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0日夜,克里姆林宮里,一位中國記者低聲問:‘總統先生,為何總把最好的一份清單留給北京?’葉利欽咧嘴一笑:‘因為中國從不食言。’”
為何說“給葉利欽發1噸勛章也不為過”,他對中國貢獻到底多大?這個聳動的標題當年出自國內一位軍工研究員之口,如今再看,依舊有回響。可在俄羅斯社會,同一個名字卻往往和“賣國”“解體”綁在一起。兩種評價冰火兩重天,背后的時間線與利益交錯,需要一點耐心抽絲剝繭。
先把鏡頭拉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啟動“改革”“公開化”,卻沒給普通蘇聯人帶來哪怕半袋面包。物資短缺、官僚特權、民族矛盾像裂縫一樣延伸。葉利欽此時還是莫斯科市委書記,他嗅到了變局的可能,頻頻走進工廠食堂,拍桌子、掀蓋子,很會做姿態。1987年,他在蘇共中央全會上炮轟保守派,被摘掉職務,卻贏得街頭喝彩。自此,“激進改革派”帽子扣死在頭上。
1990年5月,他干脆退出蘇共,隨后當選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要市場、要選票,不要老本子”成了口號。1991年8月政變風波,他跳上坦克公開對抗保守力量,贏得決定性人氣。到同年12月8日,他和白俄羅斯、烏克蘭領導人簽下《別洛韋日協定》,蘇聯國旗在克里姆林宮徐徐落下。解體不是他一個人能拍板,卻是他按下的那顆“確認”鍵。
就在莫斯科權力更迭的煙霧尚未散盡時,北京派出的工作小組已經抵達。彼時中俄邊界還有幾十處未定點,軍事互信幾乎為零,但也有機會——俄羅斯缺現金。1992年12月,葉利欽第一次以總統身份訪華,帶來一個塞得鼓鼓的皮箱:武器目錄、科學家黑名單松綁、邊境談判路線圖,每一頁都寫著“可談”。
軍事這一塊最直觀。蘇-27重型殲擊機原本只供本國空軍使用,蘇聯時期連出口意向書都不發。葉利欽上任剛滿一年,就拍板對華出口一整支航空團配額,并同意技術資料一并交付。后來還有改進型號授權生產項目——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殲-11。更狠的是S-300防空系統、直升機、反艦導彈一股腦跟進。俄羅斯代表團內部有猶豫聲,葉利欽一句“拿了錢先救命”就把爭論壓下去。
那時國內寡頭剛起步,國庫連軍餉都發不齊,武器出口成了迫在眉睫的活水。一位參與934工程的中方顧問回憶:1993年的圣彼得堡軍貿展上,俄方甚至把正在測試的匕首級空射導彈擺上臺,生怕中國代表漏看。“技術限制”成了擺設,只要美元夠真。不得不說,這一輪密集采購讓中國空軍、海軍的裝備水平至少提前了15年起跳。
但是,單賣裝備還不足以解釋“1噸勛章”。更深入的是邊界問題。歷史遺留的7 300 公里邊境線因條約差異留下大片歧義區域。葉利欽政府同意在1994—1998年分階段勘界,最大的一處——黑瞎子島及其附屬河段——面積不過300多平方公里,卻涉及法理、民族情感與潛在資源。他頂著杜馬一片罵聲簽字,理由很簡單:“賬要算清,翻篇好做生意。”1998年最后一紙文件簽畢,邊界問題基本畫句號。對中國而言,“無爭議邊界”四個字價值難以用數字衡量。
順帶說一句,在核安全層面,兩國于1994年發布《互不瞄準對方核導彈的聯合聲明》,俄方撤掉了駐外三套預警陣地的部分數據鏈。有意思的是,五角大樓沒想到這一步來得這么快,后來公開文件里用“surprised”形容。核互信從零到一,葉利欽也是主推者。
再看人才流動。90年代初蘇俄科研經費驟降,大量專家拿不到工資。俄政府默許“灰色外流”,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研究所迎來了上百名“北方來客”。其中有火箭發動機、雷達信號處理、材料科學骨干,為中國后續型號提供了關鍵方案。有人戲稱:“那幾年做英文翻譯都不如學俄語,技術文獻一屋子。”沒有葉利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條渠道很難保持暢通。
當然,他為什么肯豁出去?動機并非單純“親華”。美國當時口頭支持俄羅斯改革,實際貸款束之高閣,北約東擴卻步步緊逼。葉利欽很清楚,如果單邊依賴西方,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合法性會被掏空;而和中國深化合作,既能換外匯,也能拉一條戰略后路,還能把重工業與中國蓬勃的輕工業拼成互補鏈。1996年他在中俄聯合記者會上說過一句半開玩笑的話:“朋友多一點,腰桿就硬一點。”這既是機遇判斷,也是現實算計。
從1992到1999,葉利欽先后四次訪華,雙方簽署二百余項協議。與此同時,俄羅斯國內經濟滑坡、人均GDP一度比1989年縮水近四成,社會滿意度跌入谷底。1999年12月31日,他在電視鏡頭前突然宣布辭職,用沙啞的聲音道歉:“我沒讓你們富起來。”國內罵聲更甚,但在中國輿論場,卻浮現“如果給他頒發一噸勛章也不過分”的調侃。對比的落差,恰好說明立場不同,評價也會南轅北轍。
有朋友問,葉利欽的種種“饋贈”是不是一種歷史偶然?個人認為,時勢造人,但個人意志仍然關鍵。若非他敢冒險,談判桌不會鋪得如此快;若換一位更保守的領導,1990年代的中俄關系恐怕是另一番景象。軍事技術窗口稍縱即逝,錯過那十年,中國要花更大代價繞彎路。
所以,說“1噸勛章”,既是戲謔,也包含真誠。它不意味著葉利欽完美無缺,俄民眾對他的責難也并非空穴來風;卻提醒我們衡量歷史人物時,不妨把視野放寬,多看他給哪些國家帶來了什么樣的變量。對中國而言,葉利欽時代無疑是戰略裝備、邊界穩定與大國關系布局的關鍵節點,他的抉擇在其中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這一點,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