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說,籃球圈的“自己人情誼,最近又被推到了聚光燈下。張鎮麟公開為楊瀚森應援,場面很暖,但背后的邏輯和分寸,值得我們多想一想。
先把事情捋順。楊瀚森被NBA首輪選中,這對中國籃球來說,確實是難得的高光時刻。張鎮麟,一個在CBA摸爬滾打、飽受爭議的年輕球員,第一時間發聲祝賀。這種同儕之間的惺惺相惜,放在職業體育的語境里,本是無可厚非的事。畢竟,能走到這一步,誰沒吃過苦、誰心里沒點火?但說到底,職業體育講規矩,講身份的分寸感。同行之間的支持,當然有其正面意義,但更大的風險,是情感被無限放大,變成某種“團結大于一切的敘事慣性。
站在評論員的位置上,我其實有些顧慮。張鎮麟的支持,容易被外界解讀成中國籃球內部的“抱團取暖,甚至被放大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傳承姿態。問題在于——中國籃球真正缺的是傳承嗎?或者說,這種“你行我就挺你的默契,到底是幫了行業,還是讓行業里的問題被遮掩了?說得再直白點,職業體育最根本的標準,還是對能力和表現的尊重。情感可以有,歸屬感也重要,但不能讓這些東西成為遮蔽專業判斷的面紗。我們喜歡“自己人,但也不能把“自己人當成護身符。
再舉個現實的例子。回頭看中國足球,曾經一度也是“圈子文化極盛,什么事都講“團結,結果反而養成了誰也不敢說真話的氛圍。籃球不能走這條路。張鎮麟選擇在關鍵時刻公開支持楊瀚森,當然顯示了個人胸懷和大局觀,也有助于行業內營造健康的榜樣關系。但反過來,如果只是一味強調“團結“力挺,甚至讓大家不敢批評、不敢提要求,這對中國籃球只會是慢性毒藥。楊瀚森能進NBA,靠的是實打實的實力,而不是誰的加油。如果我們把“力挺神化,等于變相降低了對球員的專業要求。喜愛歸喜愛,規矩不能亂。
我始終認為,職業體育的尊嚴,首先來自于對成績和表現的尊重。張鎮麟的支持,適可而止是好事,但如果變成輿論上的“道德綁架,那就失了本分。中國籃球人當然值得驕傲,也完全有理由互相鼓勁,但前提是每個人都明白,舞臺再大,歸根結底拼的是專業。情感的價值不能蓋過職業的標準。
最后還得提醒一句,一項運動能不能走得遠,不是靠個別高光時刻,也不是靠幾句熱血力挺,而是靠每天的訓練、比賽和自我要求。大家可以為楊瀚森喝彩,也應該允許有人提出不同的聲音。中國籃球要進步,不是靠“團結二字就能解決一切。尊重個體、尊重專業、尊重規則,這才是我們最該守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