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路留住了人與人的連接,也因此留住了生活本身。
撰文丨Mian
編輯丨銳裘
6月初,市集品牌凡幾Common Rare在襄陽南路靠近永康路口的兩層迷你小樓開出了旗下新飲品店Bitter Donkey。而就在三個月前,這棟小樓還曾作為陶瓷品牌“在逃火山”和主理人朋友們的集合快閃空間,在社交平臺刷屏。
就在十字路口斜對面,曾活躍在凡幾市集的熱狗品牌孤僻狗Grumpy Dog也迎來了第一家實體店。
新開的Bitter Donkey(上)和Grumpy Dog(下)
永康路酒吧街的喧囂已經過去,疫情也曾讓這條街一度沉寂。幾輪更替之后,永康路依然沒有被遺忘。
你會發現,每隔幾個月,這里還是會悄悄多出一家新店,就像春天剛冒出頭的枝芽。從去年秋天到現在,這條短短數百米的小街上,暖·Genial Kitchen、豆漿BEANSPRESSO、Pincle Coffee+拼一口咖啡、Haku白一制菓等十余家新店接連開業,老店BATHE澡堂咖啡也重新裝修開業,還有兩三家新店正圍起圍擋,在悄悄施工。
是什么,讓人們愿意在這條小街上一次又一次試試看?
一條與別不同的街區
永康路的街道肌理與商業氛圍,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已成型。
在1947年版的《上海行號路圖錄》中,可以看到永康路兩側沿街密密麻麻的商鋪——肉行、酒行、米行、南北貨到煙紙店、飯店、洗衣店、五金店……那時的它,就已是一條生活氣息濃郁的“社區商業街”,服務的是興順里一帶的石庫門居民區。這片1920年代建造的石庫門里弄(包括興順北里、興順南里及新興順里),至今仍是上海市中心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老式居民聚落之一。
和拍攝于1930-1945年代的永康路襄陽路口的照片對比可以看到,當下永康路的街道和房屋肌理和當年并沒有很大變化。
如果拿今天的地圖與那本老行號圖對照,你會發現一個罕見的事實:不僅是永康路,嘉善路、永嘉路、襄陽南路、太原路所圍成的這片區域,城市肌理幾乎未曾改變——住宅仍是住宅,商鋪仍是商鋪。
當年的住宅目前仍有居民在住,當年的商鋪目前仍然多數都是商鋪。
即便經歷了局部更新、夾雜了新建高層,永康路依然保留著那種“樓上住人、樓下開店”的街區韻律。更重要的是,它沒有被觀光化、主題化所侵蝕,而是悄悄沉淀出了一種適合日常生活的城市節奏。
現在,如果你站在永康路和襄陽南路的交叉口,任意向四個方向走上百米,就能遇見這座城市最迷人的一面:小路兩旁種著法國梧桐,陽光斑駁地打在老房子墻面上,街面是熟悉的生活場景——菜店、水果店、熟食攤、五金商店、干洗鋪、修理店,還有那些越來越罕見的布店、襪子店、縫補小攤。
它們之間,則穿插著各色咖啡館、小酒館、文創商店與時髦照相館,像一組既無沖突、又彼此搭配的樂句,構成了城市生活的完整配器。
在附近生活工作的人們,不用走遠,幾乎所有的日常需求都能在這條街上得到滿足。
十字路口街景
永康路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這片社區道路網上的一條緯線,一條自帶優質商業基因的小馬路,連接著歷史與當下,也連接著柴米油鹽和文化想象。
在過去的20年里,它從露天菜場,到鼎盛時期的“酒吧一條街”,再到政府因擾民而集中清退酒吧,“被”轉型為咖啡一條街,如今的武康路,正在轉向更有韌性的“日咖夜酒 + 本地日常”。
BBC曾經這樣報道永康路:短短100米的小街,聚集著18家咖啡館。但事實上,真正讓這條街活下來的,是它肌理背后的結構——多元人群的交匯,穩定生活的消費支撐,以及一套始終存在的城市生活邏輯。
盡管受到外部各種影響下,永康路浮浮沉沉,但它天然的彈性和韌性依然是吸引大家來開店的根本原因。
走在永康路上,你會遇見誰?
日常走在永康路上,你總能看到幾種經典場景:店主坐在外擺的椅子上曬太陽,鄰居提著菜路過順口打個招呼,咖啡店門口趴著熟客家的狗,商戶老板之間也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行人與生活者彼此看見、又彼此不過分干涉,形成了城市中最理想的“弱連接”狀態。
在簡·雅各布斯經典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她重點論述到人行道(Sidewalk)的三個重要作用:街道的三個價值,在于安全、社交,以及兒童的社會學習空間。而這三點,恰好就是永康路街景的真實日常。
? 街道之眼:誰讓城市變得安全?
雅各布斯說,一條街道是否安全,并不取決于攝像頭的數量,而是有沒有“街道之眼(Eyes on the street)”——指的是那些看得見彼此的、彼此熟悉的鄰里視線。只有安全的地方,才會讓更多人愿意來。
永康路上,經營者、坐在外擺位上的顧客、樓上居民、往來的行人遛狗者,都是這條街的眼睛。這些“非正式的監督者”們的存在,給街道帶來安全和秩序。
? 公共角色:城市的隱形連接者
同時,永康路也是一個社交場所。
你會發現,有些人會頻繁出現在永康路上,他可能是某家咖啡館的店主,也可能是總會牽著柴犬路過的常客,或者是那個總在轉角賣鮮花的奶奶。雅各布斯稱他們為“公共角色”(public characters)——他們不見得與所有人都熟,但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一種連接。
在這里,客人和店主之間,常客之間,或許并不熟識,但可以輕微互動、點頭問好、摸摸對方的寵物、聊兩句天,構成了一種中間地帶的社會交往。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弱連接”,既不完全互相孤立,又不會被過度介入,提升了社會信任和秩序,也減少了城市生活的孤獨感。
這正是永康路最動人的一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熟悉卻不打擾,親切卻不強迫。你可以不被認識,也可以隨時加入一場對話。
而這些每天發生的場景,又給附近的孩子們一個真實的城市生活的印象。這對于花越來越多時間在手機電腦屏幕前和賽博世界里的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雅各布斯也認為,人行道是兒童學習社會規則的地方,是他們看見成人行為、了解信任與風險、練習社交技巧的“開放課堂”。
? 小熊爪和小女孩:溫柔的社會課堂
永康路上著名的HINICHIJOU熊爪咖啡,由聾啞咖啡師YingYing創立,咖啡師也是殘障人士。因為無法發聲交流,就通過掃碼點單,由一支溫暖可愛的熊爪送出來的方式來服務顧客。客人們買了咖啡,都喜歡和熊爪握握手以表感謝。
這樣的舉動無形中也影響了孩子。有天,我們看到一個還不能喝咖啡的小女孩,放學路上路過熊爪咖啡,專門來和小熊握手,握了很多次,依依不舍說著再見。孩子們在有愛的街道,學會了有愛的事情。
安全感之外,永康路教會我們的還有什么?
城市街道,不該只是從A點走到B點的通道,而是讓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的場所。永康路并不完美,但它真實、有機,充滿人與人之間細碎而溫柔的連接。這些場景并不稀奇,卻正在許多城市街道上悄然消失。
永康路留住了它們,也因此留住了生活本身。
普通人故事的容器
永康路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但故事并不是天生就在這里,而是它吸引了足夠多愿意講故事的人來。
已經結業的永康路六六Cafe主理人趙銘,是這里的居民、咖啡店老板,也是這條路的影像記錄者。他鏡頭下的永康路,就像美國城市規劃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所說,是“街道劇場”——沒有布景,卻充滿時髦的客人,天真的孩子,充滿詩意的日常和跳脫的怪異瞬間。
趙銘的永康路影像
在知名自媒體“管家的日子”公眾號里,也有多篇文章記錄著六六咖啡的點滴。通過管家的文字,人們知道了趙銘本職工作是配音演員,還給盲人電影配旁白。知道了咖啡店喜愛攝影的常客會帶著膠片相機來店里,在趙銘的招呼下,客人們走到永康路上去合影。
在管家的文章評論里,很多網友也留言講了自己和永康路的故事。而小紅書上,以“永康路”為關鍵詞搜索到的筆記更是不計其數。
永康路獨特的氣質也受到影視導演們的偏愛,從1931年阮玲玉主演的《戀愛與義務》,到2021年大熱的《愛情神話》,都有永康路上發生的故事。另一部講述上海本地故事的影片《菜肉餛飩》也在永康路取景,除了演員,永康路上的店主、客人,都作為故事場景里的人被拍攝進去。
《戀愛與義務》拍攝地:永康路太原路口
《愛情神話》拍攝地:永康路西段
《菜肉餛飩》拍攝地:永康路東段。吳天戈導演在拍攝現場與鄔立強等演員溝通 ?新聞晨報
攝影師、作家、自媒體主理人、導演、小紅書用戶……他們的鏡頭與筆下,共同塑造了這條街的“故事性”。
永康路的魅力,也是因為有人不停地記錄和創作,人來來去去,最后是故事留了下來,這條街成為故事的容器,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尋找故事,又創造屬于自己的回憶。
永康路的問題,還得永康居民解決
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馬路,永康路必然是一體兩面的。
它的豐富歷史與肌理,賦予了這條街極強的生命力和記憶感。但同時,街區基礎設施老化、房屋結構復雜,也為新業態的植入帶來了限制。
樓上居住樓下經營的房子對噪音的容忍度較低
永康路的街鋪大多是“上居下商”的格局。居民樓里的住戶對噪音、氣味、人流密度的容忍度有限,這也決定了這條街不可能像傳統商業街那樣擁擠喧嘩。
早些年,酒吧街的興盛一度將這里推上熱度頂峰,也引發了與居民之間的長期矛盾——衛生、隔音、配套設施等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最終被政府強制整頓。
咖啡店成為替代方案。白天營業、不制造喧嘩,也契合了上海“咖啡之都”的產業趨勢。一時間,“永康路咖啡一條街”成了新的城市符號。但熱度帶來了租金上漲,也未能解決這條街根本的基礎設施短板。
比如,作為一條以咖啡這樣的利尿飲料為主打業態的街道,卻幾乎沒有合格的公共廁所。多數店鋪本就空間緊湊,難以容納自帶衛生間。永康路上目前唯一的公共廁所,衛生狀況卻令人擔憂。
這是永康路目前唯一的衛生條件堪憂的公共廁所
但即便如此,一群有生活經驗、有街區意識的主理人,仍愿意扎根于此。
比如“暖·Genial Kitchen”的主理人小琪,2019年就在附近永嘉路的口袋公園“嘉瀾庭”開出一家口袋咖啡,那里成了附近居民曬太陽、遛狗、聊天、辦市集的社區公共空間。
去年11月,她又在永康路西段開出新店“暖”,主打臺灣家庭料理——這是一家“紅領巾放學后可以一個人來吃飯”的社區型餐廳,強調親切、安全和熟悉感。
暖·Genial Kitchen ?小紅書號:3875286283
小琪很喜歡永康路所在的天平街道。她覺得這里的環境更適合開小店,街道領導也支持。這個街道還有自己的咖啡工會,也是在上海獨一無二的特色了。
多年經營社區小店的經驗讓小琪相信,一條街的生意好了,單個小店才可能活得更好。所以她不僅自己落腳永康路,還主動把開小店的朋友們介紹進來——開篇介紹的Bitter Donkey、孤僻狗等新店的出現都和她有關。
她甚至希望發起一張“永康路主理人地圖”,并串聯幾位志同道合的小店主,一起組織線下活動。她的愿景是:永康路不只是咖啡街,而是“可以呆上半天”的生活方式街區;也是外國游客、外地朋友來上海的一站式街區體驗地。
永康路的故事還將繼續。
因為每一個“有意思的小店”背后,都有一位主理人長時間的投入,他們在乎這條街的氣質,也愿意一起維護它的日常秩序;每一個“有味道的場景”背后,都有居民長久的生活。
這條街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表面的時髦漂亮,而是這里有一群人,認真地、持續地創造著每一天的生活。
永康路的未來不會是一夜之間熱起來的某個爆款目的地,它可能依然會很慢,但會慢慢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