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富士康確實為大陸帶來了實打實的價值 —— 不僅創造了豐厚的產業利潤,更撐起了百萬級的就業崗位。但在行業關鍵節點的選擇上,它的 “現實” 卻讓不少人印象深刻。
2019 年華為遭受美國針對時,作為華為重要代工方的富士康,第一時間選擇劃清界限,直接切斷了華為手機的代工業務。而當蘋果為了壓低成本,也為了規避所謂 “供應鏈風險”,計劃將生產線向印度、越南轉移時,富士康又立刻緊抱蘋果大腿,成了最積極的響應者。
只是富士康和蘋果的 “南下之路”,遠沒有想象中順利。最早跟著蘋果去印度的和碩,已經退出印度市場,工廠直接打包賣給了當地企業塔塔集團。究其原因,無非是印度工人效率低、供應鏈不完善,投產多年始終沒賺到錢等。
富士康的日子也沒好到哪去,它在印度的 iPhone 工廠常年被各種問題困擾:員工頻繁罷工要求漲薪,剛培訓好的工人說走就走;生產線良品率常年卡在 50% 左右,遠低于大陸工廠 90% 以上的水平;甚至有內部人士透露,工廠衛生條件堪憂,部分零件得先在大陸加工成半成品,到印度只做簡單組裝,卻被包裝成 “印度制造”。
更麻煩的是,印度近期還因關稅問題和美國鬧得不愉快,莫迪政府明確表示 “不向美國低頭”,計劃對美實施報復性關稅,這意味著富士康在印度生產的產品,未來可能要面臨更高的出口成本。
就在富士康陷在印度泥潭里 “拔不出腿” 時,一個被稱為 “第二個富士康” 的企業悄悄崛起了,它就是立訊精密。說起來,立訊和富士康的淵源深到能寫進 “制造業故事集”:立訊創始人王來春,早年曾是富士康流水線上的普通員工。
靠著扎實的工作能力,她用十年時間從一線工人做到管理層,還一度得到郭臺銘的賞識。后來她離職創業,1999 年成立立訊精密時,外界都覺得這是 “從老東家碗里搶飯”,大概率會被富士康打壓。
但現實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富士康不僅沒打壓,反而給了立訊 “第一口飯”,早期讓立訊生產連接器、線纜等零件,再由富士康采購。這波 “扶持” 讓立訊站穩了腳跟,而真正讓立訊 “起飛” 的,是它自己抓住的機會。
幾年前,蘋果 AirPods 銷量暴增,原本的代工廠英業達因良品率不足 “接不住單”,立訊抓住機會接下訂單。當時沒人看好這家小企業能做好,但立訊硬是把交貨周期壓縮到 3 天,良品率做到幾乎 100%,連蘋果 CEO 庫克都忍不住夸它 “是超一流工廠”。
從那之后,立訊的增長速度快得像 “坐火箭”。2022 年營收突破 2140 億元,同比增長 39%;2023 年凈利潤超過百億。2024年利潤高達133.6億,同比增幅22%,而營收則高達2687億!員工規模沖到 27萬。這個體量,已經能和富士康 “掰手腕” 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立訊不再局限于 “蘋果代工廠” 的標簽:2024 年它收購歐洲第一汽車線束廠商德國萊尼集團,拿到博世等核心客戶;和奇瑞合作研發智能座艙,還成了特斯拉 Cybertruck 中空模組的穩定供應商,汽車業務收入從 2020 年的 28.44 億漲到 2024 年的 137.58 億,4 年漲了近 4 倍。在 AI 領域,它量產了 800G 光模塊,還接下英偉達 2 萬臺服務器訂單,觸角越伸越廣。
立訊能從 “小零件廠” 長成 “制造業巨頭”,絕不是偶然。
一方面,它踩準了中國制造業升級的 “風口”,這些年大陸工廠的智能化改造速度肉眼可見,從自動化生產線到數字化管理系統,生產效率和良品率遠超東南亞。立訊在江蘇、廣東的工廠里,機器人替代率超過 30%,部分車間能實現 “黑燈生產”,這也是它能快速滿足蘋果、特斯拉等高要求訂單的底氣。
另一方面,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給了它 “加速度”—— 從電子元件到精密模具,在長三角、珠三角能實現 “1 小時配齊零件”,這種供應鏈密度是印度、越南短期內根本趕不上的。
更有意思的是,立訊崛起的同時,被富士康 “拋棄” 的華為正在上演 “王者歸來”。Mate60Pro的回歸,讓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之后銷量節節攀升,出貨量長居第一名的寶座。而在最新的2025年第二季度銷量榜單上,華為依舊保持著第一名的成績。
要知道,2019 年富士康切斷華為代工業務時,不少人覺得華為 “難了”,可如今華為不僅靠自研芯片站穩腳跟,還成了國內銷量第一。而當初緊抱蘋果大腿的富士康,卻面臨 “兩頭不討好” 的尷尬:蘋果為了分散風險,正把訂單分給立訊、和碩等更多廠商;大陸市場又因早期的 “劃清界限”,訂單遠不如之前。
當然,立訊也不是沒有隱憂。2024 年它對蘋果的訂單依賴度仍在 70% 以上,去年 9 月 iPhone 16 銷量不及預期,蘋果股價跌了 2.78%,立訊股價當天就跟著下跌,堪稱 “蘋果打噴嚏,立訊就感冒”。但好在它已經開始 “破局”:汽車業務增速連續兩年超過 40%,AI 相關訂單也在增加,未來未必不能擺脫 “單一依賴”。
看著立訊如今的規模,再想想自己在印度的困境,郭臺銘會不會有點后悔?當年他賞識的員工,如今成了 “競爭對手”;當年放棄的華為,如今成了市場贏家;當年力推的印度工廠,至今沒跑出預期。而立訊的崛起,其實也藏著中國制造業的邏輯:靠扎實的技術積累、完善的供應鏈、對機會的敏銳把握,就算從 “小零件” 起步,也能長成 “參天樹”。
或許郭臺銘已經明白:制造業的核心從來不是 “抱誰的大腿”,而是能不能扎根好土壤。立訊扎根的大陸制造業土壤,有完整的產業鏈、高效的工人、持續的智能化升級,這才是它能成為 “第二個富士康” 的根本。而這樣的土壤,恰恰是印度等市場短期內學不會、搶不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