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區鍵禧,系福布斯中國撰稿人,表達觀點僅代表個人。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科技企業正逐步突破“以利潤為核心”的傳統模式,探索如何以技術賦能社會福祉。騰訊、百度與阿里巴巴正以各自的人工智能創新實踐,回應國家“科技向善”的號召,重塑公共服務的邊界與可能。
科技向善:數字巨頭的新使命
過去,科技公司更多被視為商業創新的代名詞,而今,它們正成為公共治理與社會保障的新型合作者。這一變化不僅源于市場機制的演進,也體現了國家戰略的深層牽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預測性、參與式、個性化”的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而人工智能正是這一愿景的核心工具。
騰訊:打造全民健康的“AI家庭醫生”
騰訊近年來持續加碼數字醫療布局,尤其通過“騰訊覓影”與輝瑞中國共建“智慧醫療創新生態平臺”,在分診、報告解讀、用藥指導、慢病管理及心理健康支持等方面實現了智能化、個性化服務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騰訊正基于其“元寶”與“混元”大模型打造“AI家庭醫生”系統,通過家庭場景下的預測式分析實現早篩早診,將“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預防式醫療模式,進一步夯實其在國家健康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百度:AI陪伴下的心理療愈
面對青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心理壓力,百度的“文心一言”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情感陪伴工具。2025年3月發布的文心4.5與推理模型文心X1,免費開放并顯著提升了上下文理解與邏輯推理能力,使其在心理健康場景下的互動性與安全性大幅提升。
盡管業內專家普遍認為AI不能取代專業心理治療師,但在低風險、初步干預層面,AI的即時性、保密性與低成本特征正好填補了公共心理健康資源的空白,尤其適用于青少年與初發人群。
阿里巴巴:AI賦能災害管理與生態監測
阿里云則將AI應用于應急管理與生態福祉。其推出的生成式大模型超越DeepSeek-V2性能,并將AI服務成本削減高達97%,標志著云端智能技術正在實現“普惠化”。
2025年1月,阿里云公布一系列面向非營利場景的AI工具,涵蓋災害預測、農業生產監測、健康追蹤等關鍵領域,助力國家構建具備韌性與響應力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與此同時,《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正在建設由AI、大數據及空間科技驅動的全國性應急通信系統,為應對如地震等極端事件提供科技支撐。
數字福祉轉型的系統性趨勢
這些企業的行動并非孤例,而是中國科技公共服務戰略轉型的縮影。新冠疫情以來,從健康碼到無人物流車,從智能分診到心理輔導機器人,AI工具已成為社會韌性的關鍵組成部分。
心理健康領域尤其受到關注。2024年,中國心理健康相關產品市場規模達5.5億美元,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42.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0%。政策端也在同步發力,通過消除污名化、加大財政投入與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遠程醫療與心理服務鋪平道路。
面臨的挑戰與倫理考量
盡管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前景廣闊,但現實中仍需解決若干關鍵挑戰:
技術可靠性:大語言模型在不同語境下的準確性與安全性仍有差異,尤其在處理高風險用戶或復雜情感問題時,需要引入專業人員進行判斷與干預。
公平可及性:城市與偏遠地區在基礎設施、數字素養與資源投入方面存在差距,AI服務可能加劇“數字鴻溝”。
隱私與監管:健康數據(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需在強有力的數據安全與倫理框架下使用。如何在創新效率與數據主權之間實現動態平衡,是長期課題。
人機協同關系:人工智能的最佳定位并非替代人類,而是以“增強型智能”的角色,助力專業人員提升效率與決策質量。
結語:從利潤中心到社會支柱
騰訊、百度與阿里巴巴正共同塑造一種新型企業治理范式——將人工智能融入社會服務結構,推動形成“政府引導 + 企業參與 + 技術驅動”的三元協作機制。
若能持續堅持責任導向,在倫理框架、隱私保護與人本關懷的基礎上開展AI技術創新,這些數字巨頭有望成為真正的“社會科技支柱”,不僅服務于經濟增長,更成為公共價值的創造者與守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