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江西“2.8萬救護車費用”這事,發生好多天了,至今爭吵不斷,今天就跟大伙聊聊這醫療江湖里的“程序”和“人情”。
事情總結起來很簡單:小孩病情危重,轉院上海需要救護車,家長被收了2.8萬,事后覺得“貴得離譜”,發起投訴,衛健委通報存在違規收費;
結果輿論反轉,有人說“這錢是救命錢,根本不算貴”,甚至指責家長“過河拆橋”。
這件事情里,也許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但是卻暗藏著“醫療江湖”里最真實、常見的矛盾——當程序的冰冷與人性的溫度相撞,患者的焦慮與醫者的善意相遇,咱們該如何在“合理”與“合情”之間找到平衡點?
從“天價救護車”到“醫者仁心”的反轉
事情的起因很揪心。江西新余唐先生孩子病情嚴重,江西省兒童醫院治療后未見好轉,醫生建議轉上海大醫院。家長慌了神,求著醫生幫忙聯系救護車——畢竟在生死關頭,誰都想抓住最穩的救命繩。
救護車來得很快,但司機開口要2.8萬。唐先生當時急著救孩子,沒多問;可等孩子病情穩定后,越想越不對勁:“南昌到上海800多公里,按緊急救援中心的標準,普通救護車也就1.1萬左右,這2.8萬是不是太離譜了?”
更讓他憋屈的是,這筆錢沒明細、沒發票,讓他覺得對方有“坐地起價”的嫌疑。
于是他投訴到衛健委,衛健委通報說存在不合理,但也藏著幾個關鍵細節:當晚醫院的救護車不符合跨省轉運條件,于是家長主動求醫生幫忙聯系符合條件的轉運車輛;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普通救護車——隨車有兩位醫護人員全程護送,還帶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這種“救命神器”。要知道,ECMO平時連醫院都輕易不敢挪動,磕了碰了都是大事;醫護人員更是放棄休息,連夜跨省去救人。
這下輿論炸了:“2.8萬貴?這ECMO開機一天就要大幾萬!”“醫生冒著風險幫忙聯系,家長轉頭就投訴,太寒心了!”甚至有醫療轉運從業者說:“這錢簡直是做慈善,真按市場價算,低于20萬都沒人敢接!”
唐先生后來解釋,2.8萬只是單獨付給司機的車費,ECMO和醫護費用早結清了。但網友依舊不買賬:“就算只算車費,帶ECMO的救護車能和普通車比嗎?”
患者的委屈,醫者的無奈,都是真實的
這場爭論里,沒有“非黑即白”的對錯,只有不同立場下的真實感受。
患者的委屈是真的
對普通家庭來說,2.8萬可能是幾個月的工資。孩子生病本就心力交瘁,突然冒出一筆“不明不白”的費用,換誰都會心慌。不了解情況的唐先生,想給這2.8萬要個明確的說法,或者消費明細,發票,本質上是一種對“程序正義”的訴求——憑什么我花了錢,連錢去哪兒了都不知道?
很多時候,我們花錢購買商品或服務,都不會在意發票這個東西。因為咱們知道錢花在了哪里,錢花得值不值我們也有判斷。可在這件事情里,唐先生對于這2.8萬收費,是不明就里的,所以他討要發票也好,質疑收費合理性也好,從他為自身利益考慮而言,是合乎情理的。
只是在懂行的人眼中,他的行為變成了“無理取鬧”“過河拆橋”
他只是沒有考慮到后續的影響,也許是因為他根本沒想到后續會有這么大的影響。
醫者的無奈也是真的
醫生幫忙聯系救護車,是出于“能多救一個是一個”的善意;醫護人員隨車護送,是把患者的命看得比自己的休息更重要。
但結果呢?家長投訴后,醫院急著撇清關系(“我們和救護車公司沒關系”),司機被查,醫生吃力不討好。
更扎心的是,類似的事不是第一次發生:之前有“飛刀醫生”收了1萬勞務費被舉報“收紅包”,有專家收3000元會診費被患者拍視頻曝光……
普通人的共情更真實。
有人罵家長“不懂感恩”,覺得“命都救回來了,還計較錢?”;有人理解家長“錢不是大風刮來的”,覺得“該給的錢給,但不該多花的一分不花”。這兩種情緒都沒錯——前者看到的是“人命關天”的溫度,后者在乎的是“明碼標價”的公平。
程序與人情,到底誰該讓步?
這場風波的核心,是醫療江湖里永恒的矛盾:程序的“硬”與人情的“軟”,該如何共存?
先說程序。醫療是最需要“按規矩來”的領域。從救護車收費標準到醫生多點執業,從設備使用規范到費用明細公開,這些程序是為了保護患者,也是為了保護醫者。
比如救護車收費標準,是為了防止“坐地起價”;醫生會診走正規流程,是為了避免“私相授受”;費用明細公開,是為了讓患者“花得明白”。
但程序有個天生的問題——它往往跟不上現實的復雜。比如跨省轉運,醫院自己的救護車不符合條件,患者又等不起正規流程,這時候醫生該不該“破例”幫忙聯系?
比如“飛刀醫生”,基層醫院治不了疑難雜癥,患者等不起大醫院的排隊,醫生該不該“私下”幫忙?
再談談人情。醫療的本質是“救死扶傷”,而“救”和“扶”都需要溫度。醫生的善意、醫護的付出、陌生人的幫忙,這些“人情”是醫療體系里最溫暖的潤滑劑。
但人情也有風險——它依賴信任,卻缺乏保障。家長和醫生口頭約定費用,沒有書面合同;醫生幫忙聯系救護車,沒有明確的責任劃分;“飛刀”專家收了勞務費,沒有正規票據……更重要的是,一旦出問題,誰來承擔責任?
就像二十年前的“彭宇案”,讓很多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
現在這些“好心沒好報”的案例,也在讓醫生們越來越“保守”:能不幫忙聯系救護車就不聯系(怕被投訴),能不走“灰色渠道”請專家就不走(怕被舉報),能按程序辦事就按程序(哪怕患者要多等幾小時)。
最受傷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
比如小地方的疑難雜癥患者,本來還能靠醫生“私下”聯系大醫院專家,現在專家不敢來了;比如病情危急的患者,本來還能靠醫生“破例”聯系救護車,現在救護車不敢接了。最后,普通人的救命路反而變窄了。
程序需要“人情”,人情也需要“程序”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兩句話:程序要給人情留空間,人情要在程序里扎根。
一方面,程序需要更“彈性”。
比如跨省轉運的救護車,如果醫院自己的車不符合條件,能不能有個“緊急聯系清單”,明確合作的正規轉運公司和收費標準?
比如“飛刀醫生”,能不能簡化會診流程,讓醫生既能合規收取些勞務費,又能快速為患者提供幫助?比如費用明細,能不能制定出一套規范的簡化的制度,來讓之成為合理、合規的操作呢?
畢竟醫療資源不公的現象的確存在,而“轉運”和“飛刀”這類醫療行為的現實需求也的確存在,那是不是就有必要為其開辟一條“規范”呢?
程序不是要“卡死”這類合理需求,而是要“允許”。
另一方面,人情需要“程序”。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我們很難相信任何人口中的話,尤其是在關于生命的醫療領域,還是白紙黑字地寫清楚比較好。
我當然希望患者和家屬在接受幫助時,對醫生可以有多一分的理解:醫生幫忙聯系救護車,不是“理所應當”,而是“額外付出”;醫護人員隨車護送,不是“分內工作”,而是“多擔風險”。
但是在性命攸關的時刻,誰都會揀好聽的話說,但事后呢,反不反悔全憑對方人品?作為病人你敢嗎?作為醫生,你敢嗎?
回到這場風波,2.8萬的救護車費到底貴不貴?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它給我們提了個醒:在醫療這個最需要溫度的領域,我們既要守住程序的底線,也要護住人情的火種。
醫療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算清每一筆賬”,而是“救回每一條命”。生命固然重要,但挽救生命的錢,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
這才是人世間最大的不幸:無價的生命,卻承擔不起有價的醫療費用。更悲哀的是,無數人前半生極其辛苦地攢錢,卻不足以支撐后半生的“醫藥費”。
是我們不夠努力,掙得少?還是醫療太貴,不合理?還是我們足夠努力,但錢卻進了別人的口袋?
朋友們,照顧好身體吧,哪怕現在少掙點,將來能少花不少看病錢,總體下來不算虧本。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