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一天晚上,我們各裹著各的被子,各刷著各的手機時,一個念頭突然閃過我的腦海: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再也沒有相擁著入睡了?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學會了只就事論事,多說一句話都嫌累?”
讀者張霞說,人到中年,突然發現,婚姻中的愛,早已經消失了。原本有著愛與被愛,有著滋養和關懷的關系,最后竟然變得面目全非,充滿了抱怨,指責與憤怒。
這種傷人心的中年狀態,也是很多中年人的常態。
我們婚姻中的那些愛,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一
多少感情,死于理所應當
在男人眼里,張霞是一個非常優質的妻子。有無數個時候,男人在外面對別人吹噓:
我老婆可是全能的賢妻良母,又能上班掙錢,又能管家照顧孩子,親戚朋友父母兄弟,都打理得妥妥當當。連懷孕的時候,產檢都是自己做,完全不需要我操心。
聽到的人,都會夸贊男人好命,娶了這么一個能干省心的賢妻良母,只有張霞,面對男人那張洋洋得意的臉,心里充滿了憤怒與悲哀。
不可否認,結婚十年,張霞用自己的大包大攬,全心付出,成就了這樣一個甩手掌柜。那時張霞總是心疼男人工作很辛苦,家里能包攬的事,她都義無反顧地承擔。她只想讓男人安安心心拼事業,她也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能換來男人的感激與回報。
那時的她,總是這樣勸慰自己:年輕別怕累,力氣用了,有回來的時候,只要家庭幸福和美就好。
小家庭的確幸福和美了,只是,男人對張霞的一切付出,變得理直氣壯,理所當然。
有一次周末,張霞和閨蜜難得約好去逛街,讓男人在家照顧孩子,結果孩子芒果過敏進了醫院,而男人對張霞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為什么非要逛街?就不能在家照顧孩子?
那一刻,張霞聽到的心碎的聲音,孩子已經七歲了,男人對孩子芒果過敏這件事,竟然一無所知。
從此以后,張霞對男人的心,慢慢地也就冷了。再為家庭付出時,就多了計較和抱怨。
心理學中有一個“貝勃定律”,指的是,如果你單方面的對一個人好,你非但得不到對方的謝意,還會讓他習以為常。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渴望,再好的感情,也會敗給長久的透支,以及自私的理所當然。
只有雙向奔赴的愛,才有意義。
二
多少愛意,被毀于外界的誘惑
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中說: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人性都是自私和貪婪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在37歲那年,陳敏遭受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打擊:
她發現,一直以好男人形象示人的老公,已經出軌兩年多了。陳敏前37年的人生觀,價值觀被徹底顛覆了,整整十年的婚姻幸福感,被摧毀得一絲不剩。她從來沒有想到,電視劇里出現的這些狗血八卦,居然有一天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可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好丈夫,好爸爸,好男人呀!
可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面對真真切切的證據,陳敏根本無法說服自己一切不存在。
再之后,是長久的撕扯與內耗。
但最終,這段婚姻還是不得不維系下去。成年人的世界,愛已經沒那么重要,現實生活會教育你什么叫委曲求全。
只是,破鏡無法重圓,從此以后,兩個人成了表面互敬互愛的夫妻,內心,卻隔著山海一樣的距離。
婚外的感情,歸根到底不過是,自私和貪欲的放縱。從來沒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收放自如,全身而退。時間會磨碎婚外的激情和新鮮感,而傷害,卻會永遠在真心愛過的人之間,存在。
《霍亂時期的愛情》里有這么一句話:
“婚姻的職責,不是長久相愛,而是克服彼此的厭倦。”
生活沒有永遠的高.潮,愛情也沒有。普通人的婚姻,不過是尋找一個最重要的戰友,共享陽光,共擔風雨。
多一點體貼與寬厚,互相分擔一點生活的困苦。
多一點責任和忠貞,別為一時的新鮮和激情,辜負最重要的人。
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