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此時對于美國來講,已經是糧草齊備——通過石油危機,美國已經完成了對歐洲和日本的重新約束,陷在越南的腳也安全地拔了出來,接下來要做的事只剩下一件:打敗蘇聯。
石油增產 拉低油價
1985年8月,里根政府和沙特阿拉伯達成了協議,沙特開始采取“逆向石油沖擊”戰略:1985年10月,在歐佩克會議上對出口配額沒有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沙特開始自作主張進行強行增產——1985年之前,出于“制裁西方”的考慮,沙特的石油產量一直維持在日產量不足200萬桶的水平,而在美國和沙特達成協議之后,日產量很快就猛增到了600萬桶。到了當年的秋天,日產量進一步達到了900萬桶。與此同時,美國的另一個盟友科威特緊隨沙特之后,不理會歐佩克配額限制,自行增產。美國自身的石油產能也迅速被激發出來。
隨著大量石油注入國際市場,從1985年11月份開始,國際油價一路下跌,從每桶30美元,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跌到了每桶12美元。
對蘇聯來講,這一擊實在是太重了。蘇聯在一夜之間就損失了100億美元,這幾乎占到蘇聯外匯儲備的一半。在當時的貿易結構下,每桶石油的價格每下降1美元,莫斯科每年就要少收入5億~10億美元。不僅僅是石油,在國際市場上,天然氣價格和石油價格永遠是掛鉤的,油價大跌也使得天然氣的價格開始打著滾往下跌,蘇聯在天然氣出口上又損失了幾十億美元。
問題還遠沒有結束,里根上臺后,美聯儲宣布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直白地說就是美國人要全力開動美元印鈔機了。隨著大量美元流入市場,各國的外匯儲備紛紛開始貶值,這又讓莫斯科每年損失約20億美元。
連鎖反應 處處受限
受到油價沖擊的不僅僅是蘇聯人,到了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的石油收入損失了46%,而這幾個國家在當時是中東地區打仗打得最多的國家,也是蘇聯在中東武器出口最大的買主。沒有錢了,仗也打不起來了,因為打不起,所以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亞都開始減少武器的進口量,最終兩伊戰爭宣告結束。蘇聯軍火銷售量因此在1986年減少了20%,莫斯科又失去了20億美元。
在油價大跌前夕,蘇聯大約三分之二的外匯收入是靠石油來獲得的,而又要用這一收入來進口西方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糧食(蘇聯當時一半的外匯收入用于購買糧食)。西方估計,1984年蘇聯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石油及石油產品9000萬噸,換取外匯190億美元,大約占從西方獲得的出口外匯收入的67%;1985年雖有所下降,出口石油和油品不超過5550萬噸,但仍占從西方獲得的出口收入的60%。
官方并沒有意識到一場大災難即將到來。蘇聯的經濟學家還有官員們普遍宣傳石油價格下跌是暫時性的,并不會給蘇聯經濟造成困難。此外,他們認為蘇聯的生產潛力和科學技術潛力能讓他們迅速地調整生產:即便不能出口石油、天然氣了,也可以出口柴油、噴氣機燃料、化學原料、電力,以這些東西來彌補石油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
然而真實情況并沒有這么樂觀。由于之前大量的石油收益多被用來購買消費品,蘇聯的制造業并沒從中獲得太多好處,它的工藝水平還有技術在這近10年的油價大漲當中并沒有多大的提高,因此蘇聯生產出來的民用商品即便不考慮關稅和貿易壁壘的問題,在海外也還是找不到市場。
由于油價的突然下跌,蘇聯政府在1986年1月就宣布暫停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售原油,并且力求增加天然氣的出口。這說明蘇聯政府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并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們認為只要自己限產,石油價格就能跟著上漲,這個危機也會轉瞬即逝。可情況全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位于波斯灣的沙特和科威特產油區,它們的開采難度遠遠比西伯利亞的油田要低,即便持續維持低油價,沙特和科威特依然是有利可圖的。
△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上喬斯克油田。圖片來源:新華網
危機疊加 無力回天
蘇聯人可能沒有認識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國際油價其實跟石油產量并不是完全掛鉤的,石油在國際市場上有兩種身份,一個是作為商品,另一個則是期貨市場最重要的炒作對象。大的金融莊家完全可以通過操作期貨反向影響實物的價格。當時,國際金融體系完全控制在美國人和英國人手中,蘇聯在大量向西歐出口石油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也就融入了以美元為統治者的國際貿易體系中,蘇聯在這其中完全沒有定價權。
從油價大跌的那一刻開始,蘇聯自己的石油生產也開始了惡性循環。由于之前的短平快、不顧長遠的開采方式,蘇聯的石油產量一直以來增長得非常快,換來的外匯大部分都用于其他工業設備和糧食的進口,對油田本身的建設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在表層石油被開采殆盡之后,這些油田的產量開始迅速下降,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死循環:要想開采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更多的錢來維護油田、購入更多的設備進行深層開挖,可當時恰恰又缺錢,導致石油產量進一步下降……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蘇聯還有一塊油氣田可以進一步開采,這就是里海油氣田。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記者尤里·熱加爾金就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情報做出很專業的判斷:在蘇聯西伯利亞石油開采進入臨界點的時候,“里海石油能夠拯救蘇聯免于解體”。
可就是這么巧,70年代末阿富汗的局勢開始迅速惡化,直接影響了蘇聯高加索地區的安全,由于戰爭久拖不決,里海的石油開采始終面臨著大量不確定因素。80年代末戈爾巴喬夫非常草率地讓蘇軍從阿富汗撤出,這導致阿富汗局勢徹底失控,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是蘇聯的中亞5個加盟共和國的局勢也陷入了混亂的狀態。這種狀態下,開采里海石油的可能性就更不存在了。
就在石油危機還擺在眼前的時候,1986年烏克蘭共和國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核事故。戈爾巴喬夫把這一事故整整壓了11天才公布出來,很多人因此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受到了核輻射。這件事擊碎了普通人對政府最后的一點信任。在蘇聯存在的最后一年里,其原油產量降到驚人的地步,蘇聯石油的出口量比上一年減少了一半,只有0.54億噸。至此,蘇聯終于流光了它最后一滴血,中央政府財政宣告徹底崩潰。
最終,在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第二天,蘇聯不再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