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樂場滑梯旁,5歲的小哲又一次捂住耳朵蹲下,周圍孩子的笑聲在他耳中卻像刺耳的雷鳴。媽媽沒有責備,只是輕輕為他戴上降噪耳機,在他手心畫了個星星:“你的小宇宙需要安靜,媽媽懂?!?/p>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星球,有的星球運轉軌道與我們不同。自閉癥譜系、多動癥(ADHD)、學習障礙(LD)…這些神經多樣性的標簽背后,是一個個努力理解世界、也渴望被世界理解的靈魂。他們不是“有問題”,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學習和表達。
第一步:摘下誤解的眼鏡,看見真實的孩子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不是故意調皮/懶惰:他們的大腦“油門”太靈敏,“剎車”卻常失靈。抑制沖動、維持專注、管理時間異常艱難。
多動≠精力過剩:內心的焦躁不安驅動著身體,靜坐如同煎熬。也可能表現為“安靜型”ADHD——神游天外,難以啟動任務。
核心特點:注意力難以集中(易分心)、多動沖動(坐立不安、插話)、或兩者兼具。
學習障礙(LD):
不是智商低/不努力: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大腦處理特定類型信息(如閱讀-讀寫障礙、數學-計算障礙、書寫-書寫障礙)存在先天差異。
努力≠有效:付出加倍時間精力,成績卻不如人意,極易產生挫敗感和自我否定。
核心表現:在聽、說、讀、寫、推理或數學能力的獲得和運用上存在顯著困難。
理解的金鑰匙:孩子的“困難行為”往往是他們表達需求(逃避不適、尋求感官刺激、渴望關注)或應對挑戰的唯一方式。
第二步:搭建支持的橋梁,而非強行改造
支持的核心是接納差異,創造適合他們學習成長的環境:
感官世界的調音師:
觀察孩子的感官敏感點(怕吵?怕光?尋求強烈觸感?)。
提供“感官工具包”:降噪耳機、遮陽帽、壓力背心/毯子、可捏握的減壓玩具、安靜角。
提前預告環境變化(如消防演習),減少焦慮。
結構化的安全感:
清晰的視覺提示: 用圖片、時間表預告每日流程和任務步驟(如:刷牙圖示步驟卡)。
可預測的常規: 盡量保持作息、活動順序一致,變化前充分預告。
明確簡潔的指令: 一次只說一件事,用肯定句(“請把書放桌上”而非“別把書扔地上”)。
專屬的安靜空間: 當孩子感覺超載時,可以安全地獨處和恢復平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強化物:
發現并利用孩子的強烈興趣(如恐龍、地圖、火車)作為學習的切入點(用恐龍學數學、用地圖學認字)。
將困難任務拆解成小步驟,每完成一小步給予及時、具體的肯定(“你剛才自己系好了第一顆扣子,真細心!”)。避免空洞的“你真棒”。
用孩子喜歡的活動作為完成挑戰性任務后的獎勵(先完成作業,再看10分鐘火車視頻)。
社交技能的“腳手架”:
角色扮演: 在家模擬社交場景(如何打招呼、請求加入游戲、表達拒絕)。
社交故事: 用簡單圖文描述特定社交情境中該怎么做、別人可能怎么想/感受。
尋找“小盟友”: 幫助孩子找到1-2個能理解TA、愿意包容并一起玩的伙伴。
明確教導情緒詞匯: 幫助孩子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你臉紅了,拳頭握緊,是生氣了嗎?”)。
家校緊密合作:
與老師保持開放、坦誠溝通,分享孩子的特點、有效策略和在家情況。
了解并善用學校的資源(特教老師、資源教室、個別化教育計劃IEP)。
目標一致:不是追求“正常化”,而是幫助孩子發揮潛能,建立自信和適應能力。
第三步:關照自己,才能持續發光
養育特殊需求孩子是場馬拉松,充滿挑戰與心力交瘁:
放下完美期待: 允許自己和孩子都有“狀態不佳”的時刻。
尋求“同類”支持: 加入家長互助團體,分享經驗,抱團取暖,信息互通。
善用專業資源: 兒童精神科醫生、發育行為兒科醫生、心理治療師、職能/語言治療師等是重要伙伴。
預留“自我充電”時間: 哪怕每天15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防止耗竭。你的身心健康是孩子最重要的后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