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沃爾夫斯堡的設計師們在十年前將觸控屏視為未來科技的象征時,或許未曾料到,這一激進的設計變革會引發消費者如此強烈的反彈。
從ID系列電動車到燃油車型,大眾汽車曾將車內功能盡數集成于冰冷的觸摸屏,用滑動與虛擬按鍵替代了傳統的旋鈕與實體開關。在駕駛中操作的誤觸、反饋缺失以及用戶體驗的下降,讓這場“極簡主義”實驗逐漸顯露出弊端。如今,大眾汽車終于宣布回歸物理控制,這一轉變不僅是對過往失誤的修正,更折射出汽車行業在智能化浪潮中對于人機交互本質的重新思考。
大眾技術開發的負責人Kai Grünitz向外界透露,公司正在重新設計儀表板,以糾正過去在觸控化道路上偏離的方向。即將更新的ID.3(參數丨圖片)和ID.4車型將成為首批試點,其內飾將大幅增加傳統開關設備,回歸消費者熟悉的操控邏輯。而ID.2all概念車已初步展示這一新策略——盡管其設計仍保留了部分觸控元素,但物理按鈕的回歸已明確指向大眾的新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設計主管Andreas Mindt更是直言不諱:“從ID.2all開始,每款車型都將配備音量、座椅加熱、風扇控制和危險燈五個核心功能的物理按鈕,這些將成為大眾未來所有車型的標準配置。”他甚至強調:“方向盤上將恢復實體按鈕,消除駕駛員的誤操作猜測,提供真實的反饋。”
這一承諾的背后,是大眾對用戶需求的深刻反思。內部人士證實,未來車型將重新引入旋鈕式音量控制,而這一決策恰恰印證了其承認淘汰傳統開關曾是“失策”。事實上,當成熟的技術已被驗證可靠且廣受歡迎時,強行替換往往得不償失。
即便在智能化與電動化主導的未來,大眾也計劃為內燃機車型恢復物理按鈕,盡管可能無法完全復刻高爾夫Mk7時代豐富的觸覺控制,但Mk8高爾夫GTI與R車型已在方向盤上配備實體按鍵,而歐洲市場的R-Line版本亦放棄了電容式觸控鍵,這些實踐均為轉型提供了積極信號。
在汽車智能化進程中,物理按鈕的存廢之爭本質上是人與機器對話方式的博弈。觸控屏的便捷與科技感不可否認,但當駕駛安全與操作效率成為核心訴求時,實體反饋的不可替代性便凸顯出來。大眾的“糾錯”并非倒退,而是對“科技以人為本”的重新詮釋。未來,如何在智能化與人性化間找到平衡,將是所有車企必須面對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