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晚,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如約而至,但劉亦菲的缺席卻讓這場“視后之爭”的終章突然多了層懸疑色彩。
前一天還穿著LV定制禮服在提名晚宴上優雅舉杯的她,第二天卻連影子都沒出現在頒獎禮現場,連新華社的嘉賓名單都干脆利落地劃掉了她的名字。
粉絲說“姐姐從不陪跑”,路人罵“拿不到獎就耍大牌”,而頒獎禮現場那個虛位以待的座位,像極了這場娛樂圈名利場里,最耐人尋味的黑色幽默。
一、從“鎏金神女”到“紅毯空席”:24小時的魔幻反轉
6月26日的提名晚宴上,劉亦菲活脫脫是“白玉蘭親女兒”——LV定制的鎏金長裙閃得像移動的聚光燈,發言時一句“與優秀演員共同提名是榮幸”說得滴水不漏,連和宋佳碰杯時的微笑都被媒體解讀為“視后穩了”。
有報道稱,為了這場晚宴,她甚至推掉了同日舉辦的LV上海大秀,要知道那可是品牌為她量身打造的“全球首穿”高定秀,時尚圈都在等著看她壓軸出場。當時粉絲還在歡呼“姐姐把白玉蘭當主場”,誰能想到24小時后,她卻用“徹底缺席”給所有人潑了盆冷水。
頒獎禮當天下午,就有小道消息在記者群里流傳:“劉亦菲團隊剛取消了所有行程,不來了。”起初大家以為是謠言——畢竟前一天她還在晚宴上和評委相談甚歡,開始,宋佳、閆妮、楊紫等提名者陸續登場,那個預留的C位始終空著,直播鏡頭掃過時,導播尷尬地切到了觀眾席,彈幕瞬間炸了鍋:“劉亦菲呢?”
最戲劇性的是粉絲的“緊急公關”。下午五點還在轉發“劉亦菲紅毯造型預測”的粉絲后援會,晚上七點突然發聲明:“從未官宣出席頒獎禮,請勿過度解讀。”
可明眼人都知道,提名者缺席頒獎禮意味著什么——往屆白玉蘭但凡有提名者缺席,十有八九是提前知道“陪跑”結果。
有媒體人翻出劉亦菲的“獲獎史”:2023年澳門金蓮花獎,她親自到場領獎;2024年導協年度女演員,她穿著高定禮服發言;唯獨2022年金鷹獎因國籍爭議未入圍,她連提名晚宴都沒去。“她的出席規律比天氣預報還準——有獎就來,沒獎就溜。”一位娛樂記者在朋友圈半開玩笑地說。
二、“未獲獎提前知情”?這場缺席像極了“頒獎典禮宮心計”
劉亦菲缺席的真正原因,在頒獎禮結束后逐漸浮出水面。多個業內賬號爆料:“27日下午,劉亦菲團隊收到‘未獲獎’通知,當即決定缺席。”
更有粉絲透露細節:“主辦方原本承諾給她‘安慰獎’,讓她配合走完紅毯,被團隊拒絕了——姐姐不缺這點排面。”雖然這些說法沒有實錘,但結合她前一天推掉LV大秀也要參加提名晚宴的舉動,不難看出她對“視后”的志在必得,這種“從云端跌落”的落差,讓缺席成了“最后的體面”。
其實娛樂圈早有“提前劇透”的潛規則。一位參與過頒獎禮籌備的工作人員透露:“重要獎項的歸屬,提前24藝人都會找借口缺席,免得在臺上強顏歡笑。”劉亦菲顯然屬于“聰明的藝人”——與其坐在臺下看別人拿獎,不如干脆缺席,至少還能留下“未卜先知”的神秘感,讓粉絲有“姐姐不屑陪跑”的想象空間。
但這種“體面”也引發了反噬。有網友翻出她26日晚宴上的發言視頻,“與優秀演員共同提名很榮幸”這句話被配上“大型打臉現場”的字幕,評論區里“勢利”“輸不起”的罵聲蓋過了粉絲的控評。
更有人扒出她早年采訪:“我從不參加沒把握的活動。”調侃道:“原來‘沒把握’指的是沒把握拿獎啊?”連《玫瑰的故事》官微都尷尬地刪掉了前一天“預祝大捷”的微博,只留下一條孤零零的“感謝提名”,像極了這場視后之爭的注腳——熱鬧開場,潦草收場。
三、國籍爭議、評獎黑幕?缺席背后的“羅生門”
劉亦菲的缺席,很快從“個人選擇”上升到“行業爭議”。有粉絲把矛頭指向了“國籍歧視”:“就因為她是美籍,所以連提名都要被遛?”
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早在提名階段,#劉亦菲美籍提名白玉蘭#的話題就引發過軒然大波,有網友翻出金鷹獎“外籍演員不得參與”的舊規,質疑白玉蘭“雙標”。雖然白玉蘭官方從未限制國籍,但劉亦菲團隊顯然對這種爭議心知肚明,缺席頒獎禮,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國籍爭議”的無聲抗議:“既然你們不認可我,我也沒必要給你們捧場。”
更勁爆的爆料來自某娛樂大V:“劉亦菲團隊原本和主辦方談好‘拿獎’,所以才推掉LV大秀全力配合宣傳,結果頒獎前一天被告知‘獎項給了宋佳’,團隊覺得被耍了,當場取消行程。”
這種“評獎黑幕”的說法迅速發酵,有網友聯想到宋佳的“張桂梅原型”角色,調侃“主旋律必勝,流量退散”。雖然這些都只是猜測,但劉亦菲前一天高調出席、第二天突然消失的巨大反差,確實讓“黑幕論”有了滋生的土壤。
還有人把原因歸結為“對評獎機制的不滿”。有業內人士透露,白玉蘭近年為了“平衡各方利益”,經常出現“分豬肉”的情況——比如今年《玫瑰的故事》拿了7項提名,卻可能只給一兩個技術獎,視后則給更具“正劇氣質”的宋佳。
劉亦菲團隊可能覺得“7提0中”太難看,干脆用缺席表達不滿。這種“用腳投票”的方式,在娛樂圈并不少見,前幾年某流量明星就因“獎項分配不公”提前離場,只是劉亦菲這次做得更絕——連場都沒去。
四、“體面退場”還是“輸不起”?這場缺席暴露了娛樂圈的生存法則
劉亦菲的缺席,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娛樂圈的“名利場真相”。在這個圈子里,出席頒獎禮從來不是單純的“捧場”,而是一場精心計算的“利益交換”——藝人用曝光度換獎項,主辦方用明星陣容換熱度,一旦這種交換失衡,缺席就成了最直接的抗議。
劉亦菲顯然深諳此道:既然拿不到獎,何必浪費時間陪跑?還不如回家敷面膜,至少能省點化妝品錢。
但這種“精明”也讓劉亦菲失去了部分路人緣。有觀眾評論:“就算沒拿獎,作為提名者出席也是基本的行業尊重吧?這樣一走了之,太沒風度了。”
更有人翻出她早年參加戛納電影節的照片,“當年沒作品都要去蹭紅毯,現在有提名反而缺席,果然是‘有利可圖才來,無利可圖就走’”。這種“功利性”的標簽,或許會影響她未來與主流獎項的合作——畢竟沒有哪個頒獎禮愿意被“提名者放鴿子”。
粉絲的“控評大戰”則讓事情更糟。頒獎禮當晚,#劉亦菲 體面#和#劉亦菲 輸不起#兩個話題同時沖上熱搜,粉絲刷“姐姐從不陪跑”,路人罵“耍大牌沒底線”,雙方吵得比頒獎禮本身還熱鬧。
有中立網友調侃:“你們別吵了,劉亦菲可能只是單純不想熬夜——畢竟頒獎禮要開到十一點,姐姐的美容覺比什么都重要。”這種黑色幽默,或許才是這場“缺席風波”最真實的注腳——在娛樂圈,真相從來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把故事講得更動聽。
五、結語:紅毯空席,但生活還要繼續
2025年白玉蘭獎的紅毯上,那個預留的C位終究空著。有人說劉亦菲“輸了格局”,有人說她“贏了體面”,但這些爭論很快就會被下一個熱搜淹沒。娛樂圈就是這樣,永遠不缺新的話題,新的明星,新的恩怨情仇。
或許很多年后,當我們回憶起這場“缺席風波”,只會記得那個穿著鎏金長裙的背影,和那個空蕩蕩的座位。它們像一個隱喻,提醒著我們:在名利場里,沒有永遠的主角,也沒有永遠的贏家。
你可以選擇出席,也可以選擇缺席;可以選擇微笑,也可以選擇轉身。但無論如何,生活總要繼續,就像白玉蘭獎明年還會舉辦,劉亦菲明年還可能帶著新作品回來,而我們,還會在屏幕前,看著這場永不落幕的“娛樂圈大戲”,笑著,罵著,感動著,然后繼續期待下一個故事。
畢竟,這就是娛樂圈的魅力——它永遠不完美,卻永遠讓人著迷。而劉亦菲的缺席,不過是這場大戲里,一個小小的插曲罷了,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