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有位媽媽告訴我,她和女兒爭吵幾句后,就被女兒拉黑了
原因是,給女兒做體檢時有項抽血的檢查結果遲遲沒出來,女兒就在電話那邊不停地抱怨
媽媽聽后,一開始還勸孩子“再等等,肯定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出結果”
可隨著女兒的抱怨聲音越來越大后,她終究還是忍不住了,對著女兒就開始怒懟說:“你這孩子,怎么那么不講理,醫院不是我開的,醫院也不是為你一個人服務,你能等就等,不能等就拉倒”
沒想到,等到手機上檢查結果出來再聯系女兒時,已經被拉黑了…
而媽媽呢,每次一想到那里就覺得心里堵的慌,一方面生氣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另一方面也委屈女兒對她的態度
明明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也明明一心一意為了孩子付出著,可為什么孩子總是動不動不尊重人、也不理人呢
對于這個問題,蘭媽想說的是:
當孩子不尊重你、也不理你時,家長最幼稚的做法就是翻臉,你以為批評嘮叨了孩子、對孩子冷暴力之后,孩子就會害怕地請求原諒、改過自新,可事實上,孩子就是天生的一身反骨勁,你越是對他翻臉,他越對你翻臉的快,不理解、不接受也是孩子的成長常態,只有想明白了這一點,家長們才能真正從不甘和委屈的情緒里走出來…
換句話來說,心態決定人生,換個心態一切也就簡單多了
比如,當你因為孩子的事情而煩躁不安、氣急攻心的時候,那就多想想以下幾件事吧:
01
孩子不會一直在我們身邊
再過十幾年,陪伴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父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仔細想想,其實也就是那么十幾年的光景
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孩子每步入一個新階段,就代表著他們和父母之間又經歷著一場新的分離-每天在一起相處的時間越來越短
特別是當孩子進入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時候,大部分娃都會搬到學校去住宿,再加上升學壓力在即,即便是每個星期可以回家一次,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也多數是以不愉快的方式結束
前幾年,蘭媽的一個同學出嫁后不久,曬了一個朋友圈,內容描述的是出嫁時一向嚴厲的父親居然抹起了眼淚
聽她媽媽還說,閨女明明已經出嫁了,可爸爸第二天早上還習慣性地跑到房間,結果看到屋里空蕩蕩的一幕后,整個人都顯得沒有活力了,癱坐在沙發上發呆、一坐就是一上午
我們都知道,這是爸爸想閨女了
其實,剛開始媽媽給她說這些事的時候,她可是完全不相信的,堅決地反問說:“怎么可能”
直到老爸接過電話,傳來一陣熟悉的批評聲音:“怎么不可能?你老爸我雖然對你嚴厲一些,喜歡批評你身上的缺點,可我說的哪一句話不是為了你好?現在你出嫁了,離我又那么遠,爸爸是想說也說不上了…”
那一刻,不光是電話那邊的父母,同學這邊也跟著泣不成聲,那也是她二十幾年來,第一次在爸爸的語言里體會到了被愛的感覺
是呀,孩子根本不會一直陪在我們身邊,因為成長本來就是一場分離的過程,孩子越長大和父母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遙遠
想明白這一點后,平時多陪孩子聊聊天、再珍惜現在的每一次相處機會,那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自然就不會太差了
02
孩子不會一直在原地踏步
只要在努力,就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事實上,父母身上的焦慮,絕大部分都是源自于對孩子的期待太高了
當孩子表現得不是那么優秀,成績也比較普通時,心里面就會產生一定的恨鐵不成鋼之念,以至于對孩子期待有多高、失望的時候嘴巴罵人時就有多難聽
認識一個姑娘,從小是生活在留守+單親環境下:媽媽因病早逝,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
雖然爸爸是一個特別嚴厲、一見面就會不停打擊挑刺的父親,但小時候對爸爸的依賴性卻很強,每一次被罵完之后又嬉皮笑臉地繼續跟在爸爸身后
但這樣的日子也就是過了那么幾年
事情還要從讀六年級那年開始說起,當爸爸突然要把她接到身邊讀書時,她激動地原地轉圈圈,一整晚都開心地睡不著,一直在憧憬著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溫馨時光
可真正住在一起時,還沒有一個月的時間,她就被爸爸罵得懷疑人生了
她明明已經很聽話懂事,自己寫作業、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飯、自己打掃衛生,可爸爸眼里看到的依然是張嘴就來的壞習慣
于是,等到初二那年,再次被送回老家讀書時,她轉身離開得是那么的決絕,沒有不舍,更多的是脫離苦海的放松
所以,當姑娘第一次跟我說“不想爸爸”時,我是詫異的,但過后了解了她的故事后,眼里取而代之的則是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是呀,一個整天生活在批評打壓環境下的孩子,內心即便再強大、對父母的愛再濃烈,最終還是招架不住一日又一日的語言傷害
特別是長期生活在批評打壓教育下的孩子,時間久了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對前方的路一片茫然,對未來的人生也沒有方向感
他們剩下的,要么是向命運低頭的自卑懦弱,要么是對命運不服的極力反抗
不想我們孩子生活在這樣傷人心智的環境下,那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孩子不會永遠在原地踏步,只要在努力就一定會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把這句話悟懂了,在信任的力量下,你相信孩子有多大能力,他們就有多大的實力去展現自己
03
孩子不會理解每句話用意
話要簡單說,別讓你的愛被孩子誤解了
什么是教育?蘭媽認為:愛和尊重一直是教育好一個孩子的前提,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可《禮記》上又有記載:“有深愛者,必生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
當一個家長天天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嘮叨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時,那就會產生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矛盾死局
有一個媽媽,年輕的時候特別能干,一天打過三份工,露宿過街頭、也受盡過冷眼…
即便在那種艱苦環境下,她也從來沒有想過向命運低頭,反而挽起袖子像一個天使一樣,在黑暗中沖出了天際,才讓她自己的人生走向了光明
講真的,每次一提起她的人生,蘭媽的心中都充滿著敬佩
但就是那樣一個不服輸的人,最后卻為了女兒妥協了,放棄了打拼十幾年的事業,甘心回家做一個家庭主婦,每天像個老媽子一樣只伺候孩子的衣食起居
本以為,光憑媽媽對女兒的愛與付出,她們之間的母女情就是不可撼動的
可誰也沒想到,她的女兒,居然在前不久對她說了這樣一番話
女兒當時說:“媽媽,你能不能不要管我,真的很煩,我自己的事情自己會安排好的,你能不能跟其她媽媽一樣也出去上班呀,整天在家里就只會盯著我的缺點看”
一瞬間,媽媽一顆委屈的心被傷到了極致,她不停地述說過去數年的辛苦,也不停地強調“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孩子卻還是滿身刺地頂嘴說:“你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我,你根本就不愛我”…
事實上,女孩所說的話,恰恰是她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渴望得到媽媽的愛,又不能理解媽媽的愛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本來就不該有那么多復雜和對局的心思,一切問題的根源就是在于父母的愛與付出被孩子誤解了
而孩子之所以會反抗家長,也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愛、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想明白這一點再去和孩子好好溝通,愛就明確簡單地表達出來,并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很愛你”
這種真情告白的聲音,可是極具代表性,也能讓孩子簡單明了地感受到父母的愛
說到最后,蘭媽再給父母們提一些建議:
孕育孩子是一件偉大而美好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親子關系處成一方趾高氣昂、另一方低聲下氣,如果實在是不可避免,孩子不尊重你、還不理你時也不要翻臉,明白我們家長的使命就是掃除一切影響孩子成長的障礙
孩子和父母關系緊張了,這也是一大障礙,需要建立的目標,更是想辦法改變孩子對我們的態度,如果不知道如何做好這一點,蘭媽推薦一個通用的方法:對孩子示弱
是的,孩子感受不到愛,那也是因為父母太強大了,站在身邊過于弱小、自然就沒有展現能耐的機會,但如果家長們能學會示弱,多依賴孩子、多需要孩子,當孩子真正能站在父母前面獨當一面時,任何矛盾、自卑、還有隔閡都在那一刻消失不見了
因為,幫孩子成功、讓孩子找到自信,就是改變一個孩子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那么,關于當孩子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必翻臉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