芯片;小米汽車的智能制造綜合自動化率達到91%,做到了行業領先。
“我們精準把握用戶需求”,雷軍如是說。用戶不是數據,是活生生的人。從做手機到造汽車,雷軍始終把人的最終感受,作為做產品的重要指標之一。小米打造的智慧生活,將人從家到車“零距離”銜接,這也是為何年輕人愿意為小米智駕溢價買單。當我們把視線轉移到小米汽車的外觀設計,無不符合時下的前沿審美,從流線到配色選擇,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可以說是“網紅”設計了,牢牢抓住年輕人的審美點,是雷軍以人為本的理念的體現之一。從小米汽車問世的那一刻起,輿論話題就始終縈繞其周圍,雷軍本人始終是小米的最佳代言人。在社交媒體發布駕駛體驗,推薦最新智駕技術與設計配色,雷軍不僅為小米汽車迎來了話題熱度,更營造了造車人與駕駛者之間的溝通氛圍,這種溝通方式也讓其本人收獲頗豐,如今,雷軍的抖音粉絲已飆升7倍還多,從年初的600萬,到如今4541.5萬,僅用了數月時間,“人格化”傳播,不僅是小米以人為本的體現,更是創始人IP與品牌之間的互補。如今,車企“大佬”能堅持與用戶面對面交流的,屈指可數,而雷軍,就是典范之一。
“做產品,就是要讓用戶滿意,讓他們覺得‘買得值’。”雷軍始終踐行著自己曾經說過的那句話。
科技以人為本,小米以技術為本,人、車、技術,相輔相成。雷軍表示,“小米競爭實力提升背后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們堅定了‘技術為本’的鐵律,5年前我們承諾在5年時間里在技術的研發上投資1,000億,現在我們大概投了1,020億。而且前不久我們還宣布,在下一個5年里面再投2,000億人民幣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在小米汽車工廠的車身車間內,有207個關鍵檢測點都是靠自動檢測完成的,行業處于領先。
·行者的叛逆
雷軍給人的印象,總是非常和藹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散發著耐人尋味的深邃與智慧,那種真誠與質樸,在眾多車企人中顯得格外特別。我無法定義雷軍,是互聯網大佬、是車企新貴、是技術先鋒,都可以。
其實在以往的輿論中,對于雷軍做車這件事,是褒貶不一的。“小米做車,靠譜嗎?”,類似于這種聲音,在社媒上此起彼伏,但雷軍卻始終表現的很坦然,我想,這其中也有北京這座城市給予他的底氣與勇氣。“從一個穩定的地方走向一個不穩定的地方”,走出舒適圈,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如今又有多少人確實在舒適圈中呢?我們所謂的舒適圈,也行正成為阻礙前進的枷鎖,雷軍亦試圖進行一些改變。不好好做手機、電器,轉而去做車,這是一種叛逆嗎?你能肯定順從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否定叛逆的創造性,雷軍的“叛逆”在創造著小米下一個神奇的誕生。行者從來都是孤獨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前方還有多少荊棘,從SU7到YU7,也許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雷軍看來,做車這條路,只要是走上去了,就要堅持到底莫回頭,叛逆,那是行者驕傲的勛章。
·行者 致遠
雷軍表示,堅持在核心技術上不斷突破,堅持高端化引領,讓小米有了今天。雷軍正在做的事,區別于傳統車企,目標于對生活追求有品質的人群,在小米汽車用戶中,65%同步購買智能家居設備,車機與米家設備互聯使用率達90%。也許購買小米汽車的并非傳統“老錢”,但部分Z世代也許是小米的新貴粉絲。相較于歷史沉淀厚重的傳統車企,小米正在培養著自己的習慣用戶,他們也是資深“米粉”,亦或是年輕智駕發燒友,打破傳統車企格局,是雷軍正在深思熟慮的未來大計。日常通勤、長途自駕、家庭需求,是小米汽車研發道路上勢在必行的三大突破目標,以場景化產品實現本土創新。
未來,雷軍與他的小米汽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如同其本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健身打卡,小米汽車亦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打磨,穩住基本盤,在“爆”與“穩”中,找到平衡點。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雷軍,以“叛逆”行者之姿,在追求國產電車智駕的夢想道路上一路飛馳,小米汽車,承載著他奔赴山海,勇往直前。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