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變臉”,金融與科技雙輪驅動,拐點真來了?
6月25日的行情,A股給投資者端上了一盤熱菜。
三大指數全線飄紅,成交額重回1.6萬億關口,市場情緒迅速回暖。金融股率先領漲,大銀行集體刷新歷史高點,證券、期貨板塊連拉漲停,港股那頭的中資金融也不甘示弱,漲幅之猛烈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AI眼鏡概念突然爆發,小米的“下一代智能設備”預熱,讓整個智能穿戴板塊直線升溫。而芯片、次新等題材則像是添柴加火,把盤面徹底點燃。
但問題是:這輪上漲,是不是市場真正“回來了”?
先說金融。這輪金融股的暴動,表面看是估值修復、情緒推動,背后則隱藏著幾個關鍵信號。一個是流動性的實質寬松,這從最近的貨幣政策態度、銀行間利率走勢可以清晰看出;
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方向的微調。國泰君安國際獲批虛擬資產交易牌照的背后,不只是對一個機構的松綁,更像是中國金融體系在接納新型資產類別方面邁出的試探性一步。
簡單說,虛擬資產這類“邊界資產”原本是傳統金融系統的對立面,如今開始被納入監管、允許機構試水,透露出政策層的某種信號:我們不再是全面防守,而是開始挑著地方、選著企業,放水養魚。
比如中資金融股在港股同步暴漲,更是印證了這一點。
再看科技。小米AI眼鏡的官宣引爆概念股,更多是市場對“下一階段硬件革命”的共振反應。
科技的“感知端”越來越向生活靠近,AI眼鏡的熱炒并非偶然,是消費場景變遷的一個縮影。而與之伴隨的芯片上漲,也在呼應這一趨勢:AI要落地,就必須“硬起來”。臺基、炬芯、盛科這類企業的異動,更多是對新一輪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前奏。
這種金融+科技的組合拳,在A股過去十年的行情里,其實并不多見。大多數時間,要么是金融托底、科技輪動;要么是權重走強、小票沉寂。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主線之間的同頻共振。
機構也開始重新調倉布局。華安和東方證券不約而同地提到“增長底”和“市場上攻動力”,顯然,盈利周期的觸底、政策空間的釋放,正在構成一個較完整的底部構筑期。雖然消費依舊偏弱,地產仍在盤整,但金融和科技這兩個更敏感的板塊,已經先動了。
拐點,可能真的來了。雖然不會是一蹴而就的狂飆,但那種“沉寂久了,總要發聲”的市場情緒,已經在這幾天的盤面中呼之欲出。
方向,不是沒有。就看你敢不敢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