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小腦萎縮的發生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髓海失養密切相關。
氣血是濡養周身的關鍵,若氣血運行不暢,或肝腎精血虧虛,無法上榮于腦,則髓海空虛,筋脈失養,導致肢體協調障礙、平衡失調等癥狀。
此外,痰瘀阻滯經絡也可能加劇病情發展。因此,疏通氣血、補益肝腎、填精充髓是治療小腦萎縮的重要原則。
臨床經驗方:
煙臺泓一堂中醫門診部的田衛東醫生基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針對小腦萎縮的調理思路,以活血化瘀、補益肝腎、濡養筋脈為主,幫助改善患者癥狀。
基礎方藥:黃芪、當歸、川芎、丹參、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杜仲、地龍、全蝎、甘草等。(注:具體用藥需由醫師辨證調整。)
案例分享:
患者情況:男性,58歲,患小腦萎縮五年余。初期僅感行走不穩,后逐漸出現言語含糊、持物困難,西醫診斷為“小腦性共濟失調”,雖長期服藥但收效甚微。經人介紹求診于田衛東醫生。
刻診:步履蹣跚,需扶墻而行;雙手顫抖,言語遲緩;面色晦暗,舌質淡紫、邊有瘀點,脈沉細澀。
辨證:屬“痿證”范疇,肝腎不足、瘀血阻絡兼髓海空虛。
治療方案:
- 方藥:黃芪、當歸、赤芍、川芎活血通絡;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補益肝腎;牛膝、杜仲強筋壯骨;地龍、全蝎搜風通絡;石菖蒲開竅醒神。配合甘草調和諸藥。
- 調護建議:囑患者保持情緒平穩,適度鍛煉肢體靈活性,避免過度勞累。
療效追蹤:
- 服藥1個月后,下肢無力感減輕,站立時間延長;
- 3個月后,言語較前清晰,手抖癥狀改善;
- 半年后復診,可獨立短距離行走,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方解:
本例以補氣活血治標(黃芪、當歸改善氣血運行),填精補髓治本(熟地黃、山茱萸滋腎填精),佐以蟲類藥(地龍、全蝎)通絡破瘀。全方標本兼顧,既緩解癥狀,又針對小腦萎縮“本虛標實”的特點,促進功能恢復。
小腦萎縮屬慢性進展性疾病,中醫通過辨證分型,可有效延緩病情發展。若您或家人有類似癥狀,建議盡早咨詢專業中醫師,制定個性化調理方案。田衛東醫生團隊亦可通過遠程辨證提供診療幫助,助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