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降雨,隨著青龍七宿的運轉(zhuǎn)而改變,而青龍七宿的位置,就是斗柄的指向。冬至節(jié)氣,斗柄指子,潛龍在淵,陽氣歸藏,雨收而雷止。春分節(jié)氣,斗柄指卯,青龍東升,萬物東升,開始打雷。夏至節(jié)氣,斗柄指午,飛龍在天,打雷而降雨。
夏至之后,青龍七宿開始往西偏移,陽氣開始減退,降雨也有了明顯的區(qū)域性,所以夏至逢辰是分龍,也就是龍分五路,各自前往管轄之地行云布雨之日。秋分節(jié)氣,斗柄指酉,青龍西沉,雨收而雷止。
青龍屬木為少陽,少陽東升,雷雨開始,少陽西落,雨收雷止。所以春分三候:玄鳥止,雷乃發(fā)生,始電。秋分三候: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從春分到秋分之間,就是白晝長于黑夜,陽氣強于陰氣的時間段,也就是打雷降雨的時間段。
萬物在陽氣中生長,在陰氣中收斂,火是陽氣的頂點,而午月就是火氣最強旺的月份。天干統(tǒng)運,地支統(tǒng)氣,午月的丙日,就是天氣之火強旺之日,也就是雨季到來之時。未月是火氣隱藏,金氣顯現(xiàn)的過程。
未土的力量越強,火氣隱藏的速度就越快,火氣隱藏,則雨氣隱藏。未月的未日,就是未土之力最強旺的日子,也就是降雨減少的開始。芒種節(jié)氣是午月的開始,小暑節(jié)氣是未月的開始,所以芒種逢丙入梅,小暑逢未出梅。
期間就是梅雨季節(jié),萬物容易發(fā)霉,于是梅雨也叫霉雨。書云:梅雨或作徽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徽也。小暑逢未,也就是未月的第一個未日,六月建未,于是小暑逢未,也就等于六月初六,是梅雨結(jié)束的標志。
萬物經(jīng)過了梅雨季節(jié),正是需要晾曬之時,于是六月六,就變成了晾曬節(jié),宜晴不宜雨。此時人們將衣物拿出來晾曬,家家曬紅綠,天子曬鑾駕,老儒曬舊書,龍王曬龍衣,其目的就是為了殺蟲除菌,以免物件發(fā)霉而生蟲。
書云:六月六日曬鑾駕,民間亦曬其衣物,老儒破書,貧女敝蘊,反復勤日光,以殺蛀蟲。于是六月六也不稱為“蟲王節(jié)”。東方鱗蟲,以龍為長,因此蟲王就是龍王,所以就有了“六月六曬龍衣”的說法,其實是曬物曬蟲的節(jié)日。
俗話說:六月六,曬龍衣,濕了龍衣爛蓑衣,雨打龍衣不收米。六月六日晴,大米白如銀。人曬衣裳龍曬袍,打濕龍衣旱死谷。在數(shù)字之中,九為老陽,六為老陰,老陽相逢,則陽極而生陰。老陰相逢,則陰極而生陽。
也就是九月九,陽極而生陰,六月六,陰極而生陽。陰生陽的過程,也就是祖先從地下出來了,于是六月六日,也被稱為過橋節(jié),也就是小鬼過橋,挑選西瓜的節(jié)日,被稱為“小鬼挑瓜日”,于是這一天的西瓜是送給地下的,俗稱“進瓜入冥”。
老陽就是老年男人,老陰就是老年婦女,所以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六月六日重陰節(jié)。這兩個節(jié)日,都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六六重陰,看望母親,九九重陽,看望父親。女兒是母親的心頭肉,在出嫁之后,就變成了別家的人了。
心頭肉被女婿娶走了,總要用肉來交換。于是男人在娶親之時,總要送給女方的母親一塊肉,以肉換肉,被稱為“離娘肉”。六月六,回家看望母親,也要送肉,并且要連著骨頭,寓意母女之間,骨肉相連。俗話說:六月六,要吃閨女一刀肉。
此時小麥已經(jīng)收割完畢,人們將新收的小麥做成饅頭,送給娘家,當然娘家也會給閨女做面食。老話說:六月六,新麥子饅頭燉羊肉。六月六炒炒面,請閨女吃飽飯。小暑逢未,也是三伏天即將到來之時,還要送避暑之物。
于是六月六回娘家,母親還會送給女兒一對扇子,俗稱“送扇兒”,當然還有涼席和蚊帳之類,寓意著清清涼涼,度過三伏天。所以六月六的各種習俗,其實是來自未月未日,梅雨結(jié)束,曬蟲殺毒,蟲王即龍王,曬龍衣以除菌。陰極生陽,小鬼挑瓜,看望老陰之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