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一種獨特且溫和的治療技術——顱骶療法。
這一源于整體觀念的治療方法,正逐漸在疼痛管理領域嶄露頭角,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一
顱骶療法作用機制
顱骶療法是一種溫和的手法治療技術。治療師通過觸診和輕柔的手法操作,評估并調整顱骶系統的節律與功能,進而激發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顱骶系統看似神秘,實則涵蓋頭顱骨骼、附著在顱骨和脊柱上的肌肉筋膜、脊髓和腦及其膜結構,以及腦脊液等重要組成部分。
顱骶療法的作用機制,主要基于三個核心概念:一是整體觀念,二是結構與功能的相互關聯,三是自我矯正機制。
它認為身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各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通過整體評估,顱骶療法能夠精準識別并治療身體問題。同時,它強調治療師的作用是促進這一過程,而非直接干預。
此外,顱骶療法將顱骶系統視為一個半封閉的液壓系統。該系統具有流動性和不可壓縮性,治療師通過評估顱骨的動作和腦脊液的脈動,敏銳捕捉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從而識別潛在問題。
二
常見疼痛的深度剖析
腦脊液在顱腔和骶腔之間規律流動,形成獨特的顱骶節律,這種節律猶如身體內部的“生物鐘”,對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
當顱骶系統的平衡被打破,如受到外傷、長期姿勢不良或壓力等因素影響,就可能引發身體疼痛。
顱骶療法通過輕柔的手法作用于顱骶系統的特定部位,調節腦脊液的流動,幫助恢復顱骶節律的正常頻率與對稱性,進而激活身體的自愈能力,緩解疼痛癥狀。
對于所有疼痛綜合征,包括肌筋膜疼痛、神經肌肉疼痛、骨骼疼痛和根性疼痛綜合癥等,顱骶療法都展現出良好的效果。
(1)椎間盤問題
椎間盤突出、脫出或膨出較為常見,手術雖能解除神經壓迫,但很多患者術后仍存在疼痛和麻木。
從顱骶系統層面看,疼痛時間長會影響顱骶系統的運作,即便解決了壓迫,膜的張力變化和局部炎癥仍可能持續,導致疼痛。
因此,對于慢性長期疼痛或術后疼痛,評估顱骶系統,解決膜性張力增高問題,或許能讓疼痛消失。
(2)關節炎
身體長期處于炎性狀態可能引發關節炎等問題。
顱骶療法可促進體內流體運動,加速腦脊液、血液和淋巴循環,排出炎癥物質,釋放肌肉張力,使局部脫敏,促進關節恢復。
像采用滑動和擺動硬脊膜管,以及能量方向等方式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脊柱功能障礙
對于脊柱側彎、腰椎和骶椎不穩定、椎間盤壓縮等脊柱功能障礙問題,顱骶療法在生物力學、神經元性和輔助截斷問題上效果顯著。
在治療脊柱側彎患者時,可平衡身體左右側肌肉張力和能量層面的平衡,與其他治療方法綜合使用,能加快治療效果的顯現。
(4)顳下頜關節綜合征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是由下頜關節失衡失調引起的疼痛,影響張嘴和咀嚼。若根源在于顱骶系統,如顳骨、顴骨等位置位移或不均衡,用顱骶療法治療效果很好。
此外,對于牙齒磨牙、神經緊張、頸椎甩邊傷、牙齒咬合不良等原因導致的疼痛,顱骶療法進行評估和解決也非常有效。
顱骶療法中還有口內治療手法,能調節相關骨塊平衡,緩解癥狀。
(5)創傷性損傷
創傷導致的腦和脊髓損傷、神經系統后遺癥等,治療效果取決于受傷部位和程度。
在處理脊椎損傷后的異常感覺和并發癲癇等問題時,調整顱骶系統,解決大腦膜張力異常,癥狀會逐漸好轉。
(6)膜性張力相關問題
膜性張力緊張導致的斜視或斜頸,可能是枕部、下背部和骨盆的功能問題造成小腦幕膜性張力變化引起的。
正確評估和治療,關注骶骨、骨盆、枕骨和小腦幕,可通過膜性的自我自發矯正來完成治療。
(7)頭痛綜合癥
頭痛原因眾多,如壓力過大、緊張性頭痛、負面情緒積壓、偏頭痛、腦內液體淤積和荷爾蒙相關問題等。
骨縫縫線固定可能是偏頭痛的一個原因,通過顱骨微小調整可解決;自主神經和神經肌肉骨骼功能障礙,也可通過手法調節。
用顱骶療法配合身心層面治療,對頭痛治療效果顯著。
(8)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
在康復科常見的肩手綜合征,屬于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是交感神經系統失控引起的。
顱骶療法可發現并解除多余能量,排出炎癥和神經毒性物質,解決疼痛問題。
(9)帶狀皰疹后神經炎
帶狀皰疹是病毒感染,影響肋骨間神經,患者非常痛苦,多數會遺留后遺神經痛。
顱骶療法可解決炎癥問題,減輕疼痛。
案例見證:顱骶療法的神奇效果
一位患者在下班路上被車撞到左外踝,骨裂但未手術,兩天后足跟痛得無法入睡。之后嘗試了針灸、艾灸、止痛藥等方法,效果都不理想。治療師采用顱骶療法,先做能量方向引導,發現問題所在,并讓針灸師配合扎針。
第一次治療后,患者感覺腳有了一點感覺,小指能勾動;第二次治療做完,足跟查核磁發現有骨裂,大腳趾也能動了;做到第四次,四個腳趾都有動作;第五次足踝會背屈。之后患者恢復得越來越好,現在已經回去上班。
這個案例充分證明,只要評估準確是顱骶系統問題,使用顱骶療法就會有效。
三
能量囊的處理
在顱骶療法這一注重身體能量流動與平衡的療法體系中,“能量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
能量囊本質上是一種能量異常積聚的狀態,源于外來能量(如環境壓力、情緒沖擊、物理創傷等)進入人體后未能被正常整合與代謝,從而在體內形成無序的能量團塊。
這些能量囊可能滯留在身體的特定部位,如肌肉、筋膜、關節甚至臟器周圍,干擾局部組織的正常功能,引發疼痛、僵硬、麻木等不適感,導致身體整體活力下降。
治療師通過觸診,能夠敏銳感知能量囊的存在及其具體位置。
觸診時,治療師會運用輕柔而穩定的壓力,沿著身體的能量通道(如經絡、筋膜鏈等)進行探索,尋找能量流動受阻或異常積聚的區域。一旦識別出能量囊,治療師便會采用一系列特定的手法來釋放這些無序的能量。
例如,顱骶療法中的“能量引導方法”注重引導患者自身的意識與能量參與,通過呼吸配合、想象引導等方式,促進能量囊的消散與能量的重新整合。
這一過程,不僅是對身體局部問題的直接干預,更是一次深層次的身心清潔與排毒。隨著能量囊的釋放,被阻塞的能量通道得以疏通,身體的自愈能力被激活,局部組織的活力與功能逐漸恢復。
患者往往會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輕松與舒暢,仿佛身體經歷了一次全面的更新與重生。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疼痛的減輕或消失上,更體現在整體精神狀態的改善與生命力的提升上。
四
提高手法感知度
顱骶節律在胚胎早期就已出現,只要脊髓腔內有液體流動就會存在,它被稱為主要呼吸,只要我們活著,這種節律就一直相伴。
正常情況下,顱骶系統以每分鐘 6 到 12 個周期的節律泵入和泵出腦脊液,為適應這種變化,顱骨會保持一定活動性。
我們可以通過觸摸身體特定部位來感知顱骶節律,這些部位被稱為傾聽點,比如腳背、腳跟、大腿前表面、髂前上棘、肋弓、雙肩和頭顱等。
在觸摸時,要關注顱骶節律的對稱性、質量、振幅和速率這四個方面。
通過這些,我們能了解身體是否存在問題,比如腦卒中患者患側肢體速率變慢,脊椎損傷病人速率偏快;孩子發燒高熱時,節律會超過 12 次,提示身體處于炎癥狀態;低于 6 次則可能存在慢性問題。
正是基于對顱骶節律的深刻理解,手法感知度的培養在顱骶療法中顯得尤為重要。
以下是一些實用的技巧,它們相互關聯、層層遞進,能夠幫助你系統地提升手法感知度:
(1)加強基礎理論學習
這是提升手法感知度的基石。只有深入理解顱骶療法的治療原理和手法的意義,您才能在實踐中有的放矢,為進一步的手法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
(2)手感訓練
理論學習需要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觸摸不同的物體,如軟硬程度不一的物品或者有生命的植物或小動物,您可以訓練手感,提高對微妙變化的感知能力。
(3)積極實踐與反饋
大量的實踐是提高手法感知度的關鍵。在實踐中,您要不斷積累經驗,并及時收集患者的反饋。患者的反饋是您調整手法和力度的重要依據,能夠幫助您不斷優化治療方案。
(4)身體感知與自我情緒控制
顱骶療法需要治療師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專注。通過身體感知訓練,您可以更好地感知自身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與患者溝通,提高治療效果。同時,自我情緒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幫助您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冷靜和專注。
(5)持續學習與更新
醫學領域不斷發展,顱骶療法也在不斷進步。您需要關注顱骶療法的最新研究和進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才能保持治療水平的領先。
(6)注重細節與個性化
每個患者的情況都是獨特的。在治療過程中,您要注重每一個細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個性化的治療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療效果。
(7)保持耐心與細心
顱骶療法需要時間和耐心。您要保持細心,仔細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和有效。
顱骶療法,這一源自整體觀念的治療方法,正以其獨特的療效和溫和的手法,為越來越多的疼痛患者帶來希望。
值得期待的是,10月4日至7日,美國Upledger學院認證講師Alexandr lzbasha將來到鄭州授課,為大家帶來國際原版的CST認證課程,這將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即將開課,點擊下方圖片,了解課程詳情!
如果你也對顱骶療法感興趣,可以添加下方課程負責人的微信,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免費的《顱骶療法資料包》,含療法教程 + 臨床案例,添加即可領取哦。
李老師18137185405
來源網絡,編輯:陸廉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