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7時40分許,G76廈蓉高速格都線廣西至貴州都勻方向K1264處(貴州省三都縣境內)猴子河特大橋引橋發生垮塌,一時間,這段原本承載著交通運輸重任的通道瞬間中斷,現場狀況令人揪心。一輛行駛在橋上的紅色大貨車命懸一線,車頭已經低垂,驚險地沖出斷裂垮塌的橋面,所幸司機反應迅速,及時剎車,靠著后方車廂22噸貨物的重量牽引,才勉強保持住平衡,沒有墜落下去 ,在救援人員的努力下,司機最終成功獲救。
事故發生后,相關部門迅速反應,應急、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緊急奔赴現場指揮搶險,并制定繞行方案。官方初步調查給出的原因是持續強降雨誘發山體滑坡,導致引橋垮塌,將其歸為自然實害。誠然,近期貴州省南部、東南部地區遭遇暴雨侵襲,部分鄉鎮出現特大暴雨極端天氣,持續強降雨使得山體含水量大幅增加,巖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也都讓山體在降雨后更容易發生滑坡,這些自然因素確實是事故發生的導火索。
但僅僅將鍋甩給天氣,實在難以服眾。從橋梁自身因素來看,諸多疑點指向了工程質量問題。在橋梁設計回溯方面,去年交通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高速公路設計回溯,要求各設計院自查自糾、現場踏勘、識別風險工點并提出防范措施。然而此次垮塌的猴子河特大橋引橋,極有可能在設計回溯工作中存在嚴重漏洞,沒有及時排查出潛在風險。在橋梁運營過程中,監測與預警的不足也十分明顯。或許缺乏完善的監測系統,未能及時捕捉到山體滑坡的跡象和橋梁結構的細微變化,導致事故發生前毫無征兆,沒能給橋上車輛和行人足夠的預警時間。
再看橋梁的樁基設計,部分橋墩有厚約14m的碎石土覆蓋層,且位于沖溝內,這種地質條件下,樁基本就面臨更大的挑戰。面對可能出現的滑坡力,現有的樁基設計是否足夠穩固?在面對巨大的外力沖擊時,樁基是否存在被剪斷、失去支撐作用的風險?這些都需要深入調查。如果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施工工藝不達標、質量監管形同虛設,那么這樣的橋梁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安全隱患,一旦遭遇極端天氣,就如同脆弱的紙牌屋,瞬間崩塌。
如果我們不正視這些潛在的工程質量問題,只是簡單地將事故原因歸結于天災,不徹查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不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那么類似的悲劇必將再次上演。每一條高速公路、每一座橋梁都關乎著無數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關乎著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與發展。我們不能讓天災成為掩蓋人禍的遮羞布,必須以嚴謹的態度、科學的調查、嚴格的問責,揪出真正的事故原因,給公眾一個交代,為交通運輸安全筑牢堅實的防線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更多的“廈蓉高速垮塌事件”發生,讓人們的出行之路更加安全、暢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