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海燕的家里有一張攀枝花全景圖,她說,父親生前總是把這張圖擺放在書架之上,經常在圖前駐足,久久凝視。
▲程子華
1964年5月,中央決定開發建設攀枝花基地,時任國家計委第一副主任的程子華奉周恩來總理之命,率領全國專家、學者實地考察,組織中央各部運籌規劃、選點定址、統帥會戰,歷盡艱辛,開拓創立攀枝花基業,從此與這座城市結下深厚情緣。
從1964年到1975年,程子華在四川度過了11年的時間,而攀枝花也從“七戶人家一棵樹”的荒山野嶺蛻變為美麗、繁榮、和諧的釩鈦之都、康養勝地。1978年3月,古稀之年的程子華出任民政部部長和黨組書記,夜以繼日地工作。由此,也遠離了他曾經魂牽夢繞的攀枝花。
▲程海燕
“父親晚年每當回憶這段往事時,都會對我說‘攀枝花是我一生的牽掛和驕傲’。父親臨終前仍惦念攀枝花的建設與發展,特意將弄弄坪照片掛在床前不時凝望,囑咐死后將骨灰撒在攀枝花?!背毯Q嘤洃浬羁?。
三線建設:大國工業史詩級大遷移
上世紀60年代,我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
美國在侵略朝鮮的戰爭失敗后,又在我國的南大門前發動了對越南的侵略戰爭。在這之前不久,印度在中印邊界上發動了對我國的侵略戰爭,日本同我國還未建立外交關系。我國北部的邊境地區,氣氛也很緊張,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準備戰爭是完全必要的。
“當時中國與美國、蘇聯的關系都不太好,重工業主要在東北,輕工業在沿海,如果再打起仗來,中國的工業就將面臨覆滅的可能。所以當時國家提出要把工業往內陸遷,那個時候內陸指云貴川等省。”程海燕說。
從這一現實出發,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專門闡述了“沿海和內地”的關系,并指出在準備戰爭方面來說,也是沒有戰略后方的。這一思想的出發點,是要求國內積極發展內地工業,從沿海搬遷工廠到內地。
1964年5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調整一二三線工業布局,加強三線建設,把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盡快建設起來。
“當時毛澤東說‘攀枝花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不搞起來,我就睡不著覺’,毛澤東這里說的攀枝花,實際上是整個西南三線建設的代名詞,而攀枝花鋼鐵基地是三線建設的重點。”程海燕講述道。
1964年6月19日,周恩來總理召集國家計委、冶金部等部委負責同志開會,傳達5月中共中央研究大西南三線建設布局的會議精神。
程海燕稱:“周總理責成國家計委牽頭,立即組織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和專家成立調查組,盡快趕赴大西南三線建設現場,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調查研究,確定各廠礦廠址究竟應該放在什么地方。我父親當時任國家計委第一副主任,會上任命他為聯合調查組組長,負責組織研究調查計劃,主管三線建設的具體工作。”
到達四川后,程子華召集了國家計委、建委、冶金、鐵道、煤炭、電力、地質、商業等十四個部委和云貴川三省市負責同志,成立了三線建設聯合規劃組,選點布局、全面規劃。
“當時準備了十幾個備選廠址,聯合調查組必須一個個去看,把各地的廠址確定下來。三線工程有十幾個部委參與,父親要求每個主要部門都有一位副部長坐鎮四川,因為當時許多重要項目都在四川。他自己親自帶隊,跑遍了所有的部級省級項目地點,有的地方還不止去了一次?!背毯Q嗷貞浧鸶赣H當時的經歷,感慨地說道。
親自選址:小舞臺也可以唱大戲
選廠址,是攀枝花建設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64年6月28日,程子華率領中央有關部委負責同志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赴大西南三線建設現場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組由四川成都出發,赴樂山、自貢、宜賓、西昌等地和云南省的永仁、仁和,最后抵達川滇交界的高山峽谷和攀枝花地區,走遍西南三省。
在整個實地調研期間,聯合調查組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
程海燕回憶稱,20世紀60年代的攀枝花,還是一片蠻荒之地,是麻風病區,人煙稀少,常有狼群和蛇等動物出沒。當時警衛秘書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打光了隨身攜帶的200發子彈。
“這個地區屬于干旱酷熱的亞熱帶氣候,周圍都是荒山野嶺,白天烈日當空。聯合調查組就轉戰在深山峽谷中,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背毯Q嗾f。
為解決攀枝花鋼鐵廠和鐵路建設所需木材,考察隊沿雅礱江而上,來到原始森林地區進行考察。在原始森林現場調研十分艱險,走在濃密的樹林中,腳踩在半尺厚的腐爛樹葉以及野草上,如同在軟床上行走,像秘書這樣的年輕人都使不上勁,對程子華那么大年紀的老人來說就更加吃力了。在三個多小時的現場調研中他摔倒了兩次,秘書想要攙扶他,他卻不讓。
程海燕說,父親當時親自帶領各部委的專家技術人員100多人,對攀枝花建設規劃地區的每一個要點都進行了實地考察。早出晚歸已是不成文的作息時間,因為調研工作不僅要翻山越嶺察看礦山廠址,而且還要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尋找各個方面的人了解情況。
“由于周圍都是荒郊野嶺,考察時餓了就吃隨身攜帶或當地買的食物,渴了就嚼甘蔗當水喝,累了就在山上席地而坐。父親的工作特點就是要調查研究,他說不能光聽匯報,他要自己親自去看才行?!背毯Q鄬Ω赣H的工作態度十分欽佩。
當時的攀枝花沒有鐵路,也沒有公路,交通極為不便,道路迂回曲折,許多路段旁邊就是懸崖,翻車事故時??梢?。為了解決交通和通信不便的問題,程子華對三線建設指揮部的機關人員作出了“三不”要求。
“就是不蹲機關辦公、不靠文件傳達、不看書面匯報,一律直接到現場辦公,有問題就地解決?!背毯Q喾Q,父親當年已是60歲的人了,還身體力行和機關的同志一起,拿著“三件寶”(水壺、毛巾、草帽),奔波輾轉在西南的深山峽谷之間。
程海燕記起父親在考察時遇到的一次危險經歷。當時調查組要去攀枝花的弄弄坪查考,就必須要過金沙江,當時江上沒有架設橋梁,去選址時,正值金沙江水上漲的季節,水流湍急,行船困難,不久前還曾發生過幾次翻船事故。
“當地政府和交通部門原打算在兩岸拉繩坐船過渡,但因有困難未成。坐小船順流而下到對岸,萬一出事,連救護都難,危險性極大。為安全起見,同去的幾個人私下向父親建議以后再去。當時父親很生氣,批評他們說:黨中央、毛主席都非常重視三線建設,還特別提出攀枝花的建設,不過江怎能了解全面情況?不掌握第一手材料,如何決策? 老鄉都能過江,我們為什么不能?過去地質勘探人員都過去了,還背著儀器設備,現在條件總比以前好,為什么不能過江? 我們領導有危險,別人就沒有危險?只要工作安排周到,不會有問題的。”
程海燕稱,父親當時堅持過江,大家拗不過他。乘小船順流而下,就在船工將小船推向江心的瞬間,船只失控,被激浪沖出十多里外,幸好在一個急轉彎的地方被一處礁石攔住了,小船才得以靠岸。小船也被撞壞了,賠償老鄉,老鄉卻不要,說“你們是來幫我們搞建設的,這錢不能收”。
當到了山腰,眼前展現出幾個主要礦山的壯闊輪廓時,大家都無比興奮,又向上游步行十多里山路到了唯一的一塊平地,這就是弄弄坪。
“其實當時對于攀鋼建設的選址分為兩派,一部分人提出想將攀鋼建在樂山,因為樂山是城市,地勢平坦,人口也比較多。而父親則堅持在攀枝花建設,因為這里有鐵礦,旁邊六盤水有煤礦,成昆鐵路也會修到這里,緊鄰金沙江,可以解決生活生產用水。另外,攀枝花是亞熱帶,物產也很豐富。”程海燕說,后來兩派的意見傳達到中央,毛澤東拍板定在了攀枝花。
▲1966在攀枝花與賀龍合影
弄弄坪是一塊僅有2平方公里的平地,周圍都是大大小小的山,攀枝花是麻風地區,人口本來就少,弄弄坪當時只有7戶人家,而要在這里建一個150萬噸的鋼廠,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父親是個很樂觀的人,他說‘小舞臺也可以唱大戲’。所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在1970年,攀鋼開始出第一爐鋼水,同時配套成昆鐵路。因為建設攀鋼,所以成昆鐵路專門建設了300多里,到了攀枝花,這樣一是煤炭可以運出來,生產出來的鋼鐵也可以運出去?!?/p>
三線精神:獻了青春獻終身
三線建設堪稱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波瀾壯闊的史詩級戰略大遷移,凝聚著全國各地的磅礴力量。在那個百廢待興、經濟基礎薄弱的年代,成批企業好人好馬上三線,一聲令下,幾百萬工人、技術員毅然告別繁華都市,隱姓埋名奔赴荒山野嶺的三線地區,一干就是幾十年。
▲攀枝花建設大軍逢山開路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正是三線建設者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當時參與三線建設的人,付出了很大的貢獻。很多人參加了三線核保密項目,上對父母,下對妻兒,守口如瓶,家里人不知道他們去做什么,也不知道他們在哪里工作。十幾年來他們的通訊就是一個郵箱、一個號碼,在交通閉塞的深山里默默堅守數十載?!背毯Q嗾f道。
▲攀枝花三線建設場景
為響應當時國家號召,東北的某一個工廠,不惜犧牲自身生產,傾盡全力輸送工人、行政人員與技術骨干。當時那段時間里,全國各地很多的工廠都進行了大遷徙,還包括院校、研究單位等都搬到三線地區,進行支援。無數職工服從大局,從城市扎根三線,將熱血與汗水揮灑在崇山峻嶺之間。
成昆鐵路建設中,30多萬建設大軍前赴后繼,2000—3000人壯烈犧牲。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300公里的鐵路,就有525人獻出寶貴生命。
“建設攀枝花、六盤水等地時,惡劣的條件超乎想象。大山里交通極為不便,物資運送艱難,許多材料和物資全靠人力肩扛上去,生活用品供應短缺。大家住的就是簡易帳篷,三塊石頭壘起爐灶便是廚房。礦區周圍環山,霧氣很大,經常細雨蒙蒙。深山的寒冬里,潮氣裹挾著刺骨的冷,工人們常常被凍得難以入眠。”程海燕回憶起當時父親和無數建設者們的艱難處境,也不禁震撼不已。
▲攀枝花當年火熱的三線建設
程子華始終心系一線建設者,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咱們一線的干部工人,頭頂青天,腳踩稀泥,吃咸菜、喝鹽水,在荒山野嶺開礦、建廠、修路,多去看看他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p>
“我父親知道情況以后,專門找商業部的副部長張永勵同志,請他設法再調撥一批糧食、食油和御寒用品給六盤水煤礦區。全力保障建設者們的吃住等物資供應。但畢竟三線建設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工程,參與的人員也很多,資源還是很有限。”程海燕說道。
盡管如此,建設者們仍然憑借頑強的意志,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勝了種種困難。在荒山中開礦山、修鐵路、建工廠。苦戰十余年,2000 多個大中型工廠、鐵路、水電站及科研院所拔地而起,在三線地區建設起了以國防工業基礎工業為主的基礎設施,不僅縮小了內地與沿海的工業差距,更讓封閉落后的地區逐步擁抱現代化,為日后的西部大開發筑牢根基。
“攀枝花建設完成時,我父親特別高興?!母铩瘯r期,父親進了監獄,期間專門還寫了一份材料,是總結攀枝花建設的經驗,呈報給了周總理?!背毯Q嗷貞浾f。而這份總結,不僅是對攀枝花建設成果的梳理,更是對三線建設者們偉大精神的致敬,彰顯著三線建設在中國工業發展與國家建設進程中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四大工程: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三線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攀鋼、成昆鐵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二灘水電站(1991 年開工)等項目,作為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承載著國家發展的重要使命。
程子華憑借在國家計委抓全面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在三線建設期間,他深刻認識到基建戰線不可盲目拉長。他指出,從局部視角看似重要的項目,置于全局考量時未必如此。
“當時國家資金和物資都是有限的,父親意識到,這么多項目,必須分清輕重緩急,從全局出發做好綜合平衡。在項目篩選上,父親嚴格把關,只有那些確屬關鍵、符合總體部署,且具備實施條件的項目,才會被列為重點。對于這些重點項目,在物資計劃調配、設備生產安排、土建工程進度把控等方面,均進行分項細致布置,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背毯Q嗾f道。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程子華高度重視以物資為核心的綜合平衡。他強調,當前部分項目存在投資分配不足、材料供應短缺的問題,許多項目雖有計劃指標,但實際物資供應僅達一半。由于材料、設備資金約占項目投資的70%,若材料、設備無法按需按時供應,工程建設就會陷入停停打打的困境,工期就成了“馬拉松”。
攀枝花的建設面臨著巨大挑戰,其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狹窄小溝內,四周被大小山頭環繞,腳下是奔騰的金沙江,在這樣“巴掌大” 的地方,要建設150萬噸的鋼鐵聯合企業,難度超乎想象。
即便在當時條件艱苦,常以腌菜、白水煮辣椒為食的情況下,建設者們依然保持著昂揚的斗志。而西南人民也感慨,如果沒有當年的三線建設,大西南便不會有改革開放中的蓬勃發展,與沿海地區的差距也將進一步拉大。
▲1970年7月1日,攀鋼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
“攀鋼在當時三線建設中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典范。在各方的努力下,1970年成昆鐵路全線貫通,攀鋼成功出鋼,標志著攀枝花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線建設不僅推動了攀鋼等重點項目的落地,更促進了西部大開發進程,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背毯Q嗷叵肫疬@些,眼中也充滿自豪。
因為當時年紀尚小,哥哥姐姐又在外求學,所以三線建設時期,程海燕跟隨家人前往四川,在那里度過了整整10年時光。這段與父親相處的歲月,讓她得以近距離了解父親在三線建設時期的崢嶸歲月。
▲程子華
“父親對攀枝花的感情,早已融入血脈?!?程海燕眼眶泛起淚光,“從荒無人煙的河谷到拔地而起的鋼鐵之城,攀鋼凝聚著無數建設者自力更生的心血,父親始終將它視作最驕傲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父親仍念念不忘這片傾注畢生心血的熱土,鄭重叮囑我們,要將他的部分骨灰撒在攀枝花?!?/p>
程子華生前總愛凝視著攀枝花的照片,去世后,他也要化作金沙江的浪花,永遠守望著這片他親手參與建設的土地。最終,程子華的骨灰如他所愿,灑向了第一次踏入攀枝花的起點——金沙江拉鲊渡口,讓這份深沉的眷戀與執著,永遠融入攀枝花的山水之間。
撰文:李影
視覺:王學民
統籌:李秀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