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月26日,俄軍12萬裝甲兵壓境烏克蘭邊境,扎波羅熱州再遭1500公斤重磅炸彈轟炸。
然而更讓人措手不及的是,特朗普忽然松口承認"局勢失控",這位一向自信的美國總統,這次是真的慌了。
俄軍這次動真格了嗎?特朗普為啥突然變臉?烏克蘭這盤棋,到底誰在下?
這次俄軍玩真的了
12萬裝甲兵不是紙面數字,是真刀真槍的鋼鐵戰車,俄羅斯國防部26日發布的戰報顯示,過去24小時內,俄軍在各個戰線消滅烏軍高達1415人,摧毀裝甲戰車、野戰炮、電子戰站等關鍵裝備不計其數。這些數字背后,是俄軍正在進行的三年來最大規模的兵力調動。
1500公斤炸彈什么概念?一發就能炸平半個街區。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披露,俄軍在扎波羅熱州使用500公斤和1500公斤級航空爆破炸彈,對烏軍陣地實施密集打擊。這種重型炸彈的威力相當于一枚小型戰術導彈,不僅能徹底摧毀堅固工事,還能對地下掩體和裝甲集群造成毀滅性打擊。烏克蘭士兵形容,俄軍的炸彈落下時,整個大地都在顫抖,很多戰友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氣浪掀飛。
蘇梅離俄邊境才35公里,坦克沖過去就是一腳油門的事。希臘pentapostagma網站報道稱,俄軍在前線新投入的12萬經驗豐富裝甲兵,目標直指烏克蘭的蘇梅州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蘇梅是烏克蘭北部的交通樞紐,控制這里就能切斷烏軍從白俄羅斯方向獲得補給的通道;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則是烏克蘭中部的工業重鎮,一旦失守,烏軍的武器生產和兵力調度將陷入癱瘓。
韓國情報說7-8月動手,這次不是虛張聲勢。韓國國家情報院預測,俄羅斯準備在7月或8月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攻擊。更關鍵的是,朝鮮將于7月至8月再次向俄羅斯派兵,同時繼續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據韓聯社報道,朝方決定向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派遣共計6000名工程兵與軍事建設人員。而俄軍即將投入新一場進攻行動的120000兵力中,其中60000人就是剛剛結束庫爾斯克地區防衛戰的俄軍。
普京這步棋下得狠,要的就是一擊制勝。面對俄軍的兇猛攻勢,烏軍的處境異常艱難。經過三年多的消耗,烏克蘭軍隊的兵員和裝備都嚴重不足。新組建的部隊甚至只能編成步兵旅,缺乏裝甲車輛支援。更糟糕的是,由于電力系統被俄軍持續轟炸,烏克蘭的鐵路運輸和通訊網絡陷入癱瘓,前線部隊的彈藥和糧食補給經常中斷。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北約峰會上無奈表示,烏軍現在每天的傷亡人數超過1500人,已經到了"無人可征"的地步。
俄軍磨刀霍霍,但真正讓人看不懂的,是美國人的反應...
特朗普的如意算盤
特朗普嘴上說"失控",心里其實早有計較。6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俄羅斯領導人普京放棄了烏克蘭立即停火,烏克蘭的局勢正在"失控"。但這位一向自信滿滿的美國總統,為什么會突然承認"失控"?答案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現實。在6月25日的北約峰會上,特朗普與澤連斯基進行了長達50分鐘的會晤,雙方討論了"愛國者"防空系統供應和停火可能性,但最終未能達成具體協議。
烏克蘭VS中國,哪個更值得花錢?答案一目了然。美國"政治新聞網"報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近日公開表示,對俄羅斯實施新一輪制裁將不利于俄烏停火。特朗普也在多個場合強調,與俄羅斯保持談判通道的重要性,甚至明確表示將拒絕歐洲盟友要求加大對俄制裁的請求。美國政府將把對華雙邊關系列為重點,同時將烏克蘭沖突在美國外交政策優先級中進一步下調。
中東燒錢、印太壓力、歐洲拖累,美國真的忙不過來。美國在經歷了伊以戰爭的短暫介入和紅海護航任務的高強度消耗之后,美國的全球軍力部署已經明顯呈現出緊張與分化的趨勢。一方面,美國不得不維持對中東局勢的最基本介入,以防止地區動蕩進一步危及盟友與能源通道的安全;另一方面,面對印太地區日益增長的戰略壓力,美國又急于將戰略重心"東移",集中資源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系統性挑戰。
與其被拖垮,不如主動撤身,讓歐洲人自己扛。特朗普政府正在有意識地抽離對烏克蘭的戰略承諾。與其說是戰略收縮,不如說是美國對歐洲安全事務的徹底"外包"——將原本由美軍承擔的安全責任、軍事援助和地區穩定維護工作,系統性地轉交給歐洲國家和北約集體,由它們負責烏克蘭的戰后重建、防務保障乃至維和部署,而美國則把自身資源集中在印太方向。
"鈍刀子割肉"比直接拋棄要聰明得多。3月3日,美國宣布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實際上,這是特朗普政府的策略,一下宣布放棄烏克蘭,擔憂國內民意反彈政敵阻擾,不如慢慢來。無論是特朗普政府在北約峰會上的表態,還是其在與澤連斯基會談中的敷衍承諾,都顯示出美國正在有意識地抽離對烏克蘭的戰略承諾。對于美國而言,烏克蘭問題,或許不過是一個需要盡快"了結"的包袱。
特朗普這套玩法并不新鮮,歷史上美國就這么干過...
似曾相識的套路
想想美國從越南抽身時的套路,是不是很眼熟?1973年,美國與北越簽署《巴黎和平協定》,美軍全面撤出越南,留下南越政府獨自面對北越的攻勢。兩年后,西貢陷落,南越政府垮臺。如今的劇本幾乎如出一轍:美國逐步減少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推動歐洲國家承擔更多責任,而烏克蘭政府則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軍事和經濟壓力。
當年南越政府,現在烏克蘭政府,劇本都差不多。歷史上,美國在全球各地留下了無數"被拋棄"的盟友。從1975年的南越,到2021年的阿富汗政府,再到現在的烏克蘭,美國的戰略收縮總是伴隨著盟友的困頓。不同的是,這次面對的對手是擁有核武器的俄羅斯,游戲的復雜性和風險都大幅增加。
每個帝國都有算賬的時候,蘇聯解體就是前車之鑒。當年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深陷泥潭,十年戰爭耗盡了國力,最終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誘因之一。如今的美國,雖然國力依然強盛,但在伊拉克、阿富汗的長期戰爭中消耗巨大,再加上與中國的戰略競爭,確實面臨著"力不從心"的困境。特朗普政府的算盤很簡單:有限的資源要用在刀刃上,與其在烏克蘭無底洞般地投入,不如集中力量應對中國挑戰。
被美國"斷奶"后,歐洲人也開始琢磨自立門戶。北約峰會達成的將防務開支提升至GDP 5%的目標,雖然被批評為"政治口號",但已促使德國、波蘭等國家大幅增加軍費。德國總理默茨甚至表示,歐洲需要"重新武裝",以應對俄羅斯的長期威脅。這種軍事化趨勢,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進一步加劇歐洲的分裂。英國牽頭歐盟部分大國組建新的援助烏克蘭的聯盟,據說目標是派遣11萬人進入烏克蘭。
單極世界的游戲快玩不下去了,多極時代要來了。冷戰結束后,美國獨霸全球三十多年,但如今這種單極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的崛起、俄羅斯的反擊、歐洲的覺醒,都在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烏克蘭戰爭可能成為這一歷史轉折的標志性事件——它不僅改變了歐洲的安全格局,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美國全球統治的局限性。當美國發現自己無法同時應對多個方向的挑戰時,多極世界的雛形就已經顯現。
歷史給了我們教訓,但未來的路怎么走,還得看現在...
這盤棋還能怎么下
12萬裝甲兵VS疲憊的烏軍,力量對比已經很明顯。在當前烏軍士氣低下、外援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俄軍新的大規模攻擊,很可能成為壓垮烏克蘭的最后一擊。俄軍第90近衛坦克師部隊已經抵達頓涅茨克地區的西部邊界,并繼續向西,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推進。這標志著俄烏沖突的戰場范圍進一步擴大,戰爭的烈度和規模都在不斷升級。
朝鮮出兵、中國態度、歐洲軍費,每個都是變量。朝鮮已派遣超過1萬名特種作戰部隊支援俄軍,包括輕裝旅、狙擊旅和空軍旅。朝鮮特種部隊單兵作戰能力是普通步兵兩倍以上,能操作反坦克導彈等重武器。與此同時,中國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變化。雖然中方一貫反對濫施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但在實際操作中,中國更多地專注于自身的發展和穩定,而非直接介入俄烏沖突。
打到什么程度才能坐下來談?這是個現實問題。俄羅斯專家君士坦丁·奧爾桑斯基稱,隨著120,000名裝甲士兵參戰,俄羅斯軍隊可以在常規方向之一上發起新的進攻行動。美國戰爭研究所也披露,一支巨大的俄羅斯預備部隊已經集結,這些部隊總兵力超過120,000人。如果俄軍在蘇梅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方向取得突破,烏克蘭政府可能不得不考慮在更不利的條件下進行談判。
80萬烏軍+42萬俄軍的傷亡,夠讓人心痛的了。據統計,烏克蘭80萬的傷亡數字、俄羅斯42萬的損失,都在警示著世人戰爭的殘酷。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給和平一個機會。"然而,在利益交織、矛盾激化的當下,和平的曙光似乎仍遙不可及。戰爭的長期化不僅意味著更多的生命消逝,更可能引發一系列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
戰爭機器轟鳴時,別忘了那些普通人的眼淚。在這場看似遙遠的戰爭中,最終承受痛苦的永遠是普通民眾。烏克蘭的母親在等待前線的兒子,俄羅斯的家庭也在為失去的親人哀傷。當政客們在地圖上移動棋子時,每一個標記背后都是鮮活的生命。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是烏克蘭重要的礦業和工業中心,約100萬人生活在地區首府第聶伯。如果戰火燒到這里,又將有多少家庭流離失所?
無論政客們如何博弈,最終買單的都是普通人...
結語
戰爭的邏輯很簡單:誰更能耗得起,誰就能笑到最后。
特朗普說"失控",其實是最清醒的。美國發現自己被拖進了一場耗不起的游戲,所以選擇抽身。這不是背叛,是現實主義。只是苦了烏克蘭,成了大國博弈的棋子。這場戰爭改變的不只是烏克蘭的命運,更是整個世界的游戲規則。
你覺得普京和特朗普,誰的算盤打得更精?歡迎聊聊你的看法。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